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楷
【摘 要】本文論述“互聯網+”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面臨的挑戰,提出基于平臺集成思維、跨界融合思維、圈群共享思維等“互聯網+”思維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提出樹立互聯網思維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嵌入互聯網技術打造育人翻轉課堂、用微信載體建構交互式課堂等對策,借力先進的信息技術載體推動教學方法創新,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方法? 創新? 平臺集成思維? 圈群共享思維? 翻轉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0C-0031-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實現大學生“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的根本原則,應勢而為,借力新載體,創新教學方法,以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互聯網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發展活力的新邊疆,“互聯網+”是時代的典型特征,互聯網在經濟、社會生活等領域的深度擴散、應用和融合,已實現各行各業的業態變革,對社會發展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事實上,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社會知識創新已經引發一場教育革命,對教學理念創新、教學資源整合、教學模式變革和教學方法改進帶來新的視角。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為更好地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在“互聯網+”的當下,必須善于從“互聯網+”著眼,探索“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創新之法,以激發學生求知動力,激活課堂教學生態,達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書育人的目的。
一、“互聯網+”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面臨的挑戰
方法創新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指向。“互聯網+”所引發的教育形態的變革,尤其是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新教學形式的出現,深度改變了課堂教學生態,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帶來重大挑戰。
首先,教學資源的挑戰。在“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知識呈現網絡化傳播,其中不乏優質教育資源,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要創新教學方法,首先就是要整合優質教學資源,以彌合教學資源維度的差距,然而,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在當下面臨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層面的瓶頸。
其次,全媒體時代課堂教學的挑戰。互聯網技術構建了一個涵蓋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全媒體時代,對于傳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模式構成重大挑戰,如何延展課堂教學空間,豐富課程內容,營造優質教學環境,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動性和廣延性,無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全媒體時代創新教學方法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最后,微時代自主學習的挑戰。微時代以微信、微博等為主要媒介,以“微”來傳播信息、發表觀點,受眾群體也帶有“微小”的特點,既強調平等化、反權威、去中心的精神,又注重個性體驗、實時交互,成為大學生自我表達、社會認知的重要渠道,發揮著傳播多元文化、創新話語空間、塑造社交生態、促進人際交流的價值和功能。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而言,如何實現課堂教學“微”注入,以“微”影響驅動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模式形成挑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的“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從表面上看是一場技術革命,但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變革。在“互聯網+”時代,我們不能僅僅看到其促進信息有效傳播的工具價值,更要看對于網絡參與者行為引導與塑造的規范價值。“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不是簡單地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搬到網上,而是將“互聯網+”思維嵌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撬動思想政治理論課全方位的創新和變革。對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必須形成以下思維。
首先,平臺集成思維。平臺集成思維,就是建立“互聯網+思想政治理論課”深度融合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知識發展需求,充分挖掘教學資源,開發基于平臺集成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平臺,向學生提供課程視頻、電子講義等教學資料,建構基于泛在學習理念的教學模式,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環境。
其次,跨界融合思維。跨界融合強調開放和共享,預示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必須秉持開放性理念,充分整合各種課程資源,既注重歷史文化資源的“濡化”,又強調其他學科資源的“涵化”、更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專業課程的“同頻共振”,實現全方位、全覆蓋、全過程的立體化育人。
最后,圈群共享思維。各類基于共同愛好的社交圈群“遍地開花”是“互聯網+”的典型特征,通過社交圈群,個體可以實現信息共享、觀點交流和信息溝通,信息包括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豐富多樣,滿足了人們的信息獲取需求,同時實現了圈群內部成員較高的信任度和忠誠度的形成,尤其是圈群中對于各類社會問題的討論,發揮著朋輩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功能。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而言,要看到圈群共享文化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價值和功能,樹立圈群共享思維,形成圈群共享教學方法,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供給側改革”。
三、“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創新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實現了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深度融合,為更好地推動教育教學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借力先進的信息技術載體,以教學載體創新來推動教學方法創新,進而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一)樹立互聯網思維,改變傳統教學理念。思想是實踐的先導,教學方法創新以教學理念革新為基礎。互聯網具有開放性、共享性、平等性、即時性等特點,打破信息壁壘,實現互聯互通、開放共享是互聯網思維的重要呈現。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首先要剔除傳統“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模式,規避以教師為主體的思想,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將信息技術載體嵌入教學的全過程,強調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平等交流、和諧相處。必須看到,互聯網時代的學生不再是信息的單向接受者,而是知識的自我建構者,基于學生在信息時空場域下的角色轉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亟須改變傳統固性思維,革除與現代教育不相適應的傳統教學理念,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由“單向傳授”向“雙向交流”轉變,生成民主、平等、開放的教學生態,進而促進教學方法創新。
(二)嵌入互聯網技術,打造育人翻轉課堂。翻轉課堂,即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通過將課程視頻推送至網絡平臺,賦予學習者共同學習、交流和實踐的時空場景,形成以提高學生能力為核心的個性化教學方式。翻轉課堂的流行,適應了信息化時代教學改革的要求,引發了一場意義深遠的教學“革命”。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特點來看,翻轉課堂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學要求相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教學方法,建設基于網絡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顯得尤為必要。對此,可以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課程內容按照模塊化、任務化、項目化的原則進行教學資源整合,制作系統性慕課信息資源,推送至網絡教學平臺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的思想交流時間,促進思想碰撞和教學效率提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效果。
(三)利用微信載體,建構交互式課堂。微信作為高校學生交流的必備交流軟件,支持跨通信運營商、跨操作系統平臺通過網絡快速發送免費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同時,支持建立微信群,方便聯系、溝通。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可以通過微信載體來實現。具體來說,就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微信群,把微信群變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微課堂”,實現“微課堂”與實體課堂的有效嵌合,通過在“微課堂”中發布相應的教學任務,尤其是把教材和當下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的問題推送至微信群,引導學生開展討論,把學生討論的內容作為學生成績的重要參考,以加深學生對于社會發展的關注度和參與度,拓寬學生學習交互的路徑,真正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兩入”的效果。
總之,在“互聯網+”時代,只有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才能讓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根本原則,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從理念創新、實踐創新等層面實現教學方法創新,真正達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趙慶寺.“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優化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4)
[2]郭鳳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體系構建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1)
[3]王萍霞.“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7(4)
[4]李洪俠,LIHong-xia.關于“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幾點思考[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6)
[5]黃瑞新.“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雙主動模式研究[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