裘黎
【摘要】通過對核心素養的解讀,結合體校體育專業法律常識課教學的經驗,嘗試從核心素養培養的角度依托職業學校法律常識通用材料的知識結構體系,來進行體校法律常識校本教材內容的設計。分析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可增加的法律常識內容,并融入綜合能力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 ?法律常識 ?校本教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194-02
一、核心素養與體校體育專業的法律常識教育
核心素養與終身學習戰略是進入21世紀后歐盟各項教育計劃與政策的兩個基點。2006年歐盟核心素養框架的出臺,吹響了世界范圍政府層面發起的課程變革的號角。我國在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一詞由此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核心素養所傳達的課程理念,表現在由強調學科內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習得的分科課程,到強調學科間的互動、共同發展核心素養的課程結構的改變,以及新的整合型課程(或單元)的建立。[1]
2016年我國通過由北京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課題組歷時三年的研究,明確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
體校體育專業所采用的教材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職業道德與法律》,是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經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該教材共有五個單元,法律常識內容僅占到其中的三個單元,且所教學的內容涉及憲法、程序法、刑法、民法、經濟法等各個方面,其的內容涵蓋了法律的大部分常識性內容,但缺乏針對性,不能滿足體校學生適應社會的需要乃至工作求職的需要。面對這一情況,結合本人在體校多年從事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經驗,嘗試從核心素養培養的角度依托職業學校法律常識通用材料的知識結構體系,來進行體校法律常識校本教材內容的設計。
二、法律常識校本教材內容的設計
(一)基于社會參與方面的責任擔當素養培養的內容設計
做為核心素養的三個方面之一,社會參與“重在強調能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系,養成現代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個人價值實現,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發展成為有理想信念、敢于擔當的人。”[2]從這一要求出發,對于中職學生所應學習的法律常識內容除國家審定教材之外,體校應該有針對性的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補充:
1.增加《治安管理處罰法》介紹篇幅
體校的學生較之一般的學生更加活潑好動,容易沖動。針對這一特點,有必要對于違法行為的種類、后果、處罰等內容進行較詳細的解釋,以加強學生的印象。《治安管理處罰法》與學生日常中接觸到、新聞報道中聽到的內容息息相關。因此在法律常識校本教材內容中可以充實《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充分了解關于社會上常見違法行為的規定及處罰。學生的犯錯有時只是出于無知,必須讓學生充分了解各項罪名,才有可能更好地養成現代公民所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
2.增加合同的相關內容
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首先應該來自于公民對社會規則的認同,當自身的合法行為受到社會的有效保護時,維護社會秩序的心態自然而然地就會在公民心中生根發芽。所以我們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時候,首先要讓學生的行為在進入社會之前就符合社會秩序的要求。
因此要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必須具備相應的民法常識。中職法律常識中關于民法的內容,僅在一個單元中占有一課的篇幅,在這一課的篇幅內,要讓學生明白民事活動、人身權、財產權、合同及家庭中的權利與義務,內容較多,不能讓學生有效地解讀生活中的問題,反而多了不少疑問。
