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主年++王德元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外出務工而缺乏家庭教育,在學校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很多學生學習興趣喪失,甚至存在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這主要是失衡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乏、政府不作為和社會的忽視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就需要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層面來提升。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政府職能
一、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
相關研究顯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欠缺導致出現心理問題,親情缺乏導致生活問題,監護人疏于學習介入而導致學習問題。當前農村留守兒童有著較為突出的特征,在教育方面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外出務工,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通常為其祖父母。這類人群的文化水平多數低下,且忙于農活,導致沒有能力也沒有時間來指導和幫助孩子。調查顯示,超過74.6%的留守兒童沒有人監管,多數情況下大部分兒童處于無人監管的現象。在缺少父母關愛的情況下,孩子生活和學習上的問題大多無法及時解決。
(二) 學校資源不足
在教學資源方面,農村的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都嚴重不足,教育設施不健全,且沒有高質量的教師隊伍,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無法對留守兒童進行完善的教育和引導。農村學校得到的資金支持不足,更不能吸引優秀教師來此工作、生活,普遍表現為老師少、學生多、有理論無實踐的局面,整體上無法保障留守兒童應享有的教育資源。
(三) 學習動機改變,違法犯罪嚴重
調查數據顯示,超過55.9%的留守兒童表示很強的孤單感。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使其學習動機發生改變,學習成為感情需求,在家庭無法獲得情感慰藉和陪伴的情況下,就會轉而向學校尋求這種感受。長期缺乏關心和監管的情況下,部分留守兒童會出現逃學和厭學的情況,嚴重的會過早輟學,在留守兒童中,很少表現得成績優秀,超過四成的學生成績較差,約四成的學生為中等偏下的成績。另外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是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留守兒童因監督、管束缺乏,極易受到不法分子誘惑而走向歧路,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犯罪率高達41%,而在輟學留守兒童中,犯罪率更是超過了90%。
二、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原因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是失衡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乏、政府不作為和社會的忽視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 家庭教育不足
良性的家庭教育是提升社會整體教育水平的關鍵因素之一,健全的家庭會給予孩子細微的關愛和照顧、全面的教育,以此促進孩子優秀心理素質的形成。但父母外出務工導致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嚴重缺乏,祖父母也無法給予更多的幫助,使其處于放縱狀態。不完整的家庭結構弱化了家庭教育功能,監護人的教育缺乏耐心更使孩子學習目標不明確、興趣不足,不利于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其他監護人對孩子的關心通常只是停留在物質生活層面,而很少涉及教育,更容易導致孩子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學習上表現出不思進取和缺乏上進心。
(二) 學校教育失衡
調查顯示,農村學校開設的課堂通常只是語文、數學等主課,單一的課程和課時分布失衡無法關注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音樂、美術、體育、思想品德等課程每周通常不會超過一課時,在安全相關的基本法律方面,根本沒有相關課程。在教學方法上,農村學校只是應試教育下的填鴨式教學,表現得單一、陳舊。這種失衡的教育模式下,學校缺乏與監護人和家長的溝通,教育缺乏針對性和人性化,缺乏對學生心理、學習和生活上的關愛和幫助,嚴重阻礙了兒童的身心協調發展。
(三) 政府和社會管理不利
基層政府出于發展當地經濟的目的,會鼓勵青壯年外出務工,這就無法重視留守兒童。部分基層政府將留守兒童的劃為村民私事,認為其沒有義務幫助留守兒童,并未認識到留守兒童也會極大的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政府基層組織弱化也使其無法更多的關注留守兒童,外出務工人數的增多會導致常住人口急劇減少,村委會職能弱化,工作積極性降低,只是停留在傳達指令層面。
基層政府在留守兒童問題上不能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政府下發到農村基層組織的資金較少,僅能維持基本公務開銷,基層組織在為留守兒童建設教育環境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全面關愛和幫助留守兒童。政府也積極開展各類關愛留守兒童活動,但都不能獲得很大成效。
三、 改善農村留守兒童教學的對策
(一) 改善家庭教育環境,加強親子溝通
作為第一監護人,父母要提升監護質量,履行監護義務。父母在外出務工的同時也要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盡管能賺取更多錢財來提供更好的教育機會和資源,但缺乏關愛可能導致孩子的內向和自卑。父母在務工地選擇上可盡可能地選擇離家近的地方,或是一人務工,最好母親留在家,監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給予更多照顧和關注,實時掌控孩子的學習動態。同時也要加強溝通,及時發現和校正孩子心理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通過積極培養方式來開發潛能,主動、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教育活動中,提升孩子的幸福感。
(二) 健全學校教育機制,彌補家庭教育缺失
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的教育責任更重。學校應通過建立檔案來全面了解學生,記錄他們和父母的詳細信息并及時回訪、反饋。其次,可建立留守兒童家長會議機制,加強與家長間的溝通,從學生的近況出發制定針對性的教育策略。學校還贏多組織有利于身心發展的活動。最后,應完善教育設施,可通過寄宿制來集中管理。安排更多的教室來與學生溝通,保護學生的人身安全,通過關心、關愛來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三) 強化基層政府職能,關注留守兒童
出現留守兒童的本質原因是農村經濟落后,政府應加大投資力度,提升農民水平,發展農村經濟來使外出務工人員在家也能具備足夠的經濟能力,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政府應加大農村學校的教育投入,完善教育體制,建立寄宿制學校來保障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政府應加強學校周邊管理,避免留守兒童受到不良場所的侵害,為其提供健康的成長環境。政府還可從提升農民工收入做起,使其具備足夠的經濟能力讓孩子進城學習。加大農村學校教育經費投入,優化教學資源,完善教育機制,以此來保證學校教育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段成榮,呂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4,12(03):13-29,188-189.
[2]陳京軍,范興華,程曉榮,王水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功能與問題行為: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22(02):319-323.
作者簡介:
徐主年,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長城九年制學校;
王德元,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謝河鎮五中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