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同芹
【摘 要】在教學信息化逐步深入的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如何實現由傳統教學模式向基于網絡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轉變,是高等院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利用信息技術及相關資源,依托網絡媒體,顛覆傳統課堂中教師知識傳授者地位,課堂教學轉變為師生討論,答疑的互動式課堂。依托網絡媒體,對傳統教學進行改革,是當前教育實踐的需要,因此在信息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旨在將傳統教學的優勢與網絡多媒體教學優勢相結合,為教育教學提供改革思路。
【關鍵詞】傳統教學;混合式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H31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7-018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7.084
1 研究背景
近年來,信息化教學逐步深入英語學習課堂,借助微課實現翻轉課堂教學,顛覆了傳統課堂教授模式,構建了以師生討論答疑為主的互動式課堂;基于校園網絡英語教學平臺和手機APP等移動學習平臺的課外學習形式,可為學生搭建便捷的自主學習環境。
混合式教學來源于“B-Learing”,即”Blended Learning”或“Blending Learning”.從學習者的角度來說,這一術語可理解為混合式學習;從教師的角度來說,這一術語可理解為融傳統教學手段與信息網絡技術媒介與一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混合教學模式下,教師既可以通過基于網絡的課堂進行教學,又可以在傳統課堂基礎上通過網絡完成備課、布置作業、答疑等教學活動。因此,在此模式下,學生除了線下課堂學習外,課后可以自主進行在線學習、在線討論、在線作業、在線咨詢老師、在線合作學習等學習活動,充分利用微課、微信、手機APP等網絡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與基于網絡平臺的學生自主學習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實現教與學的互動,這種模式既可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可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更能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創新性,并且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
大學英語混合教學模式改革所具有的優勢已經得到教育界的認可,然而,混合式教學優勢的發揮離不開教師精心的設計與實施,也離不開學生的積極主動,因此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成了研究的重點與關鍵所在。
2 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積極引進和使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改善學校的英語教學條件,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各種因素制約,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方面還存在著種種問題。
2.1 大學英語課堂多媒體信息化形式比較單一,教學手段缺乏靈活性和多樣性
近年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帶動了英語信息化教學資源與教學手段的不斷完善。但是由于受制于學校網絡建設維護等因素的影響,這些資源和手段在課堂上沒有得到運用,多數教師把PPT課件作為唯一的信息化教學手段、沒有把微課、網絡在線課程等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結合起來,形成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堂氛圍。所謂的多媒體教學,不過是由計算機代替了原來的黑板,教材內容簡單的通過PPT進行演示。學生的注意力放在了投影屏幕的切換上,教師過多的依賴PPT,沒有真正結合信息化多媒體教學手段有效的啟發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入思考與討論,無法激發學生學習大學英語的興趣與積極性。
2.2 網絡在線學習平臺、英語APP等網絡學習工具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發展,各種英語學習平臺和APP也隨之出現,與傳統教學資源相比,這些信息化手段有著學習資源多樣性、學習目標針對性和學習時間靈活性等特點,學生如果能過充分利用這些學習手段,其學習興趣及效率就會大大提高。但是好多學生對于信息化學習工具的使用沒有長遠的計劃和明確的目標,豐富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良好的學習策略無法有效實施。
3 混合式教學模式創新研究
微課、網絡課堂、手機課堂等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將成為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改革的主要途徑,通過課堂形式的改革和各種信息化學習手段的有機結合,大學英語課堂信息化教學形式缺乏靈活性、網絡平臺等信息化自主學習手段利用不充分等問題會逐步得到克服。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模式教學改革,實現視聽媒體與運用黑板的傳統課堂教學方式相結合的方式,實現計算機輔助教學與傳統的教師答疑教授方式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方式與學生之間合作學習方式相結合等。
在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的基礎上,根據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現狀,制定了符合大學英語教學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該模式共分三部分:課前準備、教學過程和課后環節。
3.1 課前準備
