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榮山
摘要:近年來,我國促進農村人力資源就業創業工作取得較大進展,基本形成了積極就業創業政策、社會保障制度、基層服務平臺的城鄉接軌。但也存在農村人力資源就業不充分、就業創業服務精準度不夠、社會保障水平不高等問題,成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短板”。為此,本文提出了農村失業人員人力資源管理的主要目標和農村失業人員人力資源管理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農村失業人員;人力資源管理;政策措施
近年來,全國促進農村人力資源就業創業工作取得較大進展,基本形成了積極就業創業政策、社會保障制度、基層服務平臺的城鄉接軌。但也存在農村人力資源就業不充分、就業創業服務精準度不夠、社會保障水平不高等問題,成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短板”。為此,必須對農村失業人員實施精準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扶貧,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一、加強農村失業人員人力資源管理的重點任務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扶貧開發工作要求,“十三五”期間,要把農村失業人員作為重點扶持對象,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職能作用,完善政策措施,創新工作機制,強化精準發力,加快推進農村致富奔小康。
依據上述思路,“十三五”時期農村失業人員人力資源管理的主要目標有:一是實現農村失業人員就業比較充分。開展有效就業援助,促進農村失業人員實現就業,農村零轉移家庭全面動態消除。二是實現農村失業人員創業較快增長。實施全方位創業扶持,全面建立面向農村失業人員的普惠性創業政策體系和個性化創業服務體系。三是實現農村失業人員就業技能顯著提高。落實專項培訓計劃,確保每個有培訓意愿的低收入農戶每年都能接受一次政府補貼類職業技能培訓。四是實現農村社會保險水平穩步提升。積極引導參保續保,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的全覆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年均增幅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五是實現經濟薄弱地區公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全面推進就業社保經辦服務機構和基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平臺標準化、信息化,村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平臺要達到標準化建設標準。
具體說來,要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實施精準幫扶。要以“精準識別、精準服務、精準管理”為重點,全面了解農村失業人員的就業、參保狀況和實際的崗位需求、培訓需求,采取多種方式開展調查并建立臺賬,有針對性地落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政策、提供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實施幫扶項目,確?!耙粋€不少、一戶不落”。
二是實施發展幫扶。要以促進就業和扶持創業為切入點,研究制定針對有勞動能力和創業意愿農村失業人員的積極就業創業政策,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充分激發幫扶對象的內生動力,鼓勵和引導其通過自身勞動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致富奔小康[1]。
三是實施救助幫扶。要不斷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持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提升社會保險待遇水平,強化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的有效銜接;持續加強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通過強有力的保障能力解決農村失業人員的后顧之憂。
二、加強農村失業人員人力資源管理的政策措施
(一)強化就業援助。
一是精準確定援助對象。根據各地實際,將農村失業人員確定為重點幫扶對象,把農村大齡困難人員、低保家庭人員、農村零轉移家庭人員等列為重點援助對象。按照“人員分類、服務分級”的援助要求,將符合條件的人員全部建檔立卡,納入就業援助范圍,建立“精準識別、精準服務、精準管理”的就業援助工作機制,實現就業援助的實名制管理、精細化服務、全過程留痕。
二是落實就業扶持政策。完善就業援助制度,繼續實施城鄉一體的就業扶持政策。進一步完善公益性崗位開發機制,更大力度開發保潔、保綠、保安等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農村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提高公益性崗位補貼標準。同時,鼓勵各類企業增加就業崗位吸納農村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按規定給予企業稅收優惠和社會保險補貼。引導農村就業困難人員從事個體經營或靈活就業,經申報認定后按規定給予社會保障保險補貼[2]。
三是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創新服務業發展模式,鼓勵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繼續提高服務業就業比重。結合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民營企業招聘周、“10·17”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扶貧幫困日等一系列貫穿全年的公共就業服務品牌活動,組織開展更具針對性的專場求職招聘會,針對農村失業人員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偏低的情況,提供適合其特點的用工崗位,促進供需有效對接。
(二)強化創業扶持。
一是創新創業培訓新模式。精準鎖定農村失業人員的培訓需求,開發針對性、實用性強的創業培訓項目。完善政府購買培訓服務機制,競爭準入、市場定價。完善培訓質量控制體系,引入第三方機構對創業培訓機構進行履約管理。