實際上,體校學生在學習的第三年就將走上實習崗位,學生在未來的生活中,將要面對的是簽訂勞動合同、租房等一系列融入社會生活的經歷,這些內容學生所需要的知識。如果學生在這些方面被欺騙,對學生將是巨大的打擊,其初入社會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可能毀于一旦,社會責任感更是無從談起。因此在體校法律校本教材內容的設計上,可以結合《勞動法》加強對于《勞動合同法》中關于“勞動合同簽訂”注意事項的相關內容設計,為學生與單位簽約做好準備。針對體校學生就業可能會涉及的常見的民事行為,可以結合《合同法》進行對《房屋租賃合同》簽訂注意事項的相關內容設計、《借貸合同》等內容的設計,改變學生簽字時啥都不看,提筆就簽,事后吃虧的情況。
3.增加與職業相關的法律常識教育
個人價值的實現離不開在崗位上的創新與實踐。規定教材中對于職業更多的是從職業道德的角度進行闡述,試圖以道德來約束學生將來的職業行為。但道德的約束力畢竟有限,法律的底線在哪里,還是有必要讓學生了解的。教材中所涉及與職業相關的法律常識僅在第十課《避免誤入犯罪歧途》的第二部分中提到了刑法與規定的職務犯罪的各項罪名,且這些犯罪與體育專業的關聯較小。
體校體育專業的學生畢業一般從事與運動訓練、體育教學及其他與體育產業相關的行業,學生應該掌握一些與職業相關的法律如:《教育法》、《教師法》、《體育法》、《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等。對于這些法律可以做一些簡單的介紹,幫助學生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有一個較直觀的了解。同時結合體校學生畢業后參軍較多的情況,應適當增加《兵役法》的簡單介紹。讓學生了解征兵的要求、政策,提前做好準備。
(二)基于社會參與方面的實踐創新素養培養的內容設計
在我國學者劉新陽、裴新寧撰寫的《教育變革期的政策機遇與挑戰——歐盟“核心素養”的實施與評價》一文中,作者指出:“信息素養、創業能力和公民素養等跨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方面需要加強。”“創業精神”一詞容易被誤理解為狹義的商業領域的創辦企業,其實entrepreneurship 一詞的含義非常廣泛,作為核心素養的一種,這里更多強調其所包含的統籌計劃、職業規劃、團隊協作、人際協調、風險管理以及決策制定等綜合能力素養。[3]
可見實踐創新應該不僅止于設計制作或是調查研究的實踐創新,更應該是對于學生走上社會后統籌計劃,職業規劃、團隊協作等方面的綜合能力素養的培養。當前體校的課程設計當中,此類跨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課程并未開設,但在法律常識的校本教材設計當中應該融入這方面的教育。因此可適當增加學生創業涉及的各種法律如創業初始階段涉及的《合同法》抵押貸款,創辦公司進行行政審批涉及的《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企業登記管理條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等。同時還可以結合教材《職業道德與法律》中第五單元第十二課“依法生產經營”的相關內容,向學生進行《產品質量法》、《票據法》、《保險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標法》、《專利法》等法律的簡單介紹。
(三)基于自主發展方面的學生學習素養培養的內容設計
雖然對于體校體育專業學生法律常識教育上有著各種美好的設想,但法律的內容畢竟繁雜而專業,不是一個學期至多一年的教學就能夠培養出完全精通法律的高素質公民的。體校學生的成長還有很長的時間將會在他離開學校走上社會之后完成。因此,在這方面,我們所能教給學生的關于法律的知識,不僅止于是簡單的對法理內容的了解或學會用典型案例的推理自己遇到的情況,而應該讓學生知道我國的制訂的法律究竟涵蓋了哪些范圍,自己將來可能遇到的情況適用的是哪部法律,至于要進行訴訟,不妨由專業人士律師來完成。
因此,在學生的法律常識校本教材內容設計上,有必要將目前我國的所有法律進行羅列,讓學生對我國的法律有一個最直觀的了解,學會遇事進行查詢。現代的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我們的學生不再會因為得不到信息而無法解決問題,學生要學會的是如何正確的提出問題,從而找到正確的答案。我們在法律常識的教導上完全可以根據對學生學習素養的培養,告知學生我國法律的分類,判斷所遇情況所屬的法律類別,找到相關的法律規定名稱,然后讓學生自己去百度具體法律規定的內容,找出合理的法律回答。從而有效地指導自己的行動。
參考文獻:
[1]裴新寧,劉新陽.為21世紀重建教育——歐盟“核心素養”框架的確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92-102
[2]百度百科,詞條: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3]裴新寧,劉新陽.教育變革期的政策機遇與挑戰——歐盟“核心素養”的實施與評價[J].全球教育展望2014(4):7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