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很多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但是,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是現在小學語文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廣大一線教師應該注重用現代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與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目的。
關鍵詞:信息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信息化時代,教師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越來越多地使用電腦與網絡技術等手段,多媒體教學在整合課程資源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課堂教學改革中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融合起來,不僅能夠提高語文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同時還能夠激發小學生創造性地學習語文課程的熱情,有助于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遵循語文教學基本規律前提下,如何讓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語文教學已成為當前的課改重要課題。在現代課程教學理念的指導下,語文教師應該改革現有的教學方法,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進行巧妙地結合,以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 信息時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 多媒體課件代替了課本,課本價值無法充分體現
隨著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的普遍應用,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把多媒體課件作為授課主要工具,教師把很多精力投入在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和制作上,而減少了分析課本教材內容的時間。計算機和網絡代替了傳統教學環節,例如,教學過程中朗讀、分享環節明顯減少,教師主動使用教材日趨遞減,這些都直接導致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不平衡,導致課本的價值無法實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課本中的內容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多媒體課件成了課堂教學的中心。
(二) 片面追求教學形式的“外在美”,忽視提煉教學內容的“內在美”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老師過多使用電腦和網絡技術,過多地通過多媒體呈現課程內容,將語文課程朝著藝術化、美術化、音樂化的方向引導,使得語文課程的文學性和思想性進一步淡化,同時,也不利于發揮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語文課程作為一門語言藝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到語言教學情景的想象之中,將抽象化的語言文字與符號轉化成豐富優美的生活畫面。
(三) 教師過多依賴多媒體,課堂教學的感染力不足
在課堂教學上,學生是主體,教師是指引者。教師通過與學生交流互動、小組合作以及學生親身體驗等方式完成課堂教學內容,達到已經明確的教學目標。可是,有些教師在課堂上過多地利用信息技術,講授課程內容時過多地依賴媒體技術,在唱獨角戲,而對課本內容簡單解讀,教師不能在課堂中正常引導學生學習,這將嚴重影響到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質量和效率。另外,教師過度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學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信息技術影像中,師生互動、合作學習等活動就會變得越來越少,導致課堂教學的感染力不足。
(四) 過度依賴網絡資源,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創造力
信息化時代,網絡資源豐富,信息量大,信息化學習環境能夠為師生提供極大的便利,但是處理不好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教學資源結合的關系,這也會助長校園中學生過度依賴網絡,使學生產生投機取巧、凡事依賴網絡的思想。現在,很多老師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忽略了教學內容的原創性,教學課件來源于網絡,直接截取他人的成果,而不去對語文教材內容進行仔細分析、深入研究。教師的創造性活動不嚴謹,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影響深遠,學生回答問題和課后作業也通常未經思考就想到上網搜尋資料,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動機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二、 信息化時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策略
(一) 改變單一的傳統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借助粉筆和黑板進行教學設計,對于語文課本中的有些難以理解的內容,即使是學生理解不了,教師也只能依靠口頭講授,結果是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差,教學效率低下。而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與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教師通過多媒體將教學內容直觀生動地展現出來,既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也可以讓課堂教學豐富多樣,進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 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
現代教學理念強調在課堂教學中要“以生為本”,學生應該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音頻與視頻功能去達到這些目標,通過創設情景與渲染氛圍,調動起學生的情緒,使其較快地投入到課堂的學習活動之中。而且,多媒體網絡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更多的資源,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適當拓展教學內容,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這樣有助于拓展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拓寬學生的視野。例如,在學習《長城》這篇課文時,假設教師只是讓學生通過課本上的圖片與文字來學習,學生就不能體會到長城的雄偉壯觀。如果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動態的圖片或視頻影像,學生就會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進而就會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而且,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進行教學內容的拓展,介紹播放與長城有關的歷史故事片等,以進一步豐富長城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加深學生對長城的理解,培養學生的人文知識素養。
(三) 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上播放與教學內容和環境相關的音樂,既可以做到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增加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產生學習語文的樂趣。當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播放對應的音樂時,學生就會受到音樂的啟發,被帶入到所學內容的情境之中,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例如,在上《蜜蜂》這篇課文時,教師先播放多媒體《小蜜蜂》歌曲,輕快的旋律、簡單的節奏會讓學生內心充滿驚奇與歡樂,隨著音樂的播放,學生會不由自主地跟隨著哼唱,從而可以有效地活躍課堂的氣氛。在學生的精神被完全調動起來之后,我們開始引入本堂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去探究蜜蜂的各方面技能。通過多媒體的音頻播放,使學生對所學的課程內容產生興趣,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不僅符合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有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四) 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交流互動、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教學環境,同時,調動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白楊》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能夠領悟到白楊頑強的生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把白楊那種大無畏的精神想象出來,然后利用多媒體視頻,展示白楊在惡劣的大自然環境中冒著酷暑嚴寒、風沙和雨雪的動畫視頻。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讓學生進一步地理解了白楊堅忍不拔的品質,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
(五) 小學語文知識點與信息技術有機結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結合過程中,必須明確和找準課程兩者的交匯點,多媒體課件也必須符合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能夠充分地展現出小學語文的文學性特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的合理性,發揮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性。如,在學習《觀潮》一課時,教師播放多媒體視頻,展現錢塘江大潮的壯觀,這樣可以把課本中描寫錢塘江大潮的文字與視頻影像更好地融合起來,指導學生欣賞與閱讀,體會錢塘江壯觀的大潮景觀和優美的語言文字,感受我國語言文學的巨大魅力。
參考文獻:
[1] 王宗.小學語文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課程資源的實踐與問題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6(6):7-8.
[2] 楊鳳琴.論多媒體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J].新課程(上),2017(8):117.
[3] 于喜玲.淺談小學語文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整合[J].信息教研周刊,2011(3):85.
[4] 朱雅琴.關于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思考[J].新課程學習,2013(9):95.
[5] 楊鳳龍.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實踐和反思[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1):87.
作者簡介:
李祖瓊,安徽省六安市,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曹廟鎮曹廟中心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