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兆芬
【摘 要】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山東省作為新舊動能轉換先行示范區,應利用金融支持新舊動能轉換和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徑、新機制。現代金融既是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優先發展的“十強”產業之一,又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助推器,其自身的發展質量決定了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是否能夠圓滿完成。在做實做優現代金融的過程中,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做優金融支柱產業,強化科技與金融結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關鍵詞】新舊動能轉換;現代金融;創新服務
一、拓寬直接融資渠道
直接融資是助推資本形成、降低企業杠桿率的關鍵。第一,把發展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放在突出位置,拓展多層次、多元化、互補型股權融資渠道。一方面把培育金融企業上市列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實施金融企業上市培育工程,健全完善企業上市后備資源庫,特別是從注冊地在山東的金融企業中篩選和支持一些實力強、成長性好的優秀企業上市融資。省金融管理部門要加強與滬深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股份制轉讓系統、港交所等境內外交易所的交流與合作,為山東省企業上市融資創立有利條件。另一方面建立金融企業上市綠色通道。綜合利用財政、稅務、土地、工商等行政手段,為金融企業上市提供各種便利,真正為金融企業上市保駕護航。
第二,積極推進債券市場品種創新,發展可交換債、綠色債、項目收益債等,實現債券市場數量與質量并重發展。擴大債券市場直接融資比例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由于我國債券市場直接融資規模受政策影響較大,因此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債券市場直接融資的發展和擴大,需要穩健的政策環境作為支撐,以形成和維護發行人、投資人的穩定預期;二是要加強債券市場信用制度建設;三是進一步擴大投資者范圍,債市投資者類型、境外資金來源等。
二、做優金融支柱產業
第一,加快發展金融總部經濟。推動銀行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招引一批內外資銀行機構區域總部及業務總部,在總部經濟數量、質量、“鐵桿”伙伴建立等方面下大工夫,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基金投資等新型金融業態機構和配套服務機構入駐,彌補我省金融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短板。
第二,規劃建設金融集聚區。不斷提升區域性金融中心功能,加快培育金融市場主體,放大金融集聚效應。一方面提升濟南、青島、煙臺等中心城市金融集聚度,打造金融創新高地和資本洼地,形成集聚輻射效應。另一方面著眼于廣大縣域和農村等薄弱環節,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深入推進縣域和農村金融創新試點,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縣域經濟和“三農”水平。
第三,推動金融產品結構調整。立足于產業實際需求,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符合傳統產業特點的信貸和融資產品;深入調研產業鏈中的每一環節,圍繞傳統產業的特色設計交易模式,實現貿易方式、供應鏈融資等方面的創新。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業態,更好地適應、服務、支撐和引領實體經濟發展。
第四,實施金融人才培養工程。加大金融人才的培育和引進,不斷優化金融人才發展環境。一方面要立足本土強化培養,另一方面要放眼全國全球,加大引才力度。做大做強山東省金融業,要善待、善用金融奇才,在待遇上、在用人上、在改革創新上出臺措施。對于有突出貢獻的金融人才,視貢獻大小給予相應的待遇和獎勵;對于一些實戰經驗豐富且能夠領軍作戰的核心骨干,應不受地域和年齡的限制,充分發揮他們的智慧和余熱。
三、強化科技與金融結合
科技與金融通常被認為是經濟增長的“雙引擎”,科技金融則是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結合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當前,要推進新舊動能轉換,迫切需要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
第一,要堅持信用評價的基礎性。把握當前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良好機遇,充分利用人民銀行征信管理系統,依法整合工商、稅務、海關等部門有關信息,建立科技企業基礎信用信息庫,定期確定企業信用等級,加強科技企業信用信息的推廣使用,實現政府、銀行和投資者對科技企業信用信息的共享。定期披露科技型企業發展情況及融資情況,方便投融資機構對企業發展前景進行評估,為其投融資決策提供參考。
第二,要堅持服務保障的有效性。成立科技金融促進會,負責在政府部門、金融機構、投資公司、科技企業之間搭建溝通交流的橋梁,推進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利用高校教學資源,結合市場需求,重點培養一批復合型科技金融人才。開展科技金融理論研討,通過收集、整理、剖析典型案例,梳理、歸納科技金融創新實踐。加速開展技術審核、產權轉讓、成果認證、技術交流等中間性業務,為知識產權、股權等無形資產提供價值評估和技術認證,減少融資風險,提高融資效率。打造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務中心,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投融資服務。
第三,要堅持機制建設的協同性。進一步探索多部門合作機制,進一步整合政府與銀行及非銀行類金融機構資源,進一步完善風險分擔及防控機制。明確科技金融領導機構和運作機構,統籌協調我省科技金融工作,有效溝通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協同推進財政資金、科技信貸、科技擔保、科技保險、資本市場、民間借貸等各個板塊。完善財政資金基金化引導機制,加快創業投資子基金投資進度,分層引導調整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股權投資。完善科技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和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機制,充分發揮科技資源的財富效應,積極開發兼具風險分散和收益分享的金融工具,切實解決科技型企業融資難題。積極探索科技保險服務機制,創新保險對科技企業的服務模式,加速擴大科技保險服務覆蓋面,將保險服務拓展到科技企業成長的各個階段。
推動金融和科技創新相融合,鼓勵金融機構加強前沿科學技術研發,力爭在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等環節形成專業化、差異化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切實滿足實體經濟發展所需,推動傳統產業轉型發展。
四、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業永恒的主題、永遠的任務。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金融領域的重大風險被確定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一。
第一,在防范前期積累的地方政府債務、非法集資等風險的同時,還要積極應對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出現的新風險,防止風險疊加。這就需要監管部門全面掌握金融活動信息,加強部門協同,共同研判市場形勢,聯手應對風險,以做到未雨綢繆,統籌兼顧,及早規劃。
第二,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債務化解和處置力度,充分運用金融手段推動房地產結構轉型等,加強重點領域的風險防控,探索建立地方性金融風險處置基金,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和非法金融活動。
第三,要服務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循環,做好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和處置,堅決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加強薄弱環節監管制度建設。
要以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效率為根本目的,動態把握金融創新的界限,把防范風險始終貫穿金融創新全過程,使監管能力建設與金融創新相適應,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參考文獻】
[1]尹亭.商業銀行科技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風險收益結構的視角[J].商業銀行經營管理,2016,(8).
[2]金融機構與政府合作型科技金融服務模式研究[J].龍小燕,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課題組,賈康.經濟研究參考.2015(07).
[3]區域金融學視角下我國科技金融發展研究[J].尋舸.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