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蓮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素質教育主導的課程改革不斷深化,《英美文學》作為高校英語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在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何契合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實現本科學校應用型高校轉型背景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與輸出,是《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改革必須重點關注的內容,而這也是本文重點探討的內容。
【關鍵詞】轉型期 《英美文學》 課程改革 思路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0-0092-02
經濟的迅猛發展,科技的日新月異,也推動教育的信息化建設,高等教育教學優化改革的需求更為迫切,高校進入教學改革的轉型期,其教育培養的落腳點是技術型人才的輸出。高校必須調整優化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重點建設特色鮮明、就業率較高的專業集群。《英美文學》作為英語專業的主干課程,必須適應當前素質教育與信息化建設的大環境,加快轉型期的教學改革,實現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優勢,實現知識傳授型為主導到研討實踐型為主導的轉型調整,讓《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真正助力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一、高校《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的意義
(一)加強學生的語言訓練
傳統的英語專業教學存在重語言,輕文學的傾向,而從語言教學的實際來說,文學是語言的升華與閱讀載體呈現,在文學的鑒賞中可以引導學生深化對語言的學習與把握,文學的學習為語言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平臺[1]。不同文學作品是不同文學名家語言智慧的凝結,在文學的品讀中我們能感受到語言運用的具體環境與表達得體的魅力。閱讀不同的英美文學作品可以得到不一樣的語言學習感悟。閱讀莎士比亞的作品,我們感受到語言的千變萬化。閱讀笛福的作品我們體驗到語言表達的簡捷老練。在或高雅或通俗的文學閱讀中感受到語言表達的魅力,實現語言的訓練提升。
(二)深入了解英美文化
《英美文學》是英美文化的折射與反映,在閱讀英美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更直接地了解英美文學特征,有助于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英語語言的學習不是單純的詞匯、語法學習,而是學生能掌握更豐富的英美文化知識,熟悉其價值導向,思想觀點,習俗特征、社交習慣等,對比中國文化,做好文化的差異學習。《英美文學》的學習其實是深入了解英美文化的過程,為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打開思路,增強其語言學習的興趣。
(三)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英美文學》課程最明顯的優勢就是學生人文素養的引導培養。人文教育是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教育不可忽略的重點部分,人文素養的提升有助于學生形成人文精神,樹立人文抱負與理想。人文素養對于學生的成長發展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是學生品德塑造與情操陶冶的主要方式。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及價值導向,讓學生在鮮活的例子中保持內心的真善美。
二、《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現狀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英美文學》教學為英語專業教學提供了新思路[2],而基于素質教育的教學背景,英語專業教學更側重復合型及實用型人才的培養。也帶動《英美文學》課程的改革。當前的《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的一些問題相繼暴露出來。高校《英美文學》課程教學,因受實用性教學課程的教學時間及內容的限制,而不受重視。同時,在固定教材的限制下教師只能選擇零散的文學片段進行精簡教學,學生缺乏閱讀的廣度和深度。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方法落后,教師習慣性地主導課堂,滿堂灌,一刀切,《英美文學》教學集中于文學流派、作者背景的介紹,詞匯語言教學也占據了較大比重,學生難以自主思考,挫傷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導致課堂氣氛的沉悶。零散的片段教學,學生無法從整體上把握作者的創作藝術特點,也忽略了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分析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提升。《英美文學》教學逐漸流于形式,無法實現英語專業教學促進優勢的發揮,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也貫徹落實不到位。正是基于高校當前《英美文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好《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改革具有現實必要性。
三、《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
(一)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加強網絡教學平臺的運用
