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利娟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二《工業集聚與工業地域的形成》為例,從“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學習過程”這一逆向設計的路徑,探討學歷案評價任務設計策略。主要論述學歷案評價任務設計要基于課程標準、匹配教學目標、服務教學全程、滿足學生差異,從“情境、知識點、任務”三個要素描述,多元化設計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需要,以達成引領教與學。
【關鍵詞】學歷案 評價任務 高中地理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0B-0107-02
學歷案,是關于學習經歷和過程的方案,圍繞某一具體的學習單位的主題、課文或單元,從期望學會什么出發,設計并展示學生何以學會的過程,以便學生自主建構或社會建構經驗、知識的專業方案。一份完整的學歷案包括學習主題與課時、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學習過程(資源與建議、課前預習、課中學習)、檢測與作業、學后反思 6 個要素。本文以《工業集聚與工業地域的形成》學歷案編制為例,遵循“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學習過程”這一逆向設計的路徑,收集學習目標達成的證據,探索學歷案評價任務撰寫策略。
一、評價任務匹配學習目標
學習是有目的的,學習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歷案”強調教學必須基于“課程標準”,把握學情,設置合理的學習目標,引領教學活動,決定評價任務。以下是課標要求、學情分析、學習目標和評價任務關系(如圖 1 所示)。
評價任務是檢測學生是否學會、學到什么程度,以此作為教師開展下一步教學的決策依據。有效的“評價任務”必須符合三條標準:與目標匹配、看得明白、實施可行。地理核心素養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與提煉,由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等組成。評價任務設計要素之一是教師設置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新知,探索求解。要素之二是評價任務必須能夠檢測本主題的知識、技能和方法,評價任務包含的知識點越少,匹配目標越有效。要素之三是具體的任務指令,讓學生參與的課堂活動、學習行為必須明確清晰便于執行。
【案例1】以下是本主題與學習目標匹配的“評價任務”
材料 1:南寧江南工業園區,園區區位優勢明顯,水、陸、空交通運輸條件便利,擁有完善的供水、供電、通訊、排污管道基礎設施條件。以下是江南工業園主要產業分布圖(圖2)。
材料 2: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位于中鋁加工產業園區,是硬鋁合金、層狀復合鋁合金專業生產制造企業。以下是鋁加工產業鏈示意圖(圖3)。
評價設計分析:(1)情境設計:本主題以南寧市江南工業園區為真實背景,學生提前收集資料,教師融合整編鄉土案例和課本教材,有效地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檢測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知識點設計:本主題知識點是工業聯系概念,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三者之間的關系。設計時主要側重以下兩點:①評價“工業聯系”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完成此任務需要學生自主探究材料,調動所學知識,如:工業區位因素,強調說出 3 種工業聯系。②檢測思維過程,完成此任務,需要在對材料分析的基礎上,從“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這一邏輯順序進行全面分析,因此評價任務安排了畫圖、課堂檢測題,檢測學生思維的程序性。(3)任務設計:以上三個評價任務通過“說出——畫出——練習”的流程,逐步遞進,通過學生課堂完成的質量來檢測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如表 1 所示)
二、評價任務服務教學全程
教學活動就是圍繞教學目標,展開評價任務、獲取(收集)評價信息、利用(處理)評價信息以促進學習的過程,教學過程使評價信息得以優化。鑒于此,設計評價任務時應著眼于教學全過程,樹立評價即學習的觀念,促進“學習鏈——教學鏈——評價鏈”的建立。教師在編寫評價任務時,做到課堂、課后一體化,評價任務與課堂練習、課后作業、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本主題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評價任務,引導學生“說知識點”獲取評價信息;在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關系理解學習中,設計評價任務:讓學生畫聯系示意圖檢查學生是否理解;通過設置匹配的課堂練習,檢測學生掌握情況,決定是否進行下一步教學活動;在課堂中觀察學生的學習情緒、動作來及時調整評價任務;課后通過批改作業,檢查課堂學習結果;讓學生畫出本主題的思維導圖,獲知學生的學習情況,檢測自己的教學效果。
三、評價任務滿足學生差異
“由于評價涉及獲得學生學習行為變化的證據,所以,獲得任何有關教育目標所期望的行為的有效證據,都是一種合適的評價方法?!彼裕谠O計評價任務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基礎,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地理思維差異,有的學生對語言敏感,有的學生對圖形敏感,有的可能對地理實踐敏感。(2)根據學生水平,設計不同層次的評價任務,注重知識的內在關聯性,并將所學內容有邏輯地整理成可操作的評價任務,比如本主題設計口頭表述、習題訓練、課外實地考察等評價任務滿足學生發展需要。(3)注意評價任務的設計只是預設,實際學習過程要以學生的思維發展為線索,避免用評價任務過度“牽引”學生。關注課堂生成,促進、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時調整評價任務。(4)讓所有學生參與問題解決的整個過程,即使在合作探究時,也避免每個小組僅負責解決問題的某個方面或某個環節的現象,以保證學生對地理問題的全面認識和綜合思維訓練。(5)始終圍繞學習目標,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地理知識或地理結構,會運用綜合思維去理解、解釋和解決地理問題。(6)提倡和鼓勵個別學生在課堂上出現具有開放性思維的表現。
總之,評價任務是學歷案設計的關鍵,是檢測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即學會了沒有、學到什么程度的依據。教師可以通過評價任務實時調控教學過程,學生可以通過評價任務檢測自己的掌握情況。評價任務的設計應在課標分析的基礎上匹配教學目標,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描述清晰可執行,只有這樣評價任務才能有效檢測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
【參考文獻】
[1]崔允漷.學歷案:學生立場的教案變革[N].中國教育報,2016-06-09
[2]周文葉.評價任務的設計與實施[R].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3]崔允漷,張菊榮,等.“基于學習視角的課堂評價信息”的主題組文[J].江蘇教育(小學教育),2013(6)
[4][美]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譯,瞿葆奎,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責編 羅汝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