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顯勝
【摘要】小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生長發育的初級階段,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在實際數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有效滲透法制教育,從小培養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使他們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好習慣。
【關鍵詞】小學數學;法制教育;滲透
一、在新課教學中有效滲透法制教育
教師如能把法制教育的思想有效滲透于新課的教學中,不僅能夠簡化法律知識的難度,而且有利于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起到緩解學生學習壓力的作用。如在教學《比例》一節知識中,就可以引用生活中的實例:把一面面正規的不同型號的國旗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比一比、算一算,理解每面國旗的長與寬的比。學生們通過計算和比較后發現,每面國旗長和寬的比都是3:2。教師可以提問:你們說能不能改?為什么?最后老師總結:要是大家都來改的話,那國旗會成什么樣子了?通過這樣討論后,不僅有利于學生了解比例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還有利于學生對國旗的了解,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我在教學《位置與方向》這節課時,結合課本“緊急疏散平面圖”,及時滲透有關“消防法”方面的有關法律知識;在教學“千米和噸”這節內容時,結合課本“如果每人每天節約2千克水,三口之家一年大約可節約多少噸水?你家每月的用水量大約是多少噸?你家有哪些節約用水的好辦法?”讓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在教學“廢紙回收利用”問題時,滲透“水法”中的法律知識和環保方面的法制常識,幫助學生養成注重環保的好習慣;在教學數量單位《千克和克》時,指導學生通過天平稱出一千克的重量后,告訴學生“公平交易,誠實做人”的道理,向學生們解釋法律的本質就是追求公平正義,讓他們從小養成誠實守信的好品質。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潛在的法制素材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大部分法制內容并不占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法制因素,尋找法律知識的切入點和滲透點,把法制教育貫穿于知識分析中,把法律知識自然融入數學教學之中。例如在學習了認識路線知識后,讓學生結合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自己的親身經歷,撰寫數學日記《旅游中的數學》,在乘車方案里,提問學生怎樣租車比較合適呢?同時對學生滲透安全知識與交通法規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有關車輛超載所造成的危害性。在教學“游戲公平”的知識時,我一邊指導學生要想在游戲中玩得開心,必須設計一個公平的游戲規則,并告訴學生“公平競爭,誠實做人”的道理,讓學生明白不遵守游戲規則,游戲就不能進行;不遵守法律,國家就不能安定。只有養成遵規守紀的好習慣,將來才能服務于社會。
三、利用練習題中含有法治思想的數學問題滲透法制教育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想滲透法制教育,教師要根據數學學科的規律和特點,認真分析學生基本情況,鉆研教材內容,挖掘教材中潛在的法制教育題材,尋找法制教育的滲透點,把法律知識自然融人數學教學之中。
小學數學書很多例題和習題包含一定的法制思想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要留意這些細節,在處理這些內容時,恰當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以達到新課標的要求。例如,在教學“打折”一節的數學內容時,商家通常會利用顧客想占便宜的心理,經常用一些“打折、降價”之類的廣告吸引顧客,還有一些過期商品也在打折出售。這時就可以向學生滲透有關消費者權益法的相關知識,告訴學生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用途、性能、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等有關情況,使學生知道作為消費者在購物時擁有的權利。
又如,在一年級數學課本“做一做”中,設置了幾只青蛙在湖中玩耍的情境圖,并有問題: “圖上有什么?”老師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后,可以適當地對他們進行動物保護方面的法制教育。
四、在數量單位的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小學數學課本里有許多單位,如長度單位、質量單位、體積單位等,表面上與法制教育沒有多大聯系,但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有意滲透法制教育思想,找準滲透點,靈活有效地建立起聯系,從而順利地與新知建立起聯系。例如,在教授重量單位“千克、克”時,我利用天平平衡的知識,告訴學生公平交易,減實守信的道理,做人也是這樣。同時教育學生:做人也要像這把小小的尺子,它不僅可以量出物體的長度,而且可以量出一個人的品行,我們要學會用尺子量一量自己,不斷改變我們的壞習慣,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學生。
總之,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或幾節課就能完成的,要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加強重視。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細化法制教育,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得到情感體驗,提高學生法律意識,讓他們成為知法、學法、守法、用法的合格的現代公民。
參考文獻:
[1]凌麗慧.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實施有效的師生互動[J].考試周刊,2013 (46):73-74.
[2]黃朝暉.小學數學課堂師生互動教學策略探析[J].考試周刊,2017 (5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