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雄二
[摘 要]文言文屬于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我國漢語文學教育的重點內容,開展文言文教學不僅可以傳承文化,而且對學生審美情趣、語文素質的培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分析了高中語文教學中出現的文言文問題,并針對具體的應對措施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問題;實踐對策
在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進一步肯定了文言文教學的作用,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文言文依然是高中語文教學的薄弱環節,如何強化文言文教學質量是高中語文教師需要正視的問題。
一、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困惑之處
文言文有自身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但是文言文與我們的白話文有著顯著的差異,很多同學在閱讀起來都感到艱澀難懂,且文言文中有大量的通假字,與白話文的語境是不同的,給學生的理解增加了難度。且文言文的詞句精煉,其中的一些句式結構變化需要學生花費大量的功夫來學習,探究其中的道理,細細品讀,然而在高中階段,學生面臨著繁重的升學壓力,很難真正靜下心來體味文言文。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學生對于文言文的把握并不清晰,理解上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偏差。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文言文教學實踐分析
1.讓學生明確文言文的意義
要提高文言文教學的質量,必須要讓學生了解文言文的重要性,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去分析。文言文是五千年來中國文化的智慧結晶,凝聚了優秀的文化,或直白、或深刻,或褒揚、或諷刺,無一不體現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通過文言文的閱讀,學生可以直接與古人進行對話,實現精神境界方面的交流,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領悟優秀文化的精髓。同時,學習文言文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基礎,提升他們的表達、閱讀、鑒賞能力,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傳達這樣的思想,讓學生意識到文言文學習的重要意義,樹立起積極的信心。
2.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感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在閱讀文章時總是磕磕巴巴,不能連接起來,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語感,沒有掌握規律的語言特點,而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就是語感。語感的養成與平時的積累是息息相關的,如果學生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平時愿意主動積累,那么他們的語感也會相對較好,在文言文閱讀時,可以快速找到其中的斷句,理解文章含義。反之,如果學生平時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很少練習,那么文言文的學習也會顯得非常吃力,找不到訣竅。語感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正是這樣的道理。為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感,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基礎能力來進行練習,如果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好,可以引導他們閱讀難度偏高的文言文素材,如果學生的語感基礎不理想,則可以在教師講解完文言文的大致含義之后,再進行學習。
3.引導學生實現知識積累
文言文與白話文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別,特別是其中的特殊句式、實詞虛詞、通假字等等,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很少涉及,在學習起來常常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從何下手。這就需要教師發揮出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積累。以通假字為例,早在初中階段,學生就已經接觸過大量的通假字,如“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約從離衡”中的“衡”;“倔起阡陌之中”中的“倔”;“贏糧而景從”中的“景”等,這些都屬于通假字。對于此類知識的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學習過的通假字通過列表的形式劃分出來,采用化零為整的方式來學習。
此外,有限的文言文課堂教學中,為更好地實現學生對所學古文內容的“消化”和“吸收”,教師可以引進課外的相關內容,如《語文讀本》中所收錄的文言文篇目多與教材內容相關,教師可以將之作為一種閱讀材料,在課堂上加以引用。
4.注重學習情境的創設
在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中,部分教師習慣于逐詞逐句的帶領學生翻譯,再讓學生背誦課文與知識點,這種形式常常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對文言文喪失了學習興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創設出相應的學習情境,利用多彩的情境來體會和感悟,強化學生的認識。
如,在《荊軻刺秦王》這一課中,單一的講解荊軻與秦王的動作,很難讓學生實現有效記憶,此時,便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來上臺扮演,其他的學生負責監督,看看他們哪一個動作需要改正,這比起單一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學效果更為理想。
在教學《蘭亭集序》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入大部分學生都喜歡的歌手周杰倫的《蘭亭序》這首歌,讓學生閉起眼睛進行體會。通過學生對于歌曲的認識來引入課文內容,讓學生在感受歌曲中描繪的古韻色彩,感受到行云流水般的歌詞內容與韻律,之后教師再展示《蘭亭序》的書法帖,引導學生去感受書法內容的精彩,然后引導學生去學習課文內容。
三、結語
優秀的文言文作品之所以千古流傳,并在現代寫作中得以廣泛引用,是因為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境界在今天讀來仍能產生情感共鳴,仍與人們的思想情感存在相通之處。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一個難點板塊,作為教師,要扮演好“傳道者”的角色,時刻關注自己的教學方式是否能夠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始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的變化來調整教學方案,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黃小紅. 初探文言文在高中語文中的地位及教學策略[J]. 科學中國人. 2015(05).
[2]孔洋洋. 從認識規律和教學實踐看現代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價值[J]. 中國校外教育. 2014(13).
[3]陳莉. 賞文言之美 通古人之情——淺談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 2014(03).
[4]陳程. 對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的研究[J]. 考試周刊. 2013(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