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勝琴
【摘要】本文通過一則轉變后進生的案例,指出班主任要走出關愛學生的誤區,如不重視家庭教育、只講“和藹可親”而不講教師的威嚴、只講強力壓制而不會示弱、只講“靜待花開”而不講“默默耕耘”等,只有走出這些誤區才能給學生真正的愛。
【關鍵詞】關愛學生 誤區 家庭教育 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0A-0060-02
學校要求教師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貧困生、外來務工子女三類學生的活動(簡稱“三關愛”活動),筆者在轉變學生的過程中不斷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關愛,怎樣才能給學生真正的關愛。有人曾經做過這樣的調查:“老師您認為您愛學生嗎?”80%的老師說“愛”。又問學生:“你認為你的老師愛你嗎?”卻只有10%的學生說“愛”。從數據的差異來看,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給學生的只是自以為是的“愛”。在關愛學生這件事上,其實我們老師存在很多的誤區!教師只有走出誤區,才能給學生真正的愛。下面是筆者轉化一名外來務工子女的實踐與思考。
【案例描述】
我現在接手的是四年級的班級,這是一個年年更換班主任、每一個班主任都帶不長的班級,沒有良好的班風,欠缺班級凝聚力,學生自由散漫,班里常常發生各種狀況,讓人頭疼不已。在讓人頭疼的學生中,陽是最調皮的那一個,在班上尤其是在男生群中頗有領導能力,他下課后總是號召一幫同學滿校園“打游擊”。他常常出腦不出力,“指示”同學做一些挑戰老師的事情,把一些心思單純的調皮孩子耍得團團轉,還很難讓老師揪到小辮子。在轉化他的過程中,我增長了班主任工作經驗,觀念也發生了轉變。
一、下馬威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與了解,我覺得陽這個孩子可以為我所用。與他第一次發生正面沖突是因為什么事情我記不大清楚了,但是我知道我一直在等待這樣的機會。只記得當時應該是午休課,他犯了什么錯正好被我逮住,我非常生氣地把他請到講臺上。但是他并沒有畏懼,一邊抖著腿一邊跟我狡辯,頭微微地抬著,似乎以為我并不會把他怎么樣。可是我本來就是帶著收服他的目的來的,所以一再向他強調不要抖腿,站直和我平視并道歉,說話聲量要適中,當著全班的面,我絲毫沒有留情面。
預料之中,那一次之后,他似乎對我畏懼了不少,調皮搗蛋的性子也收斂了一些,對于我班共同制定的規章制度也能正眼看了,但是我總是覺得這孩子還沒有和老師真正地交心。
二、走進生活
學校開展“三關愛”的家訪活動,我特別選擇了去陽的家。踏著暮靄,我和英語、數學兩位老師走在陌生的小路上,眼前都是狼藉的拆遷房。走過拆遷房,我們來到了幾溜破舊的房屋前,這應該是上世紀70年代的破舊房子了。房體斑駁脫落,背陰處青苔叢生。我們一路往里走,在最偏僻的小巷盡頭看到了他的家。陽的爺爺奶奶非常熱情地招待了我們。我們被領進了屋子,屋里更是幽暗一片,床是上下鋪,上鋪堆放著雜物。除了床,就只有一張破舊的餐桌,爺爺說這是孩子寫作業的地方。我們三位老師只好挨著床邊坐了下來。屋子后也有兩間裝滿雜亂東西的破屋子,墻壁上面糊滿了霉舊的報紙。
陽的爸爸媽媽是做蔬菜買賣的,每天凌晨兩點就出門,晚上六七點回來還要給各大院校食堂送菜。陽基本上是跟爺爺奶奶生活,雙休日寫完作業就是在家看看電視或者出去溜達,無所事事。正是因為陽的父母日夜忙碌吧,這看上去殘舊不堪的家里實際上還是比較有錢的,但是陽的父母總是無暇理會家里的生活和孩子的教育。
在這次的家訪中,我們沒有和陽的父母交流,留下了遺憾,但我也充分了解了陽的生活。后來我還是和陽的媽媽聯系并見了面,我當著陽的面大力夸獎了陽的聰明能干,也指出了一些問題,建議他們平日多關注孩子,給孩子改變一下生活環境,讓孩子雙休日學學書法、跆拳道什么的。雖然忙碌,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還是不能忽視。
面談過后,陽很高興地告訴我他搬家了,家里在學校對面的小區租了房子,房子很大也很敞亮,并且爺爺每周都送他去學書法。
