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帥+張玉婷+崔艷姬+常利+朱巖巖+張建龍+劉麗+王凡+朱亞峰+李合華
[摘要]目的探討檢測腦梗死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計數(PLT)、血小板分布寬度(PDW)、平均血小板體積(MPV)、血小板壓積(PCT)、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原時間(PT)及D_二聚體(D_D)等指標,在腦梗死預防及治療方面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12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120例同期住院的非腦梗死患者作為對照組,測量兩組人員的Hcy、PLT、PDW、MPV、PCT、FIB、APTT、TT、PT及D_D等指標水平,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Hcy、MPV、PDW、FIB及D_D水平較高,PLT水平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回示:Hcy、MPV、FIB及D_D為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通過ROC曲線發現Hcy、MPV、FIB及D_D對腦梗死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結論臨床動態監測Hcy、血小板參數及凝血功能對腦梗死的防治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腦梗死;同型半胱氨酸;血小板參數;凝血功能;相關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74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_816X(2017)06_0483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70623腦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稱缺血性腦卒中,作為神經內科的常見病及多發病,其主要原因為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所導致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軟化,而導致局灶神經功能缺損癥狀[1],目前腦梗死的危險因素較多,除了傳統認為的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肥胖、吸煙、飲酒等危險因素外,大量的研究提出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參數、凝血功能等指標與腦梗死有著密切的關系。本文就此展開分析,探討腦梗死與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參數及凝血功能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6年07月至2017年07月的120例腦梗死患者為觀察組,均符合入選標準:(1)首次發病的急性腦卒中患者,起病24h內就診;(2)入選病例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要點,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為腦卒中;(3)均除外惡性腫瘤、嚴重肝腎疾病、重癥感染、甲狀腺疾病、惡性貧血及影響Hcy水平的藥物應用(葉酸、維生素、抗癲癇藥)等;(4)臨床資料收集完整[2];其中男81例,女39例,年齡28~84歲,平均(5965±1143)歲。另選取同期住院的120例非腦梗死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齡26~85歲,平均(5632±1083)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方法:所有研究對象均在入院24小時內抽取靜脈血置于抗凝管中,放置于低溫環境下離心后待檢測,主要測定血小板計數(PLT)、平均血小板體積(MPV)、血小板分布密度(PDW)、血小板壓積(PCT)、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F)、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原時間(PT)及D_二聚體(D_D)等指標。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20版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進行危險因素的預測,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Hcy、血小板參數及凝血功能指標水平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Hcy、PDW、MPV、FIB、D_D水平較高,PLT水平較低,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腦梗死是中老年患者常見的一種高致殘率及高死亡率疾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極大,而且其體內很多血液指標會發生變化。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腦梗死患者與非腦梗死患者的Hcy、血小板參數、凝血功能等臨床指標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心腦血管疾病的傳統危險因素為吸煙、飲酒、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1976年Wilcken提出心腦血管疾病的又一獨立危險因素,即高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種與半胱氨酸同系的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循環的正常代謝產物,是能量代謝的重要中間產物[3]。本文通過對比分析腦梗死組及非腦梗死組患者Hcy水平,發現兩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將本文研究與相關研究結果:“Hcy作為一種炎癥性細胞因子,可通過氧化應激、內皮細胞損傷、促進平滑肌細胞的增殖,從而影響動脈粥樣硬化發生與發展”結合[4],認為Hcy是腦梗死的重要危險因素。
