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英
【摘 要】小班幼兒的認知水平較低,自我中心思維較突出。如何在區域活動中培養他們的分享行為,使他們在區域活動中分享自己的情緒情感和資源、成果等,更好地融入群體中,促進幼兒個體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促進人格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區域活動 培養 幼兒 分享行為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4.199
幼兒分享行為是幼兒的一種社會性行為,是個體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指標。在區域活動中,幼兒通過分享自己的物品親近群體獲取快樂,這對幼兒的個體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從個體水平自我意識的發展水平來看,小班幼兒開始有分享行為的表現。如何培養小班幼兒的分享觀念與分享行為,使他們在區域活動中更加有效地分享自己的情緒情感和資源等融入到群體當中,促進幼兒個體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使幼兒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利于幼兒情感的社會化和對環境進行積極探索的精神,促進人格的健康發展。筆者將從以下幾方面論述如何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小班幼兒的分享能力。
一、創設溫馨的環境,提供幼兒分享的機會
活動區創設的目的在于創設一種開放的游戲環境,鼓勵幼兒自由選擇、自由探索,在探索中獲得身體、情感、認知和社會性方面的發展。教師只有為幼兒創設有豐富材料的、溫馨的、有利于幼兒間分享行為發生的環境,才能促進幼兒的分享行為的發生。
(一)通過角色扮演活動,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
角色扮演活動,是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意愿,模仿成人勞動和交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幼兒通過角色游戲表現出一種積極參與社會交往的主動性、角色意識和對角色規范的認同感。幼兒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不斷與其他角色發生分享行為,使用各種交往語言,促進幼兒分享行為的發展。
小班幼兒娃娃家是他們特別喜歡的一種角色扮演活動。在娃娃家的角色扮演中可以為幼兒提供的分享機會很多,因為小班幼兒年齡小的特點,受交往水平的限制,幼兒間平行游戲比較多,教師應該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創設適宜促進幼兒間分享的環境,從而促進幼兒的分享行為。
1.投放不同物品,使幼兒明確自身角色,促進幼兒分享行為的意識。
在觀察中我們發現,幼兒在娃娃家進行平行游戲是因為對于自己的角色并不明確,因此我們為娃娃家的不同角色提供了不同的物品,使幼兒明確自己的角色。如我們為娃娃家的媽媽準備了圍裙、為爸爸準備了眼鏡、為姐姐提供了漂亮的發夾、為爺爺準備了拐杖。幼兒在進入活動區之前,需要協商誰來做媽媽誰來做爸爸,媽媽煮飯,爸爸工作,特別是在娃娃過生日時,讓幼兒知道了一家人有好的東西需要進行分享,這樣就產生了最初的分享意識。
2.投放豐富的材料,支持幼兒的游戲活動,促進了幼兒分享行為的產生。
游戲的順利進行離不開豐富的活動材料,因此我們為娃娃家提供了豐富的活動材料,娃娃家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從家具到電器、從廚具到餐具、從食品到居家用品,有效地支持了幼兒的游戲。
3.通過環境創設,引導幼兒解決問題,促進幼兒感受分享的重要性
幼兒都比較喜歡娃娃家,因此總會出現好幾名幼兒同時來到娃娃家的情況。教師在娃娃家投放娃娃,當幼兒都想抱漂亮的娃娃家時,幼兒間會相互提醒:只有一個娃娃我們一起玩吧。在游戲過程中,我們有意識地鼓勵幼兒多分享,相互合作,引導他們友好相處。讓他們在游戲中感受到分享的重要性。
(二)借助分享區活動創設,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
分享教育也是社會性教育中一項重要內容,幼兒通過與人分享,不但培養了幼兒與人分享的品質,也在不經意中增加了幼兒與人交往的機會。幼兒在老師的引導下都帶來了自己的玩具與大家分享。在分享角的環境創設中,我們做了一些嘗試。
1.利用圖片引導幼兒學習與人借玩具的策略 。
在分享角創設的過程中,我們利用圖片引導幼兒學習與人分享的策略。讓幼兒通過看圖片了解與人分享玩具的策略,從而在與同伴分享中運用這些策略,提高了幼兒與人分享的技能。
2.為幼兒記錄玩具分享情況,體驗與人分享的樂趣。
在分享創設的過程中,我們還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幼兒玩玩具記錄區域。在這個區域中,記錄著幼兒玩玩具的情況,誰的玩具大家最喜歡,玩的小朋友最多,幼兒可以在這里找到答案。幼兒每天都在關注著自己的玩具是不是受歡迎,有幾名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了,看到自己的玩具受歡迎就對小朋友說:我還要帶來好玩的玩具給小朋友玩。幼兒在游戲中使用禮貌用語與小朋友交往,使幼兒體驗了與人分享的樂趣。
二、適時介入分享的行為,提高幼兒分享能力
《綱要》中提出:注意觀察幼兒的分享行為,并給予具體的指導。當幼兒在分享行為出現問題,而幼兒憑自己的努力不能解決問題時,教師應適時介入,進行指導,幫助幼兒解決問題,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
(一)通過學習語言,引導幼兒使用分享行為的問題
小班幼兒由于年齡較小,掌握的交往語言較少,有時會用簡單、粗暴的行為來解決問題,致使問題難以解決。教師對幼兒分享語言進行指導,使幼兒通過分享語言的學習解決問題。
(二)通過換位思考,引導幼兒解決分享行為的問題
活動區活動開始了,可可來到了益智區,他拿來一筐拼插玩具坐下開始玩。這時西西走過來對可可說:“我跟你一起玩好嗎?”可可說:“好!”于是兩個人一起玩起來。西西將好多玩具都插在一起,插的老高,后來他把剩下的一點玩具全都放在自己一邊,這時可可急了說:“你都拿走了我沒有用的了。”西西說:“我還不夠用呢。”在指導過程中,我引導他們如何將玩具互相分享,插出兩個人都想要的東西。通過教師的指導問題得以解決,兩名幼兒都很滿意,樂意接受老師的意見。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應引導幼兒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使幼兒間能相互理解,成功解決問題。
區域活動游戲是小班幼兒比較喜歡的活動,區域活動游戲的自主性、趣味性、虛構性以及社會性等最符合并能反映幼兒的自身特點。教師應該尊重每個幼兒的個體差異,對于性格內向不善交往,不善于分享的小班幼兒,要耐心細致,鼓勵他們參與游戲活動,以積極的情緒影響幼兒,激發幼兒愿意與他人交往與他人分享的欲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