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努義 馬慧靜
摘要 青海省特色生物資源廢棄物的種類多、數量大,本文結合青海省林業資源現狀,分析了青海省林業廢棄物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青海省林業廢棄物資源利用的發展趨勢,以期為青海省林業廢棄物資源利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林業廢棄物;資源利用;現狀;問題;發展趨勢;青海省
中圖分類號 X144;X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2-0164-01
Abstract Special biological resources waste in Qinghai Province characterized by many varieties and large quantities.Combined with present situation of Qinghai forestry resource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tilization of forestry waste resources,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tren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utilization of forestry waste resources in Qinghai Province.
Key words forestry waste;resource utilization;present situation;problem;development trend;Qinghai Province
青海省是一個農林業大省,每年農林業廢棄物數量巨大。農林業部門有關資料表明,青海省農村農林業廢棄物產出量一年大約在10億t,其中約8億t被直接焚燒,滾滾濃煙,造成空氣的嚴重污染,一直成為棘手的問題未被解決。雖然相關部門出臺了一些政策禁止燃燒,但成效甚微。另外,由于農林業廢棄物數量巨大,大量占用土地資源,再加上可大規模有效利用的技術少之又少,因而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也給環境帶了極大的污染風險[1]。因此,對青海省來說,這些危害,無疑是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
1 青海省林業資源現狀
青海省森林植被地域跨青藏高原、溫帶荒漠和溫帶草原3個植被區,分布于東經96°以東,主要江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兩岸,森林分布海拔高,具有高寒和旱生的特點,以寒溫帶常綠針葉林亞型為主,其次為落葉林植被型(多為原始林破壞后的次生類型),常見的灌木有金露梅、沙棘等,闊葉樹種有樺樹、青楊等,針葉樹種有圓柏、云杉等。這些針、闊葉林和大面積的高山灌叢,組成了長江、黃河上游各水系的天然水源涵養林。
青海地域屬青藏高原腹地,隨著西部大開戰略的實施,區域性林業發展更加迅猛。據青海省最新森林資源更新(補充)調查數據顯示,全省林地面積1 096.94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15.0%,森林覆蓋率6.3%。全省林地面積按地類分:疏林地面積11.35萬hm2,占林地面積的1.0%;有林地面積60.85萬hm2,占林地面積的5.5%;灌木林地面積524.47萬hm2,占林地面積的47.8%;未成林地面積30.71萬hm2,占林地面積的2.8%;無立木林地面積4.06萬 hm2,占林地面積的0.4%;宜林地面積465.34萬hm2,占林地面積的42.4%;苗圃地面積0.16萬 hm2,占0.01%。目前,全省有102個國有林場,主要林區有瑪可河林區、仙米林區、坎布拉林區、孟達林區、互助北山林區、麥秀林區、玉樹囊謙林區和祁連山林區等。這些森林資源充分發揮著保障生態安全、改善江河水文狀況、凈化水質、控制洪水災害、減少含沙量、防止水土流失、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的作用,是實現全省農牧業生產持續協調發展、糧食自給的重要保障。
2 青海省林業廢棄物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
隨著林業經濟技術的快速發展,青海省林業資源利用也必將迎來更加快速的提升。然而,現階段青海省林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尚處于起步階段,利用水平較低,如何有效利用林業資源仍舊是一個特別棘手的問題。
2.1 林牧矛盾突出,制約林業快速發展
畜牧業在青海省經濟發展中占有較大比重,傳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導致林牧矛盾普遍存在,“一地兩證”“一地多證”現象嚴重,已成為阻礙林業建設的限制因素;由于一些地方林牧爭地矛盾難以協調,不僅影響整體造林封育工作的推進,還因放牧對已經造林和封育地區產生了嚴重破壞。
