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幫+殷遇騫
【摘要】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囿于歷史因素和現實環境的影響,存在不少問題,極大地制約了民辦高校的整體發展水平。因此,民辦高校應堅持“三位一體”建設,強化環境育人、以文育人、網絡育人功能,突出內涵建設,不斷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的水平和影響力。
【關鍵詞】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創新路徑
一、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民辦高校雖然積極倡導校園文化建設,著手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目前大部分民辦高校的情況來看,仍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一)民辦高校自身文化建設底蘊缺乏
民辦高校的教師結構大都由返聘的退休教師、外聘的教師以及本校的專職教師三個部分組成。由于民辦高校所處區域大多較為偏僻,常駐校園的人員只有輔導員和部分管理者,而專兼職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后很少在校園停留,造成教師與學生在課余難以近距離接觸交流,導致師生之間存在情感淡化、觀念交流缺失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學生普遍存在無所適從感,也感受不到高校校園的文化氛圍。
(二)民辦高校文化建設的主體責任缺失
民辦高校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放在學校的整體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的環境下。研究發現,民辦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往往局限于少數校領導、學工部門、宣傳部門和教育部門,參與主體則僅限于大學生群體,廣大教職工并沒有真正參與其中,致使其動員的主體范圍縮小。
(三)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價值取向的偏失
由于民辦高校辦學經費短缺,其校園文化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已不能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另外,部分民辦高校在建設過程中,學校的領導者忽視校園環境所應承擔的精神文化內涵,而把重心放在校園建筑的造型、空間布局以及現代教學設施上,使得校園文化品位上人文氛圍淡薄,導致民辦高校校園文化缺少,不能體現學校內涵及優良傳統的人文環境。
(四)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形式主義
部分民辦高校把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的課程設置、專業特點及培養目標等割裂開來,導致學生對于校園文化的參與度并不高。另外,民辦高校的學生社團種類繁多,活動形式多種多樣。但學校對社團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管理,致使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并沒有真正發揮出來,導致社團制度形同虛設,甚至出現大面積的退社潮。
二、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對民辦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夠
民辦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經費短缺、手段落后等狀況。與公辦高校的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相比,大多數民辦高校的辦學經費比較緊張,只能采取擴大在校學生規模和利用銀行貸款等形式來尋求發展。在學校發展初期,民辦高校的管理者往往把經費投入到能產生效應的校園物質建設和學科專業建設上,繼而影響到校園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和相關硬件設施的建設。
(二)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資金短缺
民辦高校由于成立時間較短,校園文化建設大多起步晚,所以還不夠成熟。另外由于其“民辦”的標簽,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市場。資金的短缺已成為影響和制約其校園文化發展的重要“瓶頸”。近年來,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民辦高校原有的辦學條件已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學生規模,加上資金短缺,導致學校在辦學方向、教學設施、規章制度、招生就業等方面體現出急功近利的傾向。
(三)教師頻繁流動影響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民辦高校的教師資源相對不足,斷層比較嚴重,大多依靠外聘教師。兼職教師的存在緩解了學校的教學壓力,但其管教不管學的現象嚴重。他們只承擔規定的教學任務,對于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參與度也不高。而本校的年輕專職教師受到民辦高校管理體制的束縛再加上社會陳舊觀念的影響,他們往往把在民辦高校工作當作積累經驗的跳板,隨時準備另謀高就,導致民辦高校教師的流動性很大,不利于校園文化的傳承。
(四)學生整體素質制約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學生的整體素質與校園文化發展水平息息相關。民辦高校的生源除了本校學生,還存在大量的自考生和成教生,學生素質的整體水平要略低于公辦院校。同時,民辦高校不少學生家庭條件比較好,加上周邊環境的影響和現實的物質誘惑,在中學階段作為學困生的他們不能清醒地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和學習的必要性,很容易出現頹廢墮落、自暴自棄的情況。
三、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路徑
(一)提升內涵,全面開展“三位一體”建設
以塑校風、重教風、優學風為核心,以文化育人,突出校園內涵建設,全面開展“三位一體”建設,讓師生在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風尚的浸染,逐步形成厚重的校園文化積淀和清新的校園文明風尚。
(二)環境育人,重視校園整體環境建設
環境育人要注重校園硬環境的建設和校園核心精神的培植。學校要加大對校園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通過融合不同群體對校園文化的認識與理解,營造德育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形成獨特的人文氛圍。另外,要努力培育校園核心精神,在學習創新、技能實踐、文體競技、團隊合作、思想引領及生活等方面努力為師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為師生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三)以文育人,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
學校要充分運用重要的時間節點,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積極開辟“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同時,活動形式要結合時代特點,全方位照顧到師生的身心特點、年齡差異、地域差異和個體差異。活動內容要融合知識性、科學性以及人文性,也要體現出趣味性、娛樂性,能充分發揮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活動以文育人的功能。
(四)網絡育人,建立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
校園網絡文化正通過特有的方式對學生的認知、情感、思想和心理等方面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校園網絡文化進行正性引導和實施有效的監管,已成為學校管理者以及德育教育亟待解決的課題。因此,搶占校園網絡文化陣地,堅持宣揚主旋律和正能量,積極構建健康文明的校園網絡文化環境顯得非常重要。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復雜的工程,民辦高校要想在新時期有所作為,實現跨域發展,趕超公辦高校,就必須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園文化的核心價值,不斷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
【參考文獻】
[1]李保強.學校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張濟正.學校管理學導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鄭金洲.淺談素質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