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娜++倪驍驊++熊新++提艷??
摘 要:近幾年來,隨著地方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為我校汽車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本文結合我校自身特點,從優化“3+1”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深化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改革、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改革、實踐性教學環節改革、大學生科技創新平臺創建等方面進行了討論,用以指導我校專業建設工作。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汽車專業
一、 引言
鹽城作為江蘇省最大的汽車制造基地,汽車產業在鹽城已經形成了新的發展格局。地方汽車產業的發展為我校的辦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為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有很多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以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應用型本科人才,適應畢業生就業總體嚴峻的現狀。
近年來,汽車學院不斷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的探索與研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我院的人才培養模式——“3+1”人才培養模式。即結合我校汽車類專業的具體實際,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探索基于校企合作共建的“汽車產品設計制造虛擬仿真實訓教學平臺”、進行校內職業能力綜合訓練與到企業進行“真刀真槍”實訓相結合的“3+1”人才培養新模式,使之更加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際,達到更好的人才培養效果。
二、 優化“3+1”人才培養新模式
應用學校與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西門子等公司合作辦學的成果,實行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特色。人才培養方案分為校內培養和企業培養兩個階段:本科生保持4年學制不變,采用“3+1”模式,即在校內的理論與實踐的學習環節安排不超過3年的時間,在企業工程實踐的學習與實踐環節安排大于1年時間,在培養過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課堂教學與工程實踐的融合,知識與能力的配套,使得學生在本科4年時間內,獲得汽車設計制造工程師所必備的各種理論和實踐的基本知識與能力。
在應用“能力導向多元培養-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模式”國家級教學成果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辦學資源和教學條件,結合我校汽車類專業的具體實際,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探索基于校企合作共建的“汽車產品設計制造虛擬仿真實訓教學平臺”,進行校內職業能力綜合訓練與到企業進行“真刀真槍”實訓相結合的“3+1”人才培養新模式,使之更加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際,達到更好的人才培養效果。
三、 深化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改革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圍繞現代汽車設計制造行業對現場工程師素質、能力培養要求,按照“通識能力+專業能力”相融合,“基本能力-拓展能力-職業適應能力”遞次增強的“三層樓”的總體結構,構建并完善以“汽車系統及零部件設計能力”、“汽車制造工藝及裝備設計及實施能力”、“汽車系統控制與試驗分析能力”等分模塊能力到“職業適應能力”培養的拓撲圖,以此為參照系,將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與基本技能訓練、專項技能訓練與項目系統設計訓練、職業適應能力訓練相匹配,形成“理論知識+技能訓練”相結合的“模塊化”的課程體系。
四、 實踐性教學環節改革
汽車類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汽車類各專業應當特別重視實踐性教學,具體形式多種多樣,根據一些國內外高校辦學情況,我們應當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結合課程設計、畢業設計進行一些實際項目,這也是人才培養工作能否具有特色的重要體現。并且對學生開放實驗室,充分利用實驗室現有資源,完善實驗教學條件,為學生學習服務,培養和鞏固學生的專業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五、 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的改革
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都是工科專業學生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對于“3+1”人才培養模式,學生的畢業設計可采取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模式,畢業設計課題可由企業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制訂,畢業設計直接在企業完成,采用企業主要負責、學校老師協助的方法,這樣對企業、對學生、對學校都有益。
六、 搭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平臺
為提高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汽車工程實訓中心可以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搭建平臺,多渠道、廣泛地開展創新活動和創新實驗。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各類相關的大賽,如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中國本田節能競技車大賽、中國飛思卡爾智能車大賽、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學生通過設計、制作參賽車輛,培養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為使學生成為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受企業歡迎的汽車工程專業技術人才打好基礎,同時充分體現我校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要求。
七、 結束語
“3+1”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執行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通過探索“3+1”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改變傳統的應用型本科教育模式,使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實施成功后可以得到企業和社會的認可,一方面促進學校事業的發展,亦會對其他工科專業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旺,杜亞麗,丁薇.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反思與當代創新[J].教育研究,2015,36(1):28-34.
[2] 董澤芳,王曉輝.國外一流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共同特點及啟示——基于對國外八所一流大學培養杰出人才的經驗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4):83-89.
[3] 譚菊華.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D].武漢大學,2014.
[4] 張景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市場化訴求——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再審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1):76-78.
作者簡介:
劉紹娜,倪驍驊,熊新,提艷,江蘇省鹽城市,鹽城工學院汽車工程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