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同慶
摘要: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時期轉向高質量發展新時期,進入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的攻堅階段,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壯大新動能、推動新舊動能持續轉換是經濟發展質量變革與動力變革的必然選擇。然而當下社會各界對新動能和新舊動能轉換尚未形成統一認識,造成區域經濟發展在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沒有及時構建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所以通過分析新舊動能轉換時期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的壓力,探究其構建策略,旨在加快推動工業新舊動能轉換進程,提高工業經濟發展質量。
關鍵詞:新舊動能轉換;新動能;工業經濟;動力增長機制
舊動能即傳統動能,新動能是指形成于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的社會經濟發展新動力,包括新產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等等,兩者是相對的,新舊動能轉換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發展社會經濟,推進社會進步。在新舊動能轉換時期,如何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升級舊動能、大力培育新動能,促進工業經濟的轉型升級發展,推動經濟全面發展,這是一項重要課題。
1.新舊動能轉換時期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的壓力
轉換工業經濟動能的過程不僅是新動力與新動能的培育過程,還是加快釋放各種風險與矛盾的過程。隨著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持續深入推進,轉換新舊動能的難度越來越大,面臨的一些壓力需要引起關注。
1.1 投資回報不夠
工業經濟增長的投資回報不夠主要體現在:投資工業制造業能否促進經濟增長,這一點并不確定,企業在投資之后沒有取得較好的效益,將不愿意繼續投資;投資開發房地產的資金不足,逐漸減少投資;投資基本建設時也因投資缺乏連續性、落實不到位以及預算不足等因素,雖然使其高速增長,但基礎不穩。
1.2去產能壓力大
煤炭對很多區域而言都是發展工業經濟的基礎,但煤炭去產能需要將正常運行的一些煤礦關掉,煤礦協商難度較大;對于去產能出現的失業人員,企業安排的難度越來越大,并且產能企業依舊有利可圖,利潤可觀,不允許建立的產能以及已經停止的設備均有可能重新運行,增加去產能的壓力;對于去產能的早去產能,國家財政部門從政策上多加獎勵,但當企業的收入比獎勵更多時,去產能政策也就失去鼓勵和激勵的功能。
1.3轉換力度不足
盡管各區域正在快速發展新興產業,但和傳統產業比較,新興產業發展規模遠遠不夠,新舊動能轉換力度不足[1]。與此同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所增加的經濟收入的資金具備可替代性,制約在穩定發展中提高經濟增長速度。并且新動能屬于新領域,國家不僅需要培養人才、強化技術、投入大量資金,還要改革法律體制,較為費時費力。
2新舊動能轉換時期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的構建策略
近年來,國家工業經濟發展持續好轉,在新舊動能轉換時期呈現出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傳統產業持續改造提升的特征,在此基礎上工業投資平穩增長、消費逐漸增長,大大增加出口量。但對于構建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的壓力,還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加以緩解。
2.1深化政策改革,創造競爭新優勢
工業經濟進入增長新階段,標志著國家迎來發展工業經濟的新機遇,是否能利用該機遇釋放潛能,形成競爭新優勢,這主要由政策體系能否滿足新舊動能轉換時期工業經濟增長的實際需求。所以應深化政策改革,加快政策調整和相關領域的改革、創新,快速構建城鄉銜接與統一的制度,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深化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和征地制度改革,從法律層次有效維護農民承包土地的權利、使用宅基地的權利、自有處置財產的權利等,提高土地出讓收益分配中被征地農民的份額;鼓勵地方政府立足區域工業經濟發展實際,探索能推動城鄉生產要素雙向流動、優化配置資源的有效路徑,確保不斷增加農民的勞動收入、資產收入,持續提高他們的消費能力,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
2.2革新體制機制,促進配置的增長
體制機制是國家工業生產效率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其革新能促進資源配置的增長,為在新舊動能轉換時期的工業經濟增長釋放出巨大功能。第一,加快革新混合所有制,這是當下和以后促進國資國企改革的關鍵,基本思路是快速推動國企尤其是母公司的公司制改革、股份制改革,優化其股權結構,在國資與民資之間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大幅優化國企治理機制,顯著提升國企經營管理水平,從而形成更多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大型企業集團,提升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第二,加快革新壟斷行業,因為產能過剩與供給不足在當下的工業經濟發展中是共存的,部分競爭性行業產生嚴重過剩,導致資源配置低效率甚至無效率,但部分壟斷行業則面臨供給不足的局面,很難滿足市場所需,需要盡快把資源從產能過剩的行業轉移到供給不足的行業,大幅度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推動工業經濟內涵式增長。第三,市場競爭秩序的革新與優化。在發展工業經濟時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市場微觀主體對政策有太強的依賴性,投入太多精力爭取政策優惠,即很多企業表現出短期化、功利化和投機化等行為,缺少自主創新發展的內在動力,限制其釋放可持續發展潛力。應通過優化市場競爭秩序讓企業回歸創新,將創新作為經營管理活動的核心,更充分地體現市場機制優勝劣汰的作用,在工業經濟增長中形成內生動力[2]。
2.3推動存量變革,大力發展新動能
在經濟換擋期和新常態下,產能過剩是突出問題,部分區域過剩的產能里涵蓋大量無法繼續適應工業經濟發展與市場所需的落后產能,所以推動存量變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淘汰落后產能,為發展新動能挪出更大的市場、土地、資本與生態空間;加強對產品、工藝、市場和管理等的創新,提高工業生產效率和品牌影響力,增加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升產品或服務和市場之間的匹配度,從而使低端轉型為高端、粗放轉型為高效、污染轉型為綠色,尤其是要推動現有產業的結構調整與產品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效對接,為其提供新型原材料或零部件、延伸服務等;在知識、技術、數據、信息等生產新要素的支撐下促進互聯網、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實體經濟之間的深度融合,推動產品與服務的創新、新模式與新業態的發展,提高供給能力,適應需求端的變化;注重開拓新市場,針對國外高增長國家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提高國際競爭力,拓展工業經濟發展新空間。
除此以外,應重視培育有較強根植性的本地企業,設立總部、營銷中心和研發中心等關鍵職能部門、高附加值環節,堅持推動區域增量崛起。培育本地企業不但能促進既有企業向新興領域投資、創業企業快速成長,還能從外地引進先進科技,實現本土轉化[3]。當然,這樣的無中生有絕不是完全脫離本地實際而超前發展,仍然要立足本地產業基礎或資源優勢等條件發展新動能產業。
3.結語
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中各部門改造技術的物質基礎,是經濟增長龍頭和源泉之一,主導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的經濟與技術發展水平直接取決于工業發展水平。在新舊動能轉換時期,各個區域在構建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時面臨投資回報不夠、去產能壓力大、新舊動能轉換力度不足等壓力,必須將十九大精神落到實處,不斷深化政策改革,創造工業經濟市場競爭的新優勢,同時革新體制機制,促進資源配置的增長,通過存量變革大力發展新動能,堅持增量崛起,從而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促進工業經濟升級發展,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巴曙松.中國經濟進入新舊動能轉換期[J].商業觀察,2017(12):10-15.
[2]鐘齊鳴.內生動力繼續增強 工業經濟平穩增長[J].商業文化,2016(36):11-15.
[3]張德軍.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轉變及轉型升級研究[J].中國市場,2018(03):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