信息時代背景下,《英美文學》教學改革必須關注信息化教學成果的運用,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積極做好網絡教學平臺優勢教學作用的發揮。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的學習應該是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教師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提供必要的教學輔助,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實現知識體系的自主建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發揮多媒體優勢,通過音視頻及圖文并茂的形式向學生傳遞基礎信息,讓學生自主探索,進行知識的學習。教師提前制作課件,創設教學情境,學生基于教師的課件與導學深入學習。教師只需要將課程資源上傳到網絡平臺,學生可以大膽思考,思維碰撞,開展資料的搜集整理,借助網絡學習平臺進行知識的舉一反三,思考探究,大大延伸了課程教學內容。而網絡平臺引導的自主學習,打破教學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學生英美文學的閱讀可以自主安排,靈活性更高,教學達到理想預期。例如在學習《簡愛》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搜集作者的相關資料和生平介紹,了解勃朗特三姐妹的文學創作價值,展示相關的圖片,播放相應的影像資料,讓學生對其寫作風格等進行直觀的對比,根據三姐妹的作品,選取相應的電影片段,以更加直觀、具象的形式激發學生《英美文學》學習的興趣。借助網絡平臺,探討分析不同作品中所寄予的作者的思想與情感,在多元呈現的教學中,調動學生《英美文學》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分析文學作品。
(二)教學理論聯系實踐,引發課堂互動探討
素質教育背景下,更側重應用技能人才的培養與輸出,因此實踐教學的比重應適當加大。在教學中做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聯,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可以按照教學進度分為課堂知識教學和課內實踐教學兩部分,適當突出實踐教學所占比例。實踐課程比例加大,實踐教學內容不斷豐富,實踐教學形式更加多元,真正實現學生《英美文學》實踐教學課程學習積極性的調動,讓學生自主參與到實踐課程學習中,自覺主動地深化知識的學習,學以致用。在專業《英美文學》課堂教學中可以將課程教學的前六周定義為知識教學階段,知識教學階段引導學生縱覽英美文學發展史,選擇不同發展階段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為學生課外閱讀材料,每部作品給出幾個思考題,以便學生閱讀時有的放矢;最主要的是,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必須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接下來的十周為實踐課堂教學。學生必須帶著問題進課堂,進行針對某一部作品的專項討論、辯論,還可以由學生分組講課,可以是原著專題研討、辯論、學生講學等。培養學生主動性學習、經驗性學習和互動性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英美文學》的學習感悟中,進行自身應用的轉化。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探討《湯姆?瓊斯》和《紅樓夢》兩部文學名著,對比分析其思想文化層面的差異。前者重點描繪18世紀中期英國社會生活的整體,讓學生認識到其樂觀情緒的洋溢。而《紅樓夢》是作者對現實社會,封建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舉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的批判,認識到作品中洋溢的民主精神。學生自己去發現、面對、獨自解決問題,或尋求幫助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其團結協作意識和精神。實現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升。endprint
(三)創新課堂教學形式,打造第二實踐課堂
轉型期英語專業教學更應該做好教學形式的創新,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致力于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的調動。緊密契合學生的課程學習認知。通過教學形式的創新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的掌握,寓教于樂,學生真正樂享學習過程。而教學形式的創新更側重學生的學以致用,翻轉課堂,頭腦風暴等,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中心。《英美文學》課程教學形式的創新把學生從原有的課堂教學中解放出來,引導學生進行文學論文的創作,實現微論文、小論文、階段論文、學期論文,畢業設計工作內容涵蓋的拓展與延伸。組織豐富多彩的《英美文學》課程活動,可以是英美文學戲劇的改編,可以是課堂閱讀分享會,可以是英美文學作品辯論賽等,打造英語專業學習的第二實踐課堂。例如組織學生進行莎士比亞戲劇作品《哈姆雷特》的匯演,在戲劇舞臺上把握戲劇情結的高潮迭起,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感受到人物身上強烈的矛盾沖突,也讓學生在鑒賞表演的過程中認識到作品中倡導的人性、自由及民主精神。弱化教師的課堂主導地位,課堂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基于自己對文學作品的解讀,提出不一樣的觀點和看法。而學生在多樣的課堂教學形式引導下,學習積極性更高,學習興趣更為濃厚,實現《英美文學》活躍課堂氛圍的營造和校園文化建設的推進。借助《英美文學》課堂教學形式的創新,實現了第二英語實踐課堂的打造,切實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結束語:作為英語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英美文學》不僅僅是語言學習的手段,更擔負著人文精神培養及素質教育推進的重任。素質理念深入人心,高校對實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培養關注更高,而當前高校英語專業的《英美文學》課程教學卻存在實踐教學不足,信息化建設滯后的尷尬,因此做好《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通過網絡平臺優勢作用的發揮,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聯,第二實踐課堂的打造等實現課程教學結構的優化,關注學生課程學習的主體性,真正以學生為中心,實現學生創新思維和人文素養的提升是素質教育的希冀所在,也是高校《英美文學》課程改革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馬春麗.從邊緣到中心:《英美文學》課程設置與教學改革[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6(05):59-64.
[2]陳筱姁.淺析多元文化背景下《英美文學》課程改革中的文化教育[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28(06):71-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