一次家訪、一次面談,陽似乎已經成為“我的人”了。他不僅收斂了一些行為,在學習上也更用心了。因為他的改變,那些圍繞他轉的男生缺少了核心,也相對安靜多了,在學生中,我也漸漸變得有威信起來,班主任工作稍加得心應手了。
三、慧眼識英雄
班級遺留下來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班級里后進生多,調皮搗蛋的學生更多,我常常忙得焦頭爛額。一個人的力量太薄弱了,“眾人拾柴火焰高”嘛,我特別把班上一些能干的孩子組織到一起作為新一屆的班委。
陽個子不高,雖然聽我的話,但還是有點自由散漫。我特別安排他做了體育委員,負責整隊、大課間領隊,中午的午休課也歸他管。說實話,也只有他上任了,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在他工作范圍內才會收斂一些。而且有了班干的光環,他多少收起了散漫之心。雖然他有時候還是很調皮,但是在每月的班委會上,我都會大力表揚他的工作,讓他找到了自信,他也漸漸成熟了許多,對我的工作給予了充分的支持。有時候遇到班上難解決的問題,我也會找他商量,“這件事我該怎么辦?”“你可以幫我看一會班嗎?”偶爾示弱一下,這個孩子就覺得自己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幫我跑前跑后地處理一些棘手的問題。
【案例反思】
通過和陽的接觸,我發現孩子其實有時候跟我們想的并不一樣,我們在關心孩子這個問題上存在一些誤區,只有走出這些誤區,我們才能給孩子真正的愛,幫助他們成長。
一、走出不重視家庭教育的誤區
一位好老師或許能夠影響孩子三五年,但是家長給孩子的影響力卻是一輩子的!家長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在事業上的成功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正如案例中陽的父母雖然日進萬元,但也無暇照顧和關愛孩子。孩子就是孩子,除了需要父母的管教,還需要一種獨特的區別于其他感情的親子依戀。我們稱之為“安全型依戀”關系,這種感覺會伴隨人的一生。孩子以后的工作態度、婚姻、交際,每一方面的成長都跟他的原生環境有著內在的關聯,孩子需要父母積極的關注。所以我們在班主任工作中不能不重視家庭教育,我們要積極與家長溝通,讓家長明白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陪伴”。
二、走出師生關系的誤區
(一)“可親”也“可尊”
教育背后是心理問題,心理問題的背后是人際關系。教師和學生相處也是一門學問。我們都知道教師要“可親”“和藹”“慈祥”,但其實教師也需要“威嚴”。“樹不修剪不成形,人無管教不成才”,教師要從“嚴”入手,用“愛”疏導,但嚴的前提是尊重、愛護學生,講究方法、恩威并施才能取得效果,才能得到學生尊重,如此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
(二)“可強”也“可弱”
人們對教師的定位都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一把戒尺一本書”的形象在人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人們自古以來都認為教師教學是“強灌式”“強壓式”的教育。或者也有人認為教師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身板剛正的“神”一樣的存在。正因為教師的“強悍”才會出現學生辱罵、毆打教師事件,甚至殺害教師的案件也屢見不鮮。但是,如果平常教師懂得在一定程度上“示弱”,將自己和學生放在同一個層次上,由此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三、走出“靜待花開”的誤區
很多教師很喜歡把孩子比作花,對于一些調皮、搗蛋、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總是把他們比作遲開的花苞,然后自我安慰:“靜待花開。”其實有時候那些花苞之所以遲開,可能就是缺乏一縷陽光、一瓢清水、一把肥料而已。教育貴在堅持!牽著蝸牛散步,貴在堅持“牽”,切莫自顧自地“散步”,傻傻地“等待”!“靜待花開”也不能忽略“默默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