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美芳??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背誦優秀詩文160篇(段)。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就要閱讀閱讀再閱讀。對于大多是留守兒童的山區學校,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以一篇帶多篇,以課內帶課外,讓大量閱讀回歸課內,實現課外閱讀課內化。
關鍵詞:挖掘;引領;課外閱讀;課內化
教材只是孩子們學習語文的“例子”。一年來的“主題閱讀”的學習實踐,讓我明白了,閱讀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教師應該是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者,閱讀方法的引導者,閱讀書目的推薦者,閱讀過程的參與者、評價者。我們要善于利用“一主兩翼”教材,充分挖掘文本,以教材為中心,捕捉切入點,從中影射到課外,以精讀帶博讀,讓語文學習有溫度、有厚度,有廣度。
一、 以情渲染,激發興趣,保持閱讀的“溫度”
培根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像在與一位高尚的人談話。我們的小學語文教材在編排的時候,也收錄了許多名家的精作,使學生在閱讀時,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家,感悟他的思想,并在情感上得到共鳴。
在教學《懷念母親》時,我要求學生通過一些資料搜集,對作者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于是,學生通過搜集季羨林的畫像、書簽、簡介、傳記等,一位知識淵博、博學多才、影響深遠的季羨林形象映入眼球,握于手間,印在心上。
課前交流后,適時引導,但在作者的心里,一直有著一份不尋常的——“悔”,引入閱讀《賦得永久的悔》,學生閱讀后明白,他那“永久的悔”早早就離開母親,悔的是沒有機會陪伴母親的遺憾,悔的是沒有盡過孝子本分的遺憾啊!因而引出課題,明白《懷念母親》是他這一情感的又一延續。
這樣,《賦得永久的悔》的適當引入,在學生的心里先埋下了一枚情感的種子,這就使得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的情感會漸漸生根發芽,一點一點地增加著感受和理解,從而在學習中依然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二、 緊扣難點,介入閱讀,增加閱讀的厚度
教材中的一些精品之作,內容可謂是豐富多彩,辭藻華麗,題材多樣,文本樣式更是復雜多樣,這就加大了我們學習的難度。所以,我們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對這些著作中的“不確定”和“空白”進行適當的擴展。緊扣那些“難點”,一抵一貫的誦讀,巧妙引入,引領學生將書讀出厚度。
《伯牙絕弦》是一篇語言精練、情真意切的文言文,卻只使用了77個字就講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這樣一個故事。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有難度。比如說,俞伯牙、鐘子期何許人也,他們為何能成為知音?子期死,伯牙為何絕弦?其實,俞伯牙、鐘子期這兩個從相知相識到相依為伴的知音,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他們的故事傳為佳話。這時引入資料介入閱讀:
伯牙,是春秋時期著名宮廷樂師……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而至,而子期卻不幸染病去世,化作了一抔黃土。
《經典誦讀》對對讀的有古詩詞《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伯牙》《月夜聽盧子順彈琴》等,我們可以設置情景巧妙地介入閱讀:
(1) 師:然而子期已死,人已去,水已去,弦斷有誰聽?
齊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一):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抔[póu]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2) 師:是啊!最了解我音樂的人,最懂我心思的人已與我陰陽兩隔,眼前這一抔冰涼的黃土,怎能不讓我傷心?
再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一)……
(3) 師:再沒有人聽懂我的琴聲,再沒有人讀懂我的心聲,我還能做些什么呢?
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二):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類似這樣的點化、引導,朗讀,感悟,學生們就能更全面地發掘古詩文中所蘊含的人文內涵,他們在誦讀中凈化心靈,培養出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優秀的品格,真正將擴大課外閱讀量與提高學生素養結合起來。
三、 因地制宜,補充閱讀,追求閱讀的廣度
圖文結合,文質兼美是語文教材的一大特色,在文章中有很多能夠迸發學生們想象的小細節,在這些細節處,引導學生發揮想象或補充相關資料,充分彰顯細節,將會使課文內容的學習更加飽滿。
(一) 在文中略寫處,補充閱讀
如《北京的春節》一課,文中重點介紹了北京人在除夕、正月初一、元宵的風俗習慣,對“熬臘八粥”沒有突出描寫。為使學生對臘八粥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在講到“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這句時,我先啟發學生進行想象說話,這臘八粥里會有哪些材料,之后推薦《主題讀寫》中沈從文的《臘八粥》,透過可愛的八兒對于臘八粥的期待,感受這粥的美好,使學生從中明白北京人為什么在臘八這天家家必熬臘八粥。
(二) 在歸納文章寫法時,補充閱讀
在《燈光》這篇文章中,以小見大是它的寫作特點,為了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并能運用這種手法,從《主題讀寫》中選取了《一個蘋果》作為補充閱讀,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文中回憶性文章離不開人物、事件和情感,《一個蘋果》講述了作者回憶了一個戰士們在特殊時期謙讓蘋果的故事,體現了戰士們時時為他人著想的優秀品質。加深了學生對以小見大的體會,強化了教材的“例子”觀念,這對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語言都有一定的好處。
記得一位教育家說過,課本只是一種媒介,一座橋梁。其實,語文教學就應該由“課本為主”轉變為“主題閱讀”,把學生的自主閱讀和大量閱讀擺在首位,通過《經典誦讀》《主題讀寫》這兩翼教材為引,讓大量閱讀回歸課內,實現課外閱讀課內化。從而,輻射出課外更廣闊的閱讀層面,讓同學們自己開闊出更寬廣的知識領域。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S].
[2] 劉憲華.主題閱讀三人行[J].開明出版社.
[3] 劉憲華.讓每一位兒童都成為讀者[J].河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葉美芳,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城關第一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