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倩+田李強
摘要:在中國傳統觀念中,人們通常認為有知識就是有文化,知識越多文化水平就越高,知識分子就是文化人。然而,當今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普遍存在著有人文知識但缺乏人文情懷,有道德知識但缺乏正義感,有人生理想但缺乏實踐精神,有智力但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等問題,反映出學生身上知識與文化素養的脫節。一線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使命,有責任厘清知識與文化的區別,提升自身文化素養,轉變常規教學追求,加強課堂教學人文滲透,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采取措施扭轉有知識沒文化的現狀。
關鍵詞:知識;文化;人文素養
一、 有知識沒文化現象
何謂“有知識沒文化”,是指一個人雖然接受過系統完整的教育,但對自己對他人沒有基本的“尊重與關懷”,就是有知識沒文化!時至今日,在學校、家長將考試能力作為衡量學生成才最重要標準的影響下,“有知識沒文化”已悄然成為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作為一名重點中學的班主任,每迎來一屆新生,都會發現學生的學習能力超群,但文化素養令人大跌眼鏡。因此,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進行素養教育,包括學會聆聽,尊重他人,守時守信,遵守基本公德等,這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需要耗費相當多時間和精力。
二、 知識與文化的內涵
人們經常混用知識和文化這兩個概念,但一線教師有必要厘清二者的區別,只有在觀念上認識清楚,才能在教育活動中對其拿捏到位。對于學生來說,知識是學生從學校和實際生活中獲得的關于自然、科技、人文的認識的總和;文化是學生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道德取向的總和,表現為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般來說,知識是以物為本,旨在求真求實,突出實用價值,學生學到知識可立即應用到實踐中,形成生產力,創造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價值。而文化是以人為本,旨在求善求美,突出人文價值,學生的文化素養表現出內隱性,能夠被教師感知到,但難以量化。對學生來說,知識可以從直接從書本中學習到;文化當然也需要學習,但更多時候是從家長、教師的以身示范和價值引導中去體會,從社會生活實踐中去感悟。如果說知識是術與器,那么,文化就是道與德。知識是中性的,文化是有方向性的,人的價值觀、道德觀等決定著知識的使用方向。舉個簡單例子,運用知識可以制造核武器,也可以發展核能,這一知識既可以傷害人類也可以造福人類。如何運用這一知識,那就是一個價值取向與道德取向問題,說到底是文化素養問題。
三、 破解有知識沒文化之策
(一) 教師需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充分發揮以身示范作用
自古以來,教育活動就注重人的品行修養,幾千年前,東方教育大師孔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人交而不信乎?”;無獨有偶,西方著名教育家亞里士多德也提出:“人的幸福本身就在于善行,生命的成熟和完善屬于幸福。”穿越時空、不遠萬里的兩位大師,不謀而合地在教育中融入了人文精神。
關于教師,孔子還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學生思想、學習的引路人,教師的文化素養對學生品行養成有著巨大影響。唐代韓愈則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即“師者,所以傳為人之道,授安身之業,解立命之惑”,韓愈將傳為人之道擺在教師職責的第一位,凸顯出對文化道德素養的重視。德為先,是教育的基礎,沒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不會成才。對于一線教師而言,要先將自身的道德觀念擺正,文化素養植厚,方能將為人之道通過言傳身教傳遞給學生。
(二) 教師要轉變常規教學追求,加強課堂教學人文滲透
在追求升學率和知名度的雙重目標驅使下,學校教育中還留下多少人文關懷與溫良恭儉讓呢?學校變成知識超市,教師變成知識的銷售員,學生則是面對著琳瑯滿目的商品有點不知所措的顧客。教師們是不是都有這樣一個感受呢,小學生們在課堂上總是有問不完的問題;而到了初中,愛提問題的學生被我們視為影響正常教學的刺頭;高中以后,沒有人會再提問了,因為學生們在忙著記筆記,他們已習慣于把自己當做知識的容器,思考變成了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學生們并不缺乏知識,他們獲取知識的能力也不低,但是問題在于知識僅僅成了應對考試、比賽的工具,除此之外毫無意義。
當下的教育忽視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養,過于注重知識本身。事實上,我們應該關注學生獲得知識后的行為表現,掌握技術后的創新能力,啟蒙人文理性后的求真精神。例如,語文教師關注文學氣質熏陶而不僅是文章記憶,以幫助學生看清蒙昧;政治教師重視哲學思維啟發而不僅是哲學概念背誦,以幫助學生走出迷茫;歷史教師著重歷史觀培養而不僅是歷史事實識記,以幫助學生鑒知往來;理科教師重視嚴謹的治學精神和探索意識而不僅是概念公式記憶,以促進學生尊重科學。人文熏陶和科學實踐精神培養既能夠啟迪學生的心智思維,也可以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激發其理性潛力。
(三) 教師應反思應試教育的缺陷,補齊文化缺失的短板
時隔多年,依然記得高考前的一天,同學們一起把學習三年的書籍撕成碎片。10年過去,再次以一名年輕教師的角色重返學校,回望曾經的自己,反觀今日的學生,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原因在于我們都有著以下相似特點:“有人文知識但缺乏人文情懷,有道德知識但缺乏正義感,有人生理想但缺乏實踐精神,有智力但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高考前把教科書以“紙傳明燭照天燒”的方式或付之一炬,或撕碎撒向天空作為畢業時的狂歡,似乎已成為一代代學子們有默契的別樣畢業典禮,陪伴學子們寒窗三年的課本,已不再是知識載體,而是被學子們當成了宣泄心理壓力的道具。
教育之根本在于引導學生不斷發掘自身的價值和人性之美,在于保持學生靈魂當中對于人生、宇宙、自然的向往和愛。每一個學生都是偉大的理想家,都具備成為有文化有情懷的公民的基礎,一線教師有能力也有責任摒棄傳授知識的單純目標,為枯燥的知識學習增加點文化氣息,引導他們從知識容器成為有文化有內涵有擔當的公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將不斷豐滿自己的人格。
參考文獻:
[1]謝京輝.切莫有知識沒文化[J].今日中國論壇,2012,(4):25.
[2]黃海波.應從“教書育人”走向“育人教書”[J].學術論壇,2006,(11):184-186.
作者簡介:
王曉倩,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外國語學校;
田李強,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第二職業技術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