2.2 生態環境脆弱
青海省地處干旱、缺氧、高寒的西北內陸,受氣候條件制約,造林成活率低、成本高、難度大。雖然經過多年努力,但由于本身缺林少綠和植被稀疏,使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從根本上尚未得到改觀。土地沙化、濕地萎縮、草場退化、雪線上升、生物多樣性遭破壞等現象仍呈加劇趨勢。
2.3 灌木林地中疏灌面積大
因疏灌面積較大,故森林防護功能較弱。全省灌木林總面積524.47萬hm2,其中密蓋度灌木林5.02萬hm2,占0.96%;中蓋度灌木林71.40萬hm2,占13.61%;疏蓋度灌木林448.05萬hm2,占灌木林面積的85.43%。
2.4 林業產業發展緩慢
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決定了青海省的林業以生態建設為主,使全省林業產業處于較低的層次,不能滿足社會對林業發展的多樣化需求。
2.5 投資渠道單一,林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率低
青海省經濟欠發達,生態建設基本依靠國家財政投入,投資來源渠道單一,資金缺口較大。林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率低,機構不穩定,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3 青海省林業廢棄物資源利用的發展趨勢
建成以林業綠色廢棄物為原料,通過添加復合菌劑,經二次發酵工藝,研制有機肥的生產工藝流程,開發高品質的有機肥產品和輕基質,充分利用生物質燃料,將林業綠色廢棄物變廢為寶。真正做到減少林業廢棄物,降低林間危害。
3.1 生物/有機肥的生產
發展生態農林業,生產無污染的“綠色食品”,對農林業生產中的施肥技術改革是減少水體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徑之一。除此之外,減少化肥用量,提倡和發展生物有機復合肥與生物肥料,走有機無機配合施肥的方向是當前改變青海農林業生產最有效的措施[2]。總之,隨著環境要求及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青海市場對有機肥料有大量的需求空間。
以青海林業特色生物資源的加工剩余物為主要原材料。例如,選擇沙棘落葉、枸杞枝落葉、白刺落葉、亞麻稈、青稞秸稈等,輔助材料有家畜糞便、粉煤灰、尿素、硫酸鉀等,按照菌劑培養、有機發酵、造粒成型等生產工藝進行生物/有機肥的生產。將產品應用于沙棘、枸杞、白刺等特色植物的育苗基質,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化,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3]。
3.2 生物質燃料棒的生產
生物質燃料是指通過專門設備或裝備將林業廢棄的沙棘枝條、枸杞枝枝條、白刺枝條、亞麻稈、青稞秸稈等特色農林資源枝條以及落葉等經過粉碎、調配、擠壓成型的一種固體燃料[4]。既可作為城市集中供熱的燃料,也可作為農村居民的炊事和取暖材料,儲存、運輸、使用方便,不含任何有害添加劑,清潔環保,實現了資源的高值化利用,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5]。
4 結語
青海省林業綠色廢棄物資源豐富,儲量巨大,但長期以來由于沒有適合的、有針對性的處理方法,使林業綠色廢棄物資源有機化循環利用達到實施[6-7]。為了使綠色廢棄物的開發利用多元化、具體化,未來不僅能夠生產更適合林業生產的生物有機肥及育苗輕基質,不斷拓展產品種類,真正做到“變廢為寶、變廢為好”,給發展林業綠色廢棄物循環經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5 參考文獻
[1] 孔祥印,樊慶斌,田玉智,等.生物質秸稈致密成型關鍵技術研究[J].能源與節能,2016(4):84-86.
[2] 李鵬,王文杰.我國農業廢棄物資源的利用現狀及開發前景[J].天津農業科學,2009,15(3):46-49.
[3] 李寧.河南省生物質(秸稈、林業廢棄物)發電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09.
[4] 敬一兵,魏友華.林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J].環境保護,1996(2):27.
[5] 陳衛紅,石曉旭.我國農林廢棄物的應用與研究現狀[J].現代農業科技,2017(18):148-149.
[6] 段新芳,周澤峰,徐金梅,等.我國林業剩余物資源、利用現狀及建議[J].中國人造板,2017,24(11):1-5.
[7] 米鋒,崔逸秋,張玉靜.城市綠化及木質廢棄物循環利用模式分析[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2):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