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產教融合”正是當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測新型模式,本文分析了“產教融合”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具體的策略。
關鍵詞: 產教融合;學校;企業;合作
當今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隨之帶來了社會各個層面的變化,對于現代職業教育而言,進一步加快校企合作的步伐,加大產教融合的范圍,既符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政策,也可以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更多技術和素質雙高的優秀人才。因此,各個高職院校要把重心放在改革辦學模式上,學校和企業要積極合作,研發出適合產教融合的新課程和教材,大力施行集團化管理,通過產教的深度融合,學校和企業擰成一股合力,為培養一批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術的人才提供強大的保障,也為提高人才質量開辟一條新的路徑。
一、實施“產教融合”的當下現狀
隨著國家對于產教融合相關政策的出臺,各類高職院校調整了和各級企業的合作內容,加快了合作的實訓和實習基地的建設,而且,很多高職院校逐步推進工作學習相結合的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例如為人稱道的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和國美電器合作推行的“三明治式培訓”,就是把工學相結合,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獲得了更高的技能水平,也使得學校的就業率大幅提高,學生的對口率也明顯增高,這也無形中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但是,雖然當下的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得到了政策支持,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它潛在的一些不利因素,不能過度樂觀,更不可盲目推行。例如在校企合作模式上,學術界將其分為了三個層次:淺層次合作、中層次合作和深層次合作,而當下的校企合作方式雖然名目繁多,但在實踐中過于簡單粗暴,在實際操作中停留在淺層次合作的占了大多數,也就是學校僅僅按行業發展確定專業內容,企業派出由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到學校進行專業建設,并在企業建立相關的實習基地和實訓崗位。這樣的合作方式由于沒有形成深層的科學體系,方式機械呆板,難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實施“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
( 一) 國家相關的制度保障不到位
當下各級政府響應政府的政策,更加重視高職教育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并出臺一系列有利于學校和企業合作的建議和意見,進一步深化二者合作的內容,積極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落實。但是,由于在國家層面山尚未出臺能夠有效保障校企合作方權利和義務的相關法律法規,沒有形成政策層面對于學校和企業的行之有效的支持和保障,也就難以喚起校企合作的激情,因此,相關的學校和企業也就無法制定出切實可行的一套制度體系,無法為二者的合作提供一個廣闊的發展平臺。
( 二) 企業積極合作的意愿不強烈
盈利是一個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基礎,企業發展最終的落腳點就是創造和積累財富,并逐步壯大。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策略,而非不得不履行的義務,學校和國家才是肩負著培養人才重任的的主體。企業與學校合作培養人才最大的利益點是為了吸納更多優秀的人才,但目前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的企業,完全可以從人力資源市場招聘廉價豐富的勞動力,根本不必要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培養人才;而且學生在企業實習或實訓期間,會給企業帶來各方面的負擔,但收益甚微,因此,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的愿望也就大打折扣。
( 三) 學校合作辦學的條件不成熟
目前的很多高職院校由于自身條件的不成熟,與企業合作進行實驗和實訓的基礎薄弱,高職院校的師生服務社會的公共意識差,服務能力也欠缺,學校的專業設置也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對口就業率也非常的低,因此,很難吸引優秀的企業參與到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模式中來,也阻礙了校企合作的前進步伐。可以說,企業合作的意愿來自合作方帶來的正能量和巨大的經濟效益,而學校的服務水平和人才培養的質量對二者合作的深度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實施“產教融合”的具體策略
( 一) 政府加大支持的力度,拓寬合作的渠道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靠的是學校和企業二者的密切合作,在互利互惠的技術上,雙方自愿參與其中,為了使合作能夠更加深入,達到共贏的目的,既要靠學校和企業的努力,也要政府加大支持的力度,拓寬合作的渠道。首先,校企合作需要政府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證學校和企業的合法利益,規范二者的行為,規定二者的責任和義務。其次,政府還可以在經濟上對于二者的合作進行物質獎勵,例如通過減免企業稅收,增加學校的資金投入等方式進行經濟支持,還可以在一些政審批示上開通綠色通道。另外,政府還可以建立高職教育集團,并以集團為主導,優化資源,科學統籌,建立系統的校企合作體系,深化二者的合作,還可以制定相關的評價機制,定期對校企合作進行摸底和評估,保障合作的高校推進。
( 二)學校和企業建立校企互利共贏的機制
校企合作不能只著眼于眼前,要有更加長遠的眼光,如此,才可以排除短視的投機行為,實現未來的互利共贏。但是,現在大多數的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還是以一次性居多,這種淺層次的合作方式很難獲得長遠的共同利益。因此,企業和學校應該達成深層的合作關系,建立起一套良好的合作機制。站在企業的立場來看,企業合作的目的是為了吸納更多經過優質的培訓可以直接上崗的人才,并為企業的技術革新提供支持;從學校的角度來說,是希望企業提供更多實習和實訓的機會,接收學校輸送的人才。因此,找到二者合作的利益交叉點,讓學校和企業都能看到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才能使二者的合作深入而持久。
( 三)校企合作的具體內容。
1. 共同設置專業。
首先,高職院校要集思廣益,聽取并采納專家的建議和意見,積極進行專業調研,結合當下社會的需求以及企業發展的崗位需要,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并努力打造各個學校的特色專業和優勢專業。其次,企業要和學校共同就人才培養的模式、專業課程的設置、教學課程的研究等方面進行積極地溝通和協商,既要讓專業的設置滿足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更要確保專業建設符合社會的發展潮流。最后,學校和企業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課程標準和相關專業課程,共同培養出一批批可以零距離上崗的合格的高素質高技術的畢業生。
2.共同建立實訓基地。
專業的實訓基地是學生得以熟練掌握技術的重要場所,學校也藉由此來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因此,學校和企業要把共同建立實訓基地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落實到位,使其切切實實地成為培養學生實踐技能和提高高職教師專業技能的一個平臺。學校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來改善基地的各項設施,優化各方面的實訓條件;企業也要加大投入的力度,為學生的實踐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值得借鑒的譬如“廠中校”的建立,就是由企業提供場地,由學校提供設備,企業管理和學校師生的定期實習相結合,實現二者的互惠共贏,從而實現更加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
3. 共同培訓師資。
高職院校的教師對于提高學校的科研水平,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高職院校學生能否滿足未來企業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實踐水平。因此,學校和企業都要創造更好的條件來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和技術能力。例如,可以定期讓老師去企業進行學習,通過實訓提高技術水平,企業也可以讓教師參與到企業的技術研發中去,并把最新的技術信息通過教師帶到課堂,傳遞給學生,以便學生了解行業的發展方向,而且,教師也可以為企業發展獻言獻策,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從而讓自己成為學校和企業深入發展的橋梁。
總之,社會發展一日千里,學校和企業也不能故步自封,一定要用開放的眼光和包容的態度對待產教融合這一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合作,社會輸送更多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 黃瀚玉; 劉邵鑫; 曾紹倫.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J] 教育與職業. 2018(06).
[2] 龍德毅.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角色定位和責任——構建“行業制定標準,院校負責培訓,政府實施監督”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和運行機制[J] 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 2015(06).
作者簡介:王秀榮(1977.06-)男,河北懷安人,漢族,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數學、機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