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經濟形勢下,服裝產業急需改革和轉型,高校作為輸送專業人才的基地,在教育培養方面也面臨著種種挑戰,教學改革早已刻不容緩。本文從學生及教師兩方面,重點分析目前高校中服裝工程專業在教學中面臨的問題,并結合調查發現和工作體驗,為服裝工程專業的教學改革提出幾點建議,以期推動教學改革大趨勢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高校;服裝工程專業;教學改革
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專業,是藝術與技術的綜合,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對教師而言,既要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又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對學生而言,既要掌握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又要能理論聯系實際,運用到實踐中來。但就目前來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于專業要求的培養目標都還未能完全達到。筆者通過跟學生的溝通交流以及在教學實踐中的觀察發現以下問題,并針對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希望對目前的高校教學改革貢獻一份力量。
一、 學習興趣不足
目前高校課堂上普遍存在“低頭族”現象,學生對手機的興趣遠大于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學生的“低頭”、“不互動”,致使很多情況下是教師一人在唱“獨角戲”,課堂氣氛的不熱情,也讓很多教師對講課失去了激情。
通過跟學生的溝通交流,發現導致學生對學習沒興趣的主要原因如下:
1. 部分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對很多專業都不了解,“模糊”的填報使學生進校后才發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更有部分學生是調劑生,所以心理落差大,學習動力自然不足。
2. 部分學生對未來沒有規劃,不清楚自己喜歡什么、能做什么,對目前的大學生活很迷茫,沒有明確的目標。
3. 傳統的授課方式讓學生感覺枯燥,提不起學習興趣。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1. 就學校層面而言,可給學生充分的專業自主選擇權,將專業的確認工作放在大二年級。在第一學年里,允許學生自主參加各專業的教學活動,通過試聽環節讓學生對各專業都有所了解,繼而再結合自身特點,確定未來三年將要學習的專業。
2. 就二級學院而言,在給新生作專業介紹時,要把本專業的優勢、就業前景、學習目標和要求講明,幫助學生做好學習就業規劃,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畢業觀、就業觀。
3. 就教師而言,教師的教學質量與學生手機的電量成正比,因而教師在備課時:一方面課件內容要多元化,多圖片少文字,多動態少靜態,在視、聽方面刺激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度;另一方面要增加課堂提問、討論交流等互動環節的比例,將學生的注意力從手機上轉移到課堂上。
二、 師生交流不夠
目前高校內普遍存在的一種上課狀態是:上課鈴聲起,老師開始講課;下課鈴聲落,學生起身離開,很少有學生會主動留下來跟老師溝通交流,老師也不得不“轉身”離開。師生間的關系是一種上課與被上課的被動狀態,少了很多主動性的“人情味”。此外,因為現在很多課程都是大班授課,這就使得當一門課程結束后,老師還未能認識班級學生的一半,也不了解學生對本門課的真實想法和對課程的掌握程度,教與學嚴重脫節。
針對以上問題,可進行以下改進:
1. 各專業分方向實行小班教學。這既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認可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師生互動,便于教師了解學生,因材施教。
2. 實行導師制。從學生確定專業學習方向時,二級學院就給每個學生安排固定的指導教師,每個教師都有各自負責指導的學生,學生有任何關于專業學習的問題,都可以跟指導教師討論交流。雖然這樣可能會使教師們的工作量加大,但這對于真正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有很大幫助。
三、 實踐能力欠佳
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是一門對實踐能力有高要求的專業,但就目前企業反饋的情況來看,大學生畢業后的實踐能力還遠達不到企業的要求。雖然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十分常見,但力度欠佳,權責不夠明確。一方面學生在校期間的課堂學習任務多,在外實習機會少,且每次實習時間短,短期的實習并不能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充分鍛煉;另一方面,企業對學生的實習“不上心”,認為學生是來“走過場”,并未能將真正的實踐技術教授給學生,學生也未能從實習中學到真本領。
針對以上問題,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學校在安排學生實習時,可在實習單位指定校外指導教師,制定嚴格的實習計劃,請指導教師配合學校監督執行。
2. 課程安排上可將一些課程“搬進”工廠或是企業,比如機械設備、營銷類、工藝類等課程,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直觀把握的同時也讓學生參與到實際,了解市場所需,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3. 除了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外,目前高校內很多青年教師的實踐能力也有待提高,學校應定期安排青年教師出外實習,提高工程實踐能力,不斷充實自己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
四、 師生比例不協調
師生比例不協調的問題主要存在于輔導員和學生之間,一名輔導員所帶學生過多,工作上量大但精度不夠。
就像大班授課的弊端一樣,班級人員過多會導致輔導員顧此失彼,很難顧及到每位學生。就目前來看,輔導員除基本學生工作外,還通常會負責一些其他工作,每項工作都要求做到很精細,繁復的任務會占據輔導員大量精力,讓輔導員很難對每位學生都關注到位,如果這位輔導員再是一名母親的話,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要照顧,那么她對學生的關注會進一步減弱。此外,目前絕大多數的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在家人的百般呵護中長大,自主生活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差,在跟同學相處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矛盾和各種心理壓力,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疏解,后果將不堪設想,這也要求輔導員對學生的關注要時刻到位,這也是跟目前輔導員任務多、精力有限相沖突的。因而,有必要增大輔導員與學生人數的配備比值。
五、 總結
培養現代社會所需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是每所高校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對于培養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應及時探索、及時解決,調整培養方案,制定教改計劃,讓高校真正成為人才的輸送地。
參考文獻:
[1]盧新燕,陳東生.論“藝工結合”理論指導下藝術設計專業建設——服裝設計方向[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1,28(1):119-122.
[2]尹姿云.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動力機制研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3.
[3]宋雪晶.提高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師實踐能力的思考[J].廣東化工,2013,40(11):210-211.
作者簡介:
李冰冰,江蘇省鹽城市,鹽城工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