二是優化創業擔保貸款工作機制。將農村失業人員創業納入創業擔保貸款對象范圍,對登記失業的農村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或創辦企業,可申請最高額度不超過3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在貸款基礎利率基礎上上浮3個百分點以內的,由財政給予全額貼息。
(三)強化技能培訓。
一是實施政府購買服務的培訓新機制。加強對農村失業人員參加就業前的專項能力或職業資格技能培訓,鼓勵和引導自主參加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與實現素質就業。鼓勵企業對新招用的農村失業人員開展以基本技能、安全知識、操作規程等為主要內容的崗前培訓。完善以行業、企業和勞動者需求為基礎的技能培訓與崗位需求對接調查制度,通過對接調查分析優選出具有一定市場需求且適應產業發展趨勢的職業技能培訓的開發項目,鼓勵和引導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等各類社會培訓資源參與到職業技能培訓的項目開發和實施,為農村失業人員提供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依托職業培訓信息系統,搭建好農村失業人員與用工崗位供需對接平臺。結合用工崗位制訂專項培訓計劃,推廣校企合作培訓模式,開展定單式、定向式職業技能培訓,暢通人力資源有效供給渠道[3]。endprint
二是開展技能脫貧專項行動。對就讀技工院校的貧困家庭應往屆“兩后生”,在招生就業、專業選擇、企業實習、獎助學金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優先安排在校企合作程度較深的訂單定向培養班或企業冠名班,優先落實助學金和免學費政策,制定實施減免雜費、書本費和給予生活費補助政策,所需資金在財政中等職業教育學生資助補助經費中列支。
(四)強化社保托底。
一是推進社會保險參保面。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社會保險政策宣傳,市區兩級通過制定續保優惠政策,積極引導農村失業人員主動參保續保。同時,擬定全民參保長效工作機制,實現對參保登記單位、人員的全員管理、動態管理、精確管理。在確保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居民醫療保險總體參保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的基礎上,實現低收入人口應保盡保。有效落實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轉移接續、流動就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障關系轉移接續等政策,實現跨地區流動、跨制度轉移時養老保障權益的累加計算,保障農村人力資源在城鄉、地區之間流動時的社會保障權益。
二是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與居民收入、物價水平、財政能力等因素相關聯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穩步提升低收入人口養老待遇水平。由財政出資,為農村低保家庭、重殘人員按照最低繳費檔次繳納居民養老保險,到達待遇領取條件后按月享受居民養老保險待遇[4]。
三是整合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在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整合工作的基礎上,將城鎮和農村居民包括農村低保家庭全部納入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覆蓋范圍。進一步健全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通過不斷完善大病保險籌資機制,逐步提高待遇水平,切實減輕參保人員就醫負擔。通過降低大病保險起付線等辦法,擴大受益面,惠及參保群眾,實施大病保險精準保障。
(五)強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
一是開展分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對有就業意愿和就業能力的農村失業人員,結合服務對象的實際就業服務需求,提供“個性化”、“菜單式”的服務措施,制定“一人一策”援助方案。提供免費的、有針對性的政策咨詢、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就業見習、職業培訓、創業服務、公益性崗位安置等服務。
二是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加強基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平臺標準化建設,大力推進公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重心下沉、關口前移,推動經辦模式從“一站式”到“一窗式”、“移動式”的持續轉型升級,持續完善以“四個不出村”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便民服務體系,為農村失業人員提供快捷、便利、及時的就業創業和社會保險服務。組織實施“互聯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計劃,健全統一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信息應用平臺和基礎數據庫,實現面向農村失業人員的信息發布、服務經辦、政策實施的全流程信息化,提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效能。
參考文獻:
[1]王永花,孫志強,管紅霞.經濟新常態下人力資源管理發展趨勢[J].審計與理財,2017(7):51—52.
[2]劉丹.我國人才結構失衡的表現及對策[J].上海經濟,2015(7):75—77.
[3]劉艷華.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績效質量管理研究[J].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16(01):44—47.
[4]樊曉杰.關于人力資源勞動就業培訓的思考[J].消費導刊,2016(6),
(作者單位:河南省濮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農村工作辦公室)
責任編輯:欣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