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英彩
【摘 要】小學生和教師的數學教材都是經過教育部嚴格審核后通過的教學素材。是由很多專家學者共同編撰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好好利用課本進行教學,將課本中的東西全部傳授給學生,學生也應該好好利用課本,將課本中的內容讀懂,在老師的幫助下,將課本內容理解透徹,增長自己的知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課本 運用建議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4.152
數學課本是由教育部為老師和學生提供的學習參考。這些教材上面囊括了小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內容,好好利用這些教材,能夠有效的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本文主要介紹了小學教材的利用方法。
一、對已有調查的探討
通過對大量調查文獻的研究,可以得出現階段對于表述數學教材難度的模型構建的研究探討相對較少,而且現階段的有關調查大多是以數學題的難度為標準,結合數學教育的一些特征來表述數學課程的難度,這些模型中比較出名的有五維直觀模型法,該方法是從探究,背景,運算,推理,知識含量五個維度來刻畫的模型。
二、小學數學教材難度模型的構建
(一)教材內容廣度(X軸)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過往時期的一加一等于二這種簡單的邏輯性數學應不能滿足當代小學生對數學教育的需求,在當下小學數學教育不僅要進行邏輯性思維的培養,同時也更加重視創造性思維的運用,同時對教材涵蓋的內容應該是更加的豐富,更加的全面具體的,基于這種要求教材的廣度比以往是有所提高的,單一的邏輯教育,簡單的思維內容這些事無法滿足學生對數學探索求知的渴望,因此對于教材內容的安排要具體而科學并且要能體現出邏輯性,在模型構建中教材內容廣度是評價教材難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二)教材例題難度(Y軸)
在小學教材的難度模型構建中教材例題難度作為指標之一,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教材中的例題是授課教師向學生傳遞數學知識的直接體現,教師教授教材知識的過程往往就是通過對例題的剖析來分條分點的進行教學,也就是說例題難度的選取,以及立體對知識點的概括程度直接影響到知識點的講解與體現。第二教材中的例題是學生學習應用知識點的指路燈,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面臨的問題不是上課聽不懂,而是課下題不會做,尤其是小學生,良好的聽課情緒以及認真的聽課態度都是必要的,然而如果教材只有知識點的羅列,沒有例題的指引的話,大多數學生只會做一些簡單的知識點填空,因為無法把知識點應用起來。在課堂上能通聽懂知識點,然后在課下對于知識點的應用,對于習題的研究都需要有例題的指引。第三例題是規范答題模式和思維方式的標桿,例題對于問題的解答過程具有良好的邏輯性,學生在考試作答或者是課下練習的時候都應該對類似例題的答題模式進行套用,這樣有利于對邏輯性思維的培養同時也不會漏掉一些必要的考查點。
(三)教材習題難度(Z軸)
教材中的練習題往往是對本章節知識點的檢驗,習題的難度決定了檢驗的標準,同時也體現了對本章知識點掌握程度的要求,比如對于章節中的了解性內容在習題訓練中就不需要設置難度較大的練習題,而對于必須掌握的相關知識點就需要設置一些具有一定難度的習題去進行檢驗,對于以一些需要探究的知識點習題難度的設置往往會體現在一些解題技巧上,同時也要求對有關知識點進行熟練地掌握。對于習題難度的要求既要體現出層次感,也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具備了這兩點會更加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
三、利用教材,找到教學內容的重點
教材中的內容就是學生們要學習的全部東西,但是學習的東西往往有重點和非重點的區分,老師的任務就是利用課本,找出課本中的重點知識給學生們重點講解。老師的數學課本與學生們的不一樣,老師的課本不僅包括所有的知識,還有教學的方法,課本還會提醒老師哪些地方需要重點講,哪些地方只需要學生們了解就行。所以,老師一定要好好研讀課本,找到重點知識,在重點的知識和章節下,下更大的功夫去尋找更好的方法幫助學生學習重點知識。課本上的重點往往就是考試的重點。因為考試題目也是任課老師決定的,他們出題的參考也是教師數學課本,所以,哪位老師對課本內容研究的越通透,他的教學水平就越高,他教出來的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就越高。學生主要從老師那里得到知識,而老師傳授的知識都是由教材決定的,如果老師不能很好的區分教材中的主次內容,會在給學生傳導知識這一環節中出現重大失誤,學生沒能掌握重點知識,反而掌握了非重點,會使他們考試成績低,造成他們失去學習的熱情。所以課本重點知識必須由老師為學生們找出來,發現重點,才能讓學生們更好的學習數學,提高數學成績,也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
四、將教材中的習題變式,聯系生活
在課本中除了有知識的講解外,還有大量的習題,這些習題都是非常經典的,是經過多重篩選才進入小學數學課本中的,老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習題,通過讓學生們熟練的、準確的做出課本上的習題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鞏固他們已經學過的內容。不過這些習題經過多次篩選,已經是比較老的題了,在當今教學過程中,缺少一些現代因素。所以,老師要將課本中的題目帶入生活中,加入現代生活的因素后再讓學生來做,這也就是所謂的變式。課本上的題有課本上的題的好處,新的題型有新的題型的優勢。老師可以將兩者巧妙的結合,從經典題型中摘取重要的思維方式,套上新的題型的外衣。這樣學生在做題時能夠感受到題型的變化和新穎,也能在做題的過程中培養重要的數學思維方式。老師要好好把握課本題目的變與不變,把老的知識中添加新的活力,讓學生在學起來的時候更加感興趣,還能牢牢掌握重點知識。數學教學生活化也是教育部推崇的一種教學模式,就是讓學生們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將數學只是融入到生活,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并不斷的發現新的問題,構建數學模型,解決問題。課本與生活的有效聯系,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加靈活,學到更多的東西。
參考文獻
[1]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劉朝暉.關于小學數學教材編排的幾點思考及構想[J].課程·教材·教法,2000,(1):24-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