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琴
【摘 要】 稚聲合唱具有音色稚嫩、音域狹窄、肺活量小、音量不大、音準不穩定、和聲訓練難度大、語言學習速度較慢等特點,小學音樂合唱教學需要一個過程,音樂教師必須耐心進行強化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合唱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合唱教學重要目標。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 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有效性
目前,我國的合唱藝術在迅猛發展,老、中、青、少各種合唱團層出不窮。其中,“少”指的是六歲以上的稚聲合唱。雖然各類合唱比賽名目繁多,但尚未看到官方組織的稚聲合唱比賽,這就成為稚聲合唱訓練的缺陷和不足。研究稚聲合唱的特點,稚聲合唱具有音色稚嫩、音域狹窄、肺活量小、音量不大、音準不穩定、和聲訓練難度大、語言學習速度較慢等特點,基于此,就增加了小學教師音樂教學難度,同時也要求教師根據小學生合唱特點,選擇良好的合唱作品,遵循小學生速記能力強、喜歡游戲等身心發展規律,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有效的教學手段開展合唱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逐步提高學生合唱水平的重要目標。
一、找到適合小學生合唱的方法
合唱是一種群體合作藝術,與獨唱中的“單打獨斗”不同,合唱不僅要追求音色的平均,還要注重音量的協調搭配,對學生的演唱能力要求更高。小學音樂教學中普遍采用合唱教學法,以充滿活力的方式開展音樂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音樂學習活動中,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糾正其存在的問題,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找到適合小學生合唱的方法。對小學生合唱表演觀察發現,小學生合唱具有音色稚嫩、音域狹窄、肺活量小、音量不大、音準不穩定、和聲訓練難度大、語言學習速度較慢等特點,比起長唱歌演奏,小學生更適合短小精悍的音樂合唱表演??偠灾?,找到適合小學生合唱的方法,是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現以江蘇鳳凰出版社小學音樂中的《敲起我的小木鼓》為例,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和音樂思維發展特點,由于在這個階段小學生肌肉尚未完全發育完,小學生實踐操作記憶能力要強于形象記憶。基于此,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拍手、舞蹈、動作、語言等方式讓小學生參與到音樂教學活動中,培養小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和表演能力。使得小學生可以在合唱表演中,正確地擔當自己的角色,發現自己,并實現自己與音樂的溝通。而這種音樂表演方法就是“達克羅茲音樂教學法”,其突出特點為不以講授為主,反而將聽音樂和表演音樂作為重點。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采用這種合唱表演方法,主要是根據小學生音樂表現特點,突出動作記憶,讓小學生在自發參與到合唱音樂表演中,逐步達到提高合唱表演能力的重要目的。
由此可見,在小學音樂合唱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找到合適的合唱表演方法,而合唱表演方法又主要受學生年齡特點和能力的限制,所以在探尋合適音樂合唱表現方法的時候,必須全面了解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音樂表現能力。
二、教師具備較強的指揮能力
音樂合唱過程中,如果缺少科學的指導,就會使得合唱表演雜亂無章,而雜亂無章的音樂合唱表演是無法達到提高學生合唱能力的目的,甚至會使得學生音樂合唱的興趣大大折扣。而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參與合唱音樂表演活動中,由教師擔當指揮的角色,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具備較強的音樂鑒賞能力,還需要具備較強的指揮能力,在學生合唱過程中進行正確的指揮,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音樂合唱表演效果。
現以《藍色狂想曲》為例,《藍色狂想區》具備布魯斯、爵士樂特有的韻律和節奏特色。在引導學生合唱演奏前,為了取得更好的表演效果,不僅要加強學生的反復訓練,還要求教師對音樂形成比較深入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指揮的節奏。首先,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對音樂內容進行解析,讓學生對爵士樂特點形成初步的了解,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合唱訓練,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發現和解決學生合唱表演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反復的協調和糾正,讓合唱維持在一個比較好的水平。與此同時,教師加強對自己指揮能力的提高。教師更加深度地剖析音樂,充分了解音樂的感情色調和節奏韻律,在音樂指揮中融入音樂的“靈魂”,進而在學生合唱表演過程中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指揮,促使音樂合唱表演取得良好的效果。
由此可見,小學音樂合唱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不僅要注重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合唱能力的提高,還需要對提高教師的指揮能力形成足夠的重視,主要是因為教師指揮作為學生合唱表演的“核心”,只有教師正確的指揮,才能讓學生有節奏地進行合唱表演,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合唱水平。
三、音樂教師耐心進行強化訓練
形成良好的合唱效果是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主要是因為合唱表演過程中,學生音量、音色、音素等因素都會對合唱效果形成不同的程度,而要促使學生合唱表演協調,只有在反復的合唱表演過程中,不斷糾正學生合唱表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合唱水平,從而真正實現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的重要目標。
再以《藍色狂想曲》教學為例,在指導學生進行合唱表演前,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了解音樂內容,對音樂表現出來的思想情感產生切身感受,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反復的合唱強化訓練,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解決學生音色、音量不協調問題,幫助學生調整音色、音量,讓學生音樂表現能力維持在同等水平,演奏出高質量的音樂合唱,從而真正達到提高合唱教學有效性的重要目的。
由此可見,小學音樂合唱教學需要一個過程,音樂教師必須耐心進行強化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合唱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合唱教學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德芳.如何提高小學高段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積極性[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04)
[2]臧玉.如何讓生活回歸音樂課堂[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05)
[3]探孫艷偉.析樂器教學在農村小學音樂課堂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19)
[4]任沁.在教學實踐中“美化”小學音樂課堂[J].成功(教育).2013(05)
[5]郁媛.音樂課堂中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2(03)
[6]李旭.綻放音樂課堂魅力——談參加河南省中小學音樂優質課大賽體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