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欣
〔摘 要〕學前教育手工制作課程教育思想為造型藝術品的構建,而不是單純進行手工品的制作。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手工技巧學習的同時,也要將重點放在創造手工造型的美感上,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以及制作能力。本文通過對學前教育手工制作課的分析,對其施教重點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學前教育;手工制作;課程設計
對學前教育專業來說,手工教育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門課程開設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動手能力。當前的手工教育側重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操作和模仿能力的培養。反觀傳統的手工教育方式,其往往憑空進行制作,并沒有符合所在地的文化,導致學生對其作品興趣不高。因此,當前的手工教育需要更多地結合當地特色文化,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動手能力作為教育目標。學前教育對民族的整體教育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和意義,而手工教育也由于它所具有的實用性和創新性的特點,成為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學前教育專業所開設的手工制作的特色課程包括剪紙、染紙、折紙、紙立體造型、裝飾畫等內容。
一、對學生的基本手工操作技能和制作細節進行雙要求,提升其審美意識
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應該綜合考慮手工的操作性教學與理論性教學,讓學生知道如何才能做出手工品,也要體會做該手工品的文化意義。除此之外,還應該著重關注制作細節。有關研究表明,在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生有著較強的動手能力,他們可以直接從網絡上面自學或者是直接按照書本上給的步驟來制作。但是真正想要做出漂亮的手工,單單模仿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雖然對手工制作課程有著濃厚的興趣,充滿熱情和動力,但其還需要有豐富的實踐動手的經驗,才能制作出精美的手工作品。在制作過程之中,應該從多個角度對其進行輔助,以期提高其審美以及手工水平。通常來說,大多數的學生在進行手工制作課程學習初期所做的手工藝作品都會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外觀存在一定的缺陷,造型缺乏新意等。除此之外還普遍存在沒有表現出點、線、面的概念、顏色比較單一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導致手工制作的水平不高,這種現象有可能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對手工制作的愛好,因此需要最后老師在一定程度上輔助孩子進行制作。
手工制作課程具有先天的優勢,主要的教學內容和學習內容圍繞手工制作能力展開,所以課堂氣氛比較活躍、輕松。老師應該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來解決問題。除此之外,老師也應該適時地給予學生鼓勵。
手工制品的完善不僅僅帶給學生對于手工制作的信心,還能夠培養學生做事認真,完善細節的優良品質。只有這樣,學生在每一次進行手工制作時都力求完善,養成追求完善的良好習慣,在以后的手工制作過程當中,即便遇到不是很熟悉的類型,也能盡最大努力將其完善。不同的手工制品有著不同的寓意,老師不能夠從外形上進行統一的評價,也不能引入評分機制,對學生的制品妄自評論,需要與學生詳細地溝通,了解學生這樣設計的目的與意義,力求不對看似有缺陷其實有思想的作品做出錯誤的判斷。即便是要幫助學生進行完善,也需要具備學生確實認可的前提,只有充分尊重學生思想,認可其手工制品的思想,才能夠讓學生不斷進行自我改進,完善自己手工制品的內涵與外形。
二、進行多種手工類型教學,對美術造型知識深化,實現各門技術的綜合應用
美術專業與學前教育有效結合后的課程為美術手工制作。其本質是通過繪畫和手工制作來實現藝術形式的表達。在教學過程中,造型問題一直是影響整個教學的關鍵部分。如果造型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不利于其綜合教學水平的提升。由此可知在造型過程中能否充分合理使用繪畫與手工制作,是衡量此課程是否完善的關鍵指標。在課程設計過程中,要充分重視造型,將其作為主要連接環節作用在手工制作教學過程中。
豐富的造型知識能夠對學生創意起到輔助、升華的作用,促進不同技能的融合。由于美術造型非常重要,因此需對其加強訓練。繪畫即是其中較為科學方法,例如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石膏素描、基礎寫生都能夠從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增強立體事物的感知,增強其整體的造型把控能力。而所訓練的這些內容,在手工制作課程又可以被頻繁使用。然而,由于學前教育專業目前分支不是很清晰,針對性的課程設置較少,學生與教師均對其沒有深入的探究。與此同時,美術基礎課程與手工課程一般分為兩科,由不同的老師進行教學,使得本質為一體的兩種知識體系分離,無法形成統一的知識體系,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
從某種程度上講,手工制作即軟雕塑。軟雕塑是美術中的稱謂,是指由軟質體制作的雕塑。在軟雕塑的制作過程中,在老師的輔助指引下,學生不但可以對以往美術知識加深印象,還能夠合理地運用于手工制作,還可能將兩者結合后進行延伸至3D模型的制作。美術造型知識的要求不斷被提高,使得該專業的教育難度更大。無論是微小的教具,還是整體的展覽環境布置,都要和相關知識緊密聯系。通過對學生思維大開發,引導和教育學生從中體會到藝術的本質,體會到制作所帶來的樂趣,將教學重點放在造型藝術組成部分,杜絕單純意義上的手工制作品的堆積。
三、使用多種培養方式對學生獨立創作能力進行提升,促進其對手工制作的喜好
對于一名學生來說,具備模仿能力遠遠不如具備設計造型能力要有價值。對于教師而言,則更希望學生的手工制作是一個創作過程,而不是模仿過程。只有通過創作,讓學生主動認識其中的內涵,才能讓學生真正體現自己獨特的藝術氣質。技術與知識只是一種手段,是為表達其思想而具備的基礎技能。學生在課程中要積極思考,主動對盲點進行學習、問詢,不斷提高自己在手工制作方面的技巧。老師應該充分利用身邊的一些物品對學生進行創作教學,例如廢棄的易拉罐等,讓學生能夠從身邊的事物去體會藝術。除此之外,老師還應該鼓勵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在部分手工制品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從而促使學生在體會原有藝術品思想的同時,進行具有自己獨特觀點的創新。老師不應該限制學生創新類型,但是應該給學生灌輸主體思想,例如環保意識。老師還應該適當通過多媒體技術,補充一些資料,讓學生能夠直觀認識一些雕塑、工藝品等。在課后還需要舉行展覽之類的活動,讓學生能夠將課上所學的知識串聯起來,完善其知識體系。
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夠快速提升學生的技術水平,應該以小組的形式鼓勵學生相互之間互相鑒賞。通過對同學手工制品的鑒賞,體會他人的藝術思路,并提出不一樣的見解。除此之外,同學對自己作品的鑒賞具備了等同性與科學性,由于兩者之間的手工制品水平基本一致,所以更能夠提出促進其改進的中肯意見。在學生互相品鑒完成之后,要求學生將其對其他人的意見記錄下來,并記錄其他人對自己的修改意見,并在課后進行總結與分析。除此之外,老師應該定期對學生的分析記錄進行檢查,幫助學生分析自己的不足,找出其中的原因,并且幫助學生進行專項訓練,以期切實提高其手工制作的水平。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進行學前教育手工制作課程設計時,應該要注意抓住重點問題,對教學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及時解決,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使他們在工藝技巧、學習能力、造型美感、表達能力等方面獲得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與實際動手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手工制作能力。
參考文獻:
[1] 周迎紅. 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手工課程微課教學設計制作方法探討[J]. 中國校外教育,2015(11):153-153.
[2] 葉飛娜. 學前教育手工制作課程的設計和實施重點分析[J]. 藝術教育, 2016(1):154-155.
[3] 梁玉英. 有關學前教育專業手工制作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置原則的分析[J]. 網友世界, 2013(9):82-83.
[4] 門捷. 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與玩教具制作》課程中教具設計的意義[J]. 中華少年, 2015(17).2011(13):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