在模式中,課前準備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前期分析、平臺資源和媒體選用。
3.1.1 前期分析
(1)課堂教學目標分析
課堂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預計達到的效果,教師需要根據課程目標和具體的教學內容來確定詳細的教學目標以便選擇教學內容和確定教學效果。
傳統的課堂教學目標主要集中于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和實施上,對學習目標的考核,關注的點是學生的個體能力提高和學業的進步;而基于混合學習的目標,則是從整個的課程設計與實施進行,更注重學生學習的整體進步。
(2)學生學情分析
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學生的認知特征、情感個正都會對學生的信息建構產生影響。因此,必須對學生的一般特征、學習風格、已具備的基本知識和認知結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根據調查,我校學生英語高考成績在及格線附近,詞匯量較少,交際能力較低,對于學英語、用英語普遍缺乏自信。但是,作為伴隨著社會多元化和信息化成長起來的他們,樂于展現自我個性,樂于接受新鮮事物,能夠同時承擔多重任務,喜歡感官式學習和及時反饋,喜歡參加互動式、體驗式活動。而且他們經過十年左右的英語學習,也有了一定的英語基礎。
(3)教材分析
在課堂教學目標分析和學生學情分析的基礎上,教師需要進行教材的分析,也就是對原有課程內容進行重組。在混合式教學設計中,為了更好的的發揮混合的優勢,根據不同崗位群特點,打破原有教材體系,將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和創新:一方面將課程內容劃分為學習單元,另一方面將教學單元細化為知識點。比如《新視野英語教程》第一、二冊在混改的過程中就可以打破原有的教學單元,重組課程內容,使內容細化,實行第一學期學習日常交際英語,第二學期學習職場交際英語,這樣學生可以循序漸進,不斷深入學習英語知識。
3.1.2 網絡平臺資源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利用網絡和多媒體的優勢來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網絡資源建設是教學必不可少的胡補充和延伸。充分利用共享技術與虛擬網技術,建立教學資源庫,教學資源分類共享,例如我院省級網絡精品課《高職英語》,教師不僅可以實現共享,還可以隨時上傳補充資源,這樣利用網絡平臺技術,我們的網絡課程資源就會原來越豐富。
3.2 教學過程
在課前準備的基礎上,便可以進入教學過程這個環節,教學過程分為課堂教學、在線學習兩部分。
3.2.1 課堂教學
混合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在課堂中,通過小組討論、做游戲、展示成果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學生在線討論、在線測試、測評反饋有等,安排教學內容,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
課堂教學包含三個過程:創設情景、活動設計和過程評價
(1)創設情景
創設情景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通過在課堂上討論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表揚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鼓勵學生在網絡上參與學習,如果沒有情景的創設,一堂課就會索然無味。所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精心創設情景。
(2)教學活動設計
在前期分析的基礎上,可以為相應的教學單元確定相應的呈現方式,制定相關的活動序列,設計每個活動的詳細過程,包括該活動的組織形式、資源準備、活動評價等,從而完成整個活動的設計。
(3)過程評價
所謂的過程性評價即指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方式、學習態度的評價,過程性評價應該貫穿整個學習過程,通過學生的表現,判斷學生的學習水平,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信心。
3.2.2 在線學習
在混改教學模式中,在線學習知識對課堂教學的一個補充,并不能占據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在線學習可以是課堂內的在線學習,也可以是課堂外的隨時隨地的在線學習,學生可以從網上閱讀老師的講義、觀看老師制作的微課,做老師布置的在線作業等。
3.3 課后環節
課后環節是指正常課堂外的環節,教師如何進行評測學生、如何進行答疑解惑,學生如何與老師交流等都屬于課后環節。
3.3.1 答疑解惑
比如,課后學生對于“Invitation Card”有疑問,學生想看一遍有關于這一知識點的講解,學生想就這一問題與老師進行交流…混合式教學模式便可以解決上面的問題,在資源平臺中,學生可以通過觀看某一知識點的講解,通過課件和講義重溫老師講課的過程,也可以去討論區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
3.3.2 課后反饋
課后反饋是課堂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它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課后反饋主要有作業、測試和在線討論等,教師通過學生提交的學習作業、測試及討論來評價學生本節課或一段時間的學習水平。
4 結束語
本課題是在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展開的,遵循了教學實施混合式模式的階段性,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改進混合式教學模式,使其更適合大學英語教學,實現教育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發展(上)[J].中國電化教育,2004,(3):7-8.
[2]黎加厚.關于“Blended Learning”的定義和翻譯[EB/OL].http://www.jeast.Net/jiahou/.
[3]李克東、趙建華.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4.7.
[4]解筱杉、朱祖林.高校混合式教學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遠程教.2012,(10):9-14.
[5]扈志洪,吳海霞,馮偉.構建混合式學習(B- learning)模式的策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