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運
摘 要:目的:了解居住養老院老年人對團體照護服務的需求,分析團體照護服務對護生人文關懷品質的干預效果,為養老院老年人生活質量提高及在校護生素質提高提供新思路。方法:由接受過統一培訓的50名護生對某養老院的50名失能老人進行連續3個月的團體照護服務。干預前后,分別對在校護生采用護士人文關懷品質量表(護生版)進行測評;對養老院居住的老年人采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進行測評。結果:干預后,護生的人文關懷品質得分優于干預前(112.58±11.44);養老院居住的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得分也高于干預前(84.28±5.78),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組織護生參與團體照護服務,不僅能提高養老院居住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同時能提高在校護生的人文關懷品質。
關鍵詞:團體照護;在校護生;失能老人;人文關懷;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23-0178-02
我國早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帶來的養老問題最為嚴峻,我國老年人中大部分失能老人因家庭結構問題選擇機構養老;當前我國養老機構中照顧失能老人的專業人員缺乏,導致失能老人生活質量偏低。2010年衛生部在全國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背景下,提高在校護生的人文關懷品質是更順利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根基之選。在校護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在專業人士帶領下,可以發揮照顧養老院失能老人的能力,同時還可減輕養老機構的照護壓力。本研究采用學校教育與養老院實踐活動相結合的辦法,不僅提升了在校護生的自我人文素養,還有效改善了機構養老院總是能老人的生活質量,實現了教學-養老的雙贏。
1 對象
采取自愿報名與擇優挑選的原則,選取我校護理專業學生50例進行問卷調查及相關培訓。納入綜合表現良好的護生且護生知情同意、自愿參加,具有愛心和責任心。
采用便利抽樣法,在唐山市選取一所養老院,隨機挑選該養老院失能老年人50名,被選老年人滿足國際通行失能老人的標準;排除各種精神障礙者、嚴重軀體疾患不能配合調查者。
2 方法
2.1 在校護生入養老院前培訓
由具有豐富臨床實踐及教學經驗的護理學老師及康復學老師運用團體動力學理論及護生人文關懷理論模型對在校護生實施團體照護服務的培訓,經過培訓,在校護生可以熟練地對養老院失能老人進行干預,改善失能老人的生活質量,并提高在校護生的人文關懷品質。
2.2 干預方法
將50名在校護生分成5個小組,每組設一名負責人,并由參與本研究的研究生成員帶領,負責各組的理論及操作技能考核。所有考核通過后的在校護生由專門的老師帶領到已經聯系好的養老院,對該養老院的入選失能老人進行一對一干預。每周組織1-2次,每次時間為半天,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團體照護服務。具體干預根據老人具體情況,選擇與老年人身心狀況相匹配的護理操作、康復按摩療法、疾病健康知識宣傳和用藥知識講解等等;并且協助失能老人的專職護工做好生活護理。干預過程中注意觀察老人的周邊環境、眼神、表情、動作,適時地運用同理心,結合專業敏感及具體情況,分析養老院勢能老人的目前狀況。每次團體照護服務結束后,向老人表達感謝,并給予老年人相關生活建議與叮囑。回到學校后團隊小組進行溝通交流,記錄照護服務后體會心得,并根據老人身心健康變化制定下次行動計劃。
2.3 評價工具
(1)護士人文關懷品質(護生版)評價量表[1]:用于測量護生的人文關懷品質,該調查問卷分為兩部分:①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農村/城鎮、是否為獨生子女、是否擔任班干部等。②護士人文關懷品質,由人文關懷理念、人文關懷知識、人文關懷能力、人文關懷感知四個維度所構成,共計29個條目,得分越高,提示護士人文關懷品質越好,信效度檢驗良好。
(2)生命質量量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共36個問題,8個維度,分別是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生命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心理健康。各維度采用百分制計分法,分數越高,表示健康狀況越佳。SF-36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國內外已廣泛應用于老年人生活質量的評價[2]。
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并進行描述性分析及配對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3 結果
3.1 養老院失能老人一般情況
在調查的50名居住養老院失能老年人中男14人(28%),女36人(72%);年齡最小者為60歲,最大者為96歲,平均年齡(78)歲,60-70歲13人(26%),71-80歲26人(52%),80-96歲11人(22%);輕度失能老年人19人(38%),中度失能老年人13人(26%),重度失能老年人18人(36%);居住養老院失能老年人對團體照護服務的需要意愿結果為需要46人(92%),不需要4人(8%);不需要團體照護服務者均出現在輕度失能老年人中, 對團體照護服務的滿意程度,滿意49人(98%),不滿意1人(2%)。
3.2 養老院失能老人經團體照護服務前后生活質量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比較
養老院失能老人接受團體照護服務前生活質量總得分為(84.28±5.78)分,接受團體照護服務后生活質量總得分為(116.38±6.37)分。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5.55,P<0.05)。見表1。
3.3 在校護生參與團體照護服務前后人文關懷品質均分比較
在校護生參與團體照護服務后,人文關懷品質得分干預后(128.06±10.32)優于干預前(112.58±11.44);前后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校護生人文關懷品質的四個維度關懷理念、關懷知識、關懷能力、關懷感知方面前后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endprint
4 討論
在校護生參與團體照護服務活動能有效提高在校護生的人文關懷品質,護生的人文關懷品質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后天的培訓教育及各種關懷實踐中不斷地充實理論內涵與提升。劉莉、李惠萍的研究[3]也對在校醫學生通過人文關懷實踐教學來提升護生的人文關懷品質做了深刻的解釋。本研究表明,在校護生接受了3個月的團體照護服務干預后,經過與養老院失能老人的溝通交流及團隊之間、老師與護生之間的互動,在整個過程中,在校護生不僅熟知了本專業理論知識,并可以將所學應用到實踐中,這樣既加深了醫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提升了專業實踐能力。
在我國加速老齡化的背景下,養老機構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顧方面供需轉為均衡,在疾病照護方面供需略微失衡,情感慰藉方面供需失衡較大。本研究組織在校護生團體對養老院失能老人實施團體照護服務,不僅可以幫助養老院照護人員減輕工作壓力,也使老年人了解了自身健康問題及預防和治療的重要性。在生活質量的生理機能及生理職能方面,有針對性的指導失能老人面對自身問題,并通過治療及預防得以改善,在有軀體疼痛的失能老人,給予安慰及分散注意力、或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關懷性觸摸,使老人疼痛得以減輕,在情感職能和精神健康方面,因為居住養老院的失能老年人長期居住于房間中,外出時間普遍減少,在校護生給予陪伴,帶領其做簡單的關節操、聊天、講故事等,帶給老人們生活的樂趣。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與失能老人的溝通與交流,失能老人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團體照護服務即為學生搭建了理論通往實踐的橋梁,也為養老院的失能老人帶去了福利。通過本次研究的開展,使在校護生更真實的接觸到了專業的理論之外的實際應用;讓他們通過此次實踐活動,對今后的學習更加自信,同時還培養了在校護生的愛心、責任心、耐心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在日益加速老齡化的背景下,希望有更多志愿者加入到團體照護服務行列中來,為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實現養老資源供--養雙贏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黃弋冰.護理專業大學生人文關懷能力評價的實證研究[D].福建醫科大學,2007.
[2]張妍,謝瑞寧,程福源,等.濟寧市空巢老人生活質量及社會支持狀況調查[J].濟寧醫學院學報,2015,01:43-46.
[3]劉莉,李惠萍.臨床學習環境對實習護生關愛能力影響的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4,09:59-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