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華
【摘 要】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加強學生的讀寫結合,在讀寫結合中使學生找到與作者的共鳴,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訓練 寫作技巧 自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4.137
說到作文,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絕大多數人都會感到有壓力。可是無論喜不喜歡愿不愿意,作文始終是語文老師和學生繞不過的坎。要跨過作文這道坎,教師首先對學生在不同的階段的心理生理特點和知識技能特點要做到心中了然,對學生需要掌握的寫作技能和知識要心中有數,這樣在作文教學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達到作文教學的高效性。
一、體會書面表達的作用,打開寫作興趣之門
年齡小的孩子們喜歡說、表演和繪畫,不太喜歡寫。在二年級下冊口語交際“春天里的發現”教學活動中,孩子在展示照片和繪畫的環節非常活躍,在說的環節則表現得隨意,說的內容非常單調。后來我讓孩子們在草稿本上先把自己要說的話寫一寫,然后再上臺介紹自己的發現,情況得到很大的改觀。因為在草稿本上用文字寫一次,是一個整理思路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補充完善自己發言內容的過程,所以較第一次來說,取得了一個質上的進步。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鼓勵孩子們如果有什么悄悄話想給老師說,哪怕是給老師提意見,就給老師寫紙條。如果不愿意老師知道自己是誰,可以不在紙條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如果老師不重視你的紙條,就給老師再寫紙條,要寫的更清楚,讓老師對你在紙條上說的事重視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充分體會到了寫作在生活中解決問題的作用,習慣并喜歡上了書面表達。
二、豐富詞匯量,奠定寫作之路的堅實基礎
小學低中段孩子書面表達的特點是簡單不具體。三年級的孩子們在寫自己喜歡的一個地方時,絕大部分人會以列舉那個地方有些什么事物來介紹,寫人時會傾向于介紹人物身上有什么,做了什么事,至于“什么樣的”和“怎樣地”這類修飾成分的表達,對于他們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更不要說使用虛詞將語意之間的邏輯關系表達得準確。
小學低中段孩子表達的特點同孩子的詞匯儲備有關。孩子在嬰幼兒時期,詞匯儲備的主要途徑是生活,優先儲備的是名詞和動詞這兩類詞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習途徑的增多,形容詞和虛詞的儲備才會大量增加。根據兒童儲備詞匯的發展規律,我有選擇有重點地幫助孩子積累詞匯。因為孩子在幼兒時期主要積累的是名詞和動詞,所以在小學1—3年級,幫助孩子增加名詞和動詞積累的同時,將形容詞作為詞匯積累的重點;在小學4—5年級,繼續前三類詞匯積累(重點仍是形容詞),同時重視虛詞的積累。
幫助孩子擴大詞匯量最主要的途徑是閱讀。讓孩子們在不同的文章中反反復復見到一些詞語并猜測體會到詞的意思,不知不覺就增加了腦海中的詞匯儲備量,即使不會寫,也會用在口頭表達中。孩子們在作文的過程中,如果遇到知道詞但是不會寫的情況,是告訴他們怎么寫而不是讓他們去查字詞典。在日常教學中我反復觀察比較過“告訴”和“查字詞典”這兩種方法,發現有人在孩子身邊的情況下,“告訴”方法優于“查字詞典”方法。孩子們常常會因為“查閱字詞典”麻煩耗時而放棄在習作中使用想用的詞語,但如果告訴他們怎么寫這個字,他們在寫作中則會保持較高的興致和注意力來完成寫作任務,一兩次后他們便牢牢記住了這個詞。
在引導孩子通過課外閱讀擴大詞匯量的同時,更要重視課內幫助孩子積累詞匯量。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有這樣一些發現:讓孩子在初讀課文時,通過大聲朗讀來熟悉課文內容,讓課文中的詞匯在一開始就是以一種清晰的狀態進入孩子的詞匯儲備庫,積累效果非常好;如果讓孩子以默讀的方式熟悉課文內容,積累的詞匯容易以一種模糊不確定的方式存在于孩子腦中,在孩子要用時常常是知道這樣一個詞,但是不能準確地再現;聽寫是讓孩子準確無誤地積累詞匯的最好方式,但前提是孩子在文中已經理解詞義;通過讀去意會是掌握虛詞的方法,講解是無法幫助孩子掌握虛詞的。
三、學習寫作技巧和語法知識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關鍵
“我手寫我心”強調的是作文內容和情感的真實性,但并不是說小學生作文就就是“信手涂鴉”,沒有任何框架和規則可言。“信手涂鴉”的寫作訓練方式,最終結果是讓學生可以用寫作來抒發自己的主觀情感,滿足自己單方面的表達欲望,而無法用寫作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交際、傳遞信息,說明情況等實際的問題。
教學寫作知識,是小學作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課程標準》關于作文的要求: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的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小學生寫作文,最常犯的毛病就是離題和偏題,不會審題,不明確寫作目的。在長久的作文教學經歷中我發現,學生寫作文之所以偏題離題,除了沒有認真讀題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個是寫作時思路開闊,不知道選什么材,覺得無內容可寫,但為了完成任務,只得勉強選材,寫下來當然容易偏題;另一個原因是不熟悉不同類型作文的特點,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寫人的作文和寫事的作文混淆,寫景的作文將寫人寫事作為主要內容。
針對學生寫作時思路不開闊的原因,在作文教學中,可以設計習作前的思維拓展訓練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一起審題,交流自己想到的題材。學生在相互的刺激下,腦海中會泛起許多可供選擇的材料。當大家把這些記憶中的材料提出來后,一起討論哪些材料合適,哪些材料不合適。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在寫作前思路會越來越廣。
針對學生因為不熟悉作文類型特點而導致偏題的原因,在作文教學中,可以教學生如何在作文中體現不同類型作文的不同特點。寫人和寫事的作文,都離不開些人和寫事,學生常常混淆,我會教學生如何在作文某些語段突出文章中心,體現文章的類型特點。
語法知識也是小學作文避不開的一個教學內容。《課程標準》雖然沒有明確的指出小學作文教學中應該掌握什么語法知識,但在表述中不難看出主要有:書寫的規范,行款正確,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新課程標準的這些表述,其實質就是強調這些語文知識在作文中的實際運用,最終實現表達的準確性和規范性,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而這些語法知識的教學落實,我主要是以課堂的閱讀教學為主,作文練習應用為輔學生在認識、體會這些語文知識,應用中出錯糾錯,從而逐漸提高寫作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