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像那奔涌的清泉,歡快而又熱烈地流淌,而這清泉源頭的活水就是課文中的情感色彩了。我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需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通過閱讀教學收獲人類內心中那些共通的美、共通的良知,使我們的閱讀教學化作那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頭。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感色彩
對于有感情的閱讀,我們相信它是充滿著活力的,這種活力可以引領學生在生活中更加積極向上,在學習中更加發憤進取。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依據富有情感色彩的原則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進,使我們的學生通過閱讀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提升了語文素養,升華了內心境界。
一、 對作者以及創作背景的介紹需要清晰
文章的情感色彩往往是和文章作者與創作背景密不可分的,我們在閱讀教學之中,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切地體會文章的情感色彩,極為注重對作者以及創作背景的介紹,力求為學生展現一個清晰的背景,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情感色彩。
例如在《貓》一課,我為學生詳細介紹了作者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生平經歷與其貼近生活反映現實的寫作特點。我在為學生介紹了老舍先生的生平簡歷過后,向學生們指出:“老舍先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他的作品從生活中挖掘素材進而反映生活,我們今天學習的《貓》就是老舍先生描述自己家養的貓的一篇狀物散文。我們今天就一同領略一下老舍先生對于貓的感情。”學生們對于小動物來就十分熱愛,再加上對老舍先生的崇敬,紛紛對于學習《貓》這一課提起了興趣。在之后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們認真體會老舍先生對于貓的感情,熟悉了利用生活中的創作素材進行寫作的表現手法,領略了老舍先生貼近生活的寫作風格。
二、 通過閱讀問題引領學生自主閱讀課文
自主閱讀課文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方式,而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課文,學生在進行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收獲的情感體驗可能不是那么充分。因此,我們應為學生設置相關的閱讀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更好地體會文中的感情脈絡。
例如在《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一課,我向學生提出了閱讀問題:“12歲的周恩來在魏校長提出為什么而讀書的問題之后,回答出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答案。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周恩來回答的答案與他的其他同學回答的答案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讓他作出了這樣的回答?”學生則根據閱讀問題進行自主閱讀。在學生自主閱讀過后,他們總結出周恩來之所以立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是因為見證了在當時孱弱的國家不能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存利益,因此才立志振興中華。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志向與其他同學相比不是為了個人,而是在年僅12歲的時候就立志為國家、為民族奉獻出自己的力量。因此在《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一課,學生通過閱讀問題的引領,更加深入地體會到了文章的感情色彩,提升了閱讀教學的效率。
三、 組織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收獲了相關的情感體驗之后,我們應讓學生將這種情感體驗抒發出來,這就需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歷來受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視,學生的朗讀可以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表現課文情感,也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幸福是什么》一課,學生們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過程中,利用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朗讀,如:“這時候(停頓),又是突然之間(輕音),那位姑娘又出現了(舒緩)。她沒有變樣(重音),還是金黃色的頭發,頭上還是戴著那個白色的花環。她顯得那么謙虛、美麗、善良(重音)。‘我很高興(停頓),你們都依照我的話又來和我見面了(舒緩)。她說(重音),‘你們說的話我全聽到了。你們三個人都明白了:幸福要靠勞動(重音),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重音)。”學生們利用語調、語速的變化,朗讀出了智慧姑娘的感情,體會到了幸福的本質。
四、 教師帶領學生對課文情感進行深入分析
分析課文是閱讀教學中最常見的教學形式之一。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分析課文以分析文章結構、段落劃分為主,而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之中,我們以分析文章情感色彩為主,為學生帶來了鮮活明快的閱讀享受。
例如在《中彩那天》一課的分析中,我首先為學生板書課文中的“一個人只要活得有骨氣,就等于有了一大筆財富。”一句,之后分析文中“我”的家庭生活很拮據,而“父親”夢寐以求的是擁有一輛自己的汽車,這是對中彩之前背景的描寫,用以襯托中彩之后家人心理的變化。接著,我們進行分析“父親”在中彩之后的表現:“他的神情嚴肅,絲毫看不出中彩帶給他的喜悅。”這說明“父親”在中彩之后也曾經有過自己領獎的念頭,但出于良心的譴責而使他糾結和不安。而接著“母親”說出中彩的彩票是父親幫同事庫伯買的時候,“我”還以“庫伯有錢,我們家窮”的理由想要讓“父親”自己領取這輛汽車,但是“我”的話音剛落“父親”就進門打電話把中彩的事情告訴了庫伯。這說明“父親”內心中還是“活得有骨氣”,是一個誠實的人。最后作者表述“那天吃晚飯時,我們全家圍坐在一起,父親顯得特別高興,給我們講了許多有趣的事情。”表現了“父親”對于自己的做法感到十分欣慰,獲得了內心的財富。這篇課文的分析首先基于“一個人只要活得有骨氣,就等于有了一大筆財富。”這條主線進行。從“父親”中彩時的“神情嚴肅”開始進行重點分析,表現出了我們每一個人遇到相似事情都或許存在的那一份私心。而“父親”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想斗爭之后還是把汽車給了庫伯,也獲得了良心上的藉慰。就如文章結尾作者說的一樣:“中彩那天父親打電話的時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時刻。”回應了文章開頭的“一個人只要活得有骨氣,就等于有了一大筆財富。”
五、 以讀促寫,讓學生根據情感體驗仿寫課文
在學生對課文的情感色彩有了較深入的理解之時,我們應該對于其中的部分課文進行讀寫教學,讓學生將自己的閱讀體驗變成仿寫課文的素材,創作出表述自己內心情感的作品。這種以讀促寫的教學方式能夠同時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為學生提供抒發自己內心情感的平臺。
例如在《去年的樹》的閱讀教學過后,我要求學生根據作者珍愛友誼的情感,仿寫一篇散文。學生們根據要求進行對課文的仿寫,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進行寫作,寫出了很多富有情感色彩的作品。有的學生寫道,我也曾經有過一個好朋友,不過他比我大很多。他是一家商店的店員,每次我去商店,即使不買東西他也會走上前來很親切地和我交流,使我感到十分親切。有的學生寫道,我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因為喜歡鄰居家姐姐的一本圖畫書而老去她們家玩,鄰居家姐姐和她的家長也很喜歡我來,后來有一天聽說鄰居家要搬走了我就去送別,鄰居家姐姐知道我喜歡她那本圖畫書,把書送給了我。這些學生的作品都體現出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使學生們在對課文仿寫的過程中表達出了自己的情感。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如果不注重情感體驗,那么將是呆板僵化的。我們以情感為線索,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了心靈美的體驗,因此我們的閱讀教學是鮮活的。正是因為我們的閱讀教學始終注重于情感體驗,才為我們的學生培養出更加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我們的學生在體會課文中情感色彩的同時,他們獲得了審美品位的提升、道德素質的發展與思維能力的建立,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剛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感體驗探究[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5,1(12):283.
[2]孫寶珠.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情感體驗的教學策略[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7,8(7):2.
作者簡介:
張小玲,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龍鳳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