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新榮??
摘要:小學升初中是一個比較大的階段性跨度,中學學習的知識容量、難度、方法以及對自主學習的要求和小學都是完全不同的。小學升初中階段,對于語文的學習是非常關鍵的。在目前我國的語文教育中,如何順利銜接也是令廣大語文老師頗為頭疼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初中;語文教學;銜接策略
一、 引言
語文科目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從小到大必須學習的科目。小學語文教學不太強調應試,更注重積累性和趣味性,這種方式吸引著學生對語文充滿興趣,從小學升入初中后,學生往往要面對的是全新的語文教學內容和更高的要求。隨著難度和壓力的增大,許多學生出現了不適應的情況。因此做好小學升初中的語文教學管理,對樹立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幫助他們順利完成過渡是非常有意義的。
二、 小學升初中語文教學出現的主要問題
各地區小學語文教育水平存在差異。由于地方教育的差異,許多地區語文教育要求的標準不同。不同學校、不同地區畢業甚至同一學校不同教師所教的學生進入同一初中后,語文水平也是明顯參差不齊。部分地區的小學語文教師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教學效果難以達到教學要求的水平,導致部分小學畢業生在升入初中后存在著許多語文學習上的問題。再如小學生小學畢業后語文知識不再積累、不會進行預習與復習、詞匯不會正確運用等現象普遍存在。小學和中學的教材內容也不相同,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知識跨度,學生從小學升到初中可能會產生脫節問題。
三、 小學升初中英語教學過渡和銜接的策略
(一) 教學原則的變化
教學原則貫穿于各項教學活動之中,在小學階段,教師主要采用直觀性原則,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經驗,增加所學知識的直接感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進入高中階段,教師主要貫徹啟發性原則,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自覺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一:語文老師講解《觀潮》這篇課文時,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促進了學生對于所講知識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印象。而到了中學階段,語文教師會先讓學生在課前提前查找關于《觀潮》這篇課文的相關資料,根據所查資料說出自己對于這篇課文的理解和對錢塘江的感受,在學生一一展示之后,再進行進一步引導。教師用這種啟發性原則激發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
(二) 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學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的方法。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教師主要采取講授法和指導教學法。教師通過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用具體生動的語言對教學內容作系統敘述和形象描繪,把講述、講解同課本教材有機結合,能在一節課的時間內系統地傳授知識。小學階段學生對于教材內容的理解還不夠全面,需要教師進行一定的指導。而小學升到初中以后,學生的理解能力增強,教師在采用講授法的同時,還相應的運用討論法,利用討論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對一些問題進行探討、辯論,從而獲取知識。
案例二:語文教師在講解唐代詩人杜牧的詩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一些教師會讓小學階段的學生先閱讀幾遍這首詩,然后就在黑板上寫上這首古詩每句用現代文翻譯過來的意思,讓學生根據這個意思去理解整首古詩,理解詩人王維的思鄉懷親之情。對于中學階段的學生,語文教師運用討論法,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相互交流,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對這首古詩的內容進行探討,更深切地感受到詩人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以及遇到重陽佳節對家鄉的異常思念之情。
(三) 教學組織形式的轉換
為了完成語文課堂中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就要組織學生以一定的形式來進行課堂活動。小學階段主要是集體教學形式和現場教學,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授課,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也發揮了學生集體的作用。進入中學階段,在班里授課制的基礎上,還可以進行分組教學的組織形式,和試講的活動形式。在一個班級里,按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成績進行相應地分組,更切合學生個人的水平和特點,有利于學生的培養。安排學生分組對所學內容進行試講,加深自身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同時,也能促進學生積極去探討文章所要傳達的真正意義。
案例三:小學語文第三冊的課本中有一篇《小馬過河》的童話故事,教師在講解這篇文章之前一般會選擇幾個學生分別扮演小馬、老牛伯伯和小松鼠,朗讀出各自所說的話,體會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而到了中學,大家的閱讀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各自的小組內分角色品讀不同人物的話語,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其中來,更好地去理解整篇文章的寓意和這個故事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三、 結束語
小學到初中的過渡是一個重要的過程,因此我們要重視學習方法的培養,了解不同階段教學的不同方法,與小學教育教學做好銜接,讓學生有個平緩的適應過程。
參考文獻:
[1] 呼碧霞.立足學生一生發展 讓生命因語文而精彩——小學語文高段教學與初中語文銜接策略[J].遼寧教育,2012(15).
[2] 王蓉蓉.解決小學與初中語文教學銜接問題的主要策略研究[J].文教資料,2012(36).
作者簡介:
桑新榮,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大溝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