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但是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從整體發展局勢來看國有經濟水平的確處于上升趨勢,但從人均收入與個體自身發展角度分析國有經濟發展局勢仍在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我國在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應注意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問題,始終堅持以人的發展為導向,從理論角度、現實角度以及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角度分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導向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意義,進而不斷完善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注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的人民主體地位和人民創造的價值,為人民構建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
關鍵詞: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策
人類是社會文明和社會經濟的創造者,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亙古不變的主題,從謀求生存到謀求溫飽再到謀求自我發展與創新,為實現目標,人類在不斷發展進步。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互利共存,人類在實現自身價值過程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為人類提供良好經濟條件,因此,要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做好人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工作。首先從理論上分析經濟發展過程中堅持以人為中心為的重要性、分析人類自我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其次再將以人為中心落實到社會經濟發展體制建設中,從而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社會經濟發展建設。
1、“以人的發展為導向”的經濟發展理論分析
以人的發展為導向的發展思想則是來自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提出人民群眾在歷史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作為創造者為社會經濟創造經濟價值,為社會文明創造精神財富,見證社會經濟發展的每一個變化,社會經濟發展歷程中人民群眾貢獻智慧和生產力量,是創造歷史的主人。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以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思想我國做到了充分學習汲取,并對此優秀思想進行脈脈相傳,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國始終堅持以人的發展為向導,注重以人為本,注重人們的自身發展與創新。鄧小平在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據之上對人民的主導作用進行更深刻的總結分析,他強調社會經濟生產離不開人民群眾,強調只有充分調動人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并且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鄧小平中心思想就是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社會經濟根本利益,使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中解放思想、創新思想。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效益相比以前有很大的變化,黨中央仍然繼續保持著以人的發展為導向,以人為中心的優良經濟發展思想,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也確立的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經濟發展思想。由此可見,以人的發展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思想具有十分深厚的理論依據,為社會的經濟法發展提供了堅定而準確的方向與動力。
2、以人的發展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經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變革,變革過程漫長且復雜,為保證經濟發展穩定持續向前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的發展為導向。不管在經濟發展的哪一個時期都要始終以人的發展為導向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指導思想。
2.1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結構
國民消費水平相關調查數據表明,我國國民的消費水平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而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相比一些發達國家仍存在很大差距,相比一些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發展中國家也是處于較低水平。用國民消費率舉例說明,世界銀行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國民消費率相比經濟水平相當的發展中國家的國民消費率相差二十多個百分點,并且國民消費率一直沒有顯示有上升趨勢。
2.2社會經濟發展產業結構
社會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結構中的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的強調重點在于人的生產力,注重人民的生產執行力,第一產業農業與第二產業工業的發展力量來源是對外引進與學習先進經驗技術,過于注重經驗學習將會導致生產主體缺乏生產創新性。第三產業服務業則著重于生產主體的自我發展與自我創新,政治文化行業、教育行業、公共醫療行業,旅游業或者項目研究行業等都屬于第三產業公共服務業,公共服務業沒有具體的技術手段學習,依靠人們的自我意識和思想創新與創造,注重人的自我發展以及自我創新,是人的發展型產業,在第三產業中人們可以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和實現自身價值,因此以人的發展為導向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方向應該是社會產業結構重點向第三產業轉變。
2.3社會經濟發展投入結構
一直以來,我國都有著生產大國的稱號,我國人口眾多,地域廣闊,不管是在人力或是物力方面都有著豐富的生產資源,因此世界許多產品都是由我國進行制造,但是,很大部分產品專利并不屬于我國,許多產品的生成過程都是產品專利開發方提供生產技術我國提供生產人員與生產資源,我國通過提供人力物力而獲得經濟利益。這種只注重投入生產資源的生產方式導致人們在經濟生產過程中缺乏自主創新,不能真正實現以人的發展為導向而進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3、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人的發展為導向的對策
3.1完善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勞動者經濟生產勞動中需要得到相應的生產勞動報酬,人們通過生產勞動獲得收入,從而進行消費。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勞權弱化現象,缺乏健全的勞動者收入分配制度。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做好財政支出結構與政府投資結構調整,完善個人所得稅,注意調整勞動者生產勞動報酬比重,平衡勞動者收入水平,從而調動勞動者生產積極性,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進而提高人民消費水平,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3.2推進政府職能轉換,鼓勵創新生產
政府對于社會經濟生產活動管理應采取宏觀調控手段,不斷進行社會管理體制改 革和創新,鼓勵更多勞動者進行創業,創新生產技術,對人們創新的生產技術和產品以及優秀企業進行獎勵,對相關創業單位進行項目補助,通過相關鼓勵政策激發個人或企業的創新性。
3.3加強社會經濟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社會經濟人才隊伍建設需要不斷的對我國教育體制進行改革,教育體制改革應做到對不同受教育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合理的分配教育資源,結合時代發展特點,制定相應的教育體制,加強專業技能培訓以及培養創新能力,從而增強社會經濟建設人才隊伍的素質能力。
4、總結
人們在社會經濟生產活動中不斷進行自主創新,為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因此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人的發展為導向,注重人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為人的發展提供有利環境,鼓勵人們進行自我創新,不斷為社會創造經濟價值,推動社會經濟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胡雨晗.以人民為中心經濟發展方略的理論解析[J].改革與戰略,2018(10):12-17.
[2]王政武.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經濟轉型動力的轉化及路徑[J].長白學刊,2017(02):112-119.
[3]丘小維.以人民為發展導向的中國經濟轉型與升級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6,32(11):25-30.
作者簡介:王之穎,出生年月:1991年11月,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江蘇連云港,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稅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