本文還發現腦梗死患者PLT顯著下降(P<005),大量研究表明,急性腦梗死患者血小板處于高度活化狀態,國內有研究應用電鏡掃描腦梗死患者的血小板發現,其血小板體積增大、致密顆粒增加及外形圓球化,這些變化都提示其血小板處于高敏活化狀態,促進血栓形成,在血栓形成過程中大量血小板聚集、粘附、釋放,加速血小板的消耗,形成正反饋循環,導致梗死患者血小板計數下降,國外有學者研究對腦梗死患者肘靜脈血進行動態觀察顯示:在腦梗死發病48小時內PLT減少最明顯;本研究發現PDW及MPV顯著增高(P<005),MPV的增加反映骨髓巨核細胞增殖、轉化、血小板粘附及聚集能力增強,促進血液凝固、加快血栓形成,是血小板活化的標志,血小板體積增大含有更多的致密顆粒、糖原、腺嘌呤核苷酸、輔酶及血小板凝聚反應的因子,上述物質釋放后使血小板更易激活及凝聚,同時血小板也因血栓的形成大量消耗而減少[5~7];PDW減小說明血小板體積均一性較高,相反其數值升高說明血小板體積大小不一,一般認為MPV增大時PDW隨之增大,二者呈正比關系,國內研究也表明腦梗死患者PDW較對照組升高。本文在凝血功能方面,還發現腦梗死組的FIB顯著高于非腦梗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APTT、PT、T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IB是一種在桿細胞內合成的炎性反應急性期蛋白:(1)FIB可增加血漿及全血粘度,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強,具有趨化血管內皮細胞作用,導致血管內皮損傷,促進凝血;(2)FIB結合低密度脂蛋白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3)FIB是血栓形成的底物,直接參與凝血功能;(4)FIB可對血管平滑肌細胞產生刺激作用,使其增生,損傷血管壁,參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FIB主要通過使血管壁異常、血液成分改變及影響血流動力學促進血栓形成[8]。endprint
D_二聚體是纖維蛋白原單體經活化因子X IIIa交聯后再被纖溶酶降解所生產的最小肽段,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及穩定性,可作為纖溶過程和高凝狀態中的特異性生物標志物,其升高特異性地表示體內有血栓形成和纖溶亢進;D_二聚體是監測機體凝血與纖溶系統有重要意義的實驗指標,并對血栓性疾病的診斷、療效和觀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9~12]。本文通過測定腦梗死患者與非腦梗死患者D_二聚體水平進行比較,觀察組D_二聚體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本文中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Hcy、MPV及FIB是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在國外研究中O′Malley[13]提出MPV變化可能是腦梗死的一個原因,而不是繼發的改變,而是在腦梗死發生前就已經存在,SUNG_IL HA研究表明當MPV>885時,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將明顯增高[14];本研究通過ROC曲線評價Hcy、MPV、FIB及D_D對腦梗死的診斷價值,結果顯示以上指標在ROC曲線下的面積均大于50%,靈敏度及特異度較高,說明四者對腦梗死的診斷具有重要診斷價值。
參考文獻
[1]汪亞坤,趙輝,翟瓊瓊,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致腦梗死病例特點研究[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2,20(1):55-60.
[2]于秀娟,歐超偉,于海華,等.腦梗塞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4,18(5):775-777.
[3]焦艷,金蓉,張宗華,等.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動脈狹窄程度與同型半胱氨酸相關性分析[J].國際生物醫學工程雜志,2015,38(2):91-94.
[4]丁俊麗,賀婕,李蘭,等.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J].中國老年學,2015,35(11):3004-3005.
[5]陳旭,魯曉華,馬曉波,等.183例急性腦梗死與腦血管病危險因素關系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3):296-298.
[6]所森,張卓伯,高冠群,等.同型半胱氨酸與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相關性分析[J].臨床軍醫雜志,2016,44(7):674-676.
[7]周紅,施詠梅,劉韶華.血小板激活及血小板參數變化在腦梗死發病機制中的作用[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6,19(1):18-21.
[8]李印肖,張素娥,郭力.腦梗死和腦出血患者凝血和血小板狀態的研究[J].臨床薈萃,2004,19(7):387-389.
[9]樸玉順,劉照寒,靳春風,等.D_二聚體及纖維蛋白原與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J].中風與神經疾病,2015,32(6):538-540.
[10]司小東.老年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心踝指數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D_二聚體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15):1805-1806.
[11]張曉麗,暨利軍,朱育軍,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尿酸、D_二聚體的臨床觀察[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3,13(4):294-295.
[12]張景偉.血漿大內皮素1與D_二聚體聯合檢測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再出血的預測價值[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33):3926-3929.
[13]OMalley T, Langhorne P, Elton R A, et al. Platelet Size in Stroke Patients[J]. Stroke,1995,26(6):995.
[14]Ha SI, Choi DH, Ki YJ, et al. Stroke prediction using mean platelet volum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 Platelets,2011,22(6):408-414.
(收稿日期:2017_7_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