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學習絕不是簡單地將知識輸入孩子的頭腦,而是需要他們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來獲取知識。而在實際教學中,仍然有很多教師不鉆研教材,采用傳統的經驗式、講授法教學。很多教學活動不符合“生活化數學”的教學理念,沒能體現出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實現數學學習的生活化。然而,《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學習數學……”。為此,筆者提出了:讓孩子在生活化數學活動中獲取“自我成長”之能這一觀點。
關鍵詞:不斷推進;數學素養;自我成長
靜下心來思考數學教學,我們都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處處有生活,生活是學生學習的源泉。然而,灌輸式教學已成為很多教師的經驗式教學方法,忽視了生活化數學教學。我認為,這樣的學習不是學生自主獲取知識,不具備孩子自己的思想,不是更好的數學教學。當前的現狀:追求分數的態勢是只高不下的,很多學校為了所謂的“課堂高效性”,老師將數學課堂簡化為“最簡單”的講授教學,充分占用孩子的其他時間,尤其是民辦學校更是如此。一切為了“分數”服務,而不是為了孩子的成長需要,“為了這分數,如今的孩子需要付出的已不僅是體力和腦力的透支,更多的是權利與尊嚴的喪失。”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該給孩子的是讓他們能在生活中實現“自我成長”的能力。
一、 利用生活中的現象,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不斷推進
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要賦予數學知識的生命力,能夠讓知識本身“說話”。教師要借助于學生的生活,在孩子現有的認知水平上尋找難易適中的內容。學習的內容,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探究性,要能夠在教師循循善誘下實現理解的目標,要能夠促進孩子數學思維火花的綻放。要讓孩子能夠處于“借助于梯子就能把樹上的桃子摘下來的”的學習平臺。
比如:學習《分數的意義》這一節內容,對單位“1”的理解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這對于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對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作為單位“1”的理解。如果讓孩子獨立思考,他們難以理解。教師如果一味地等待學生思考的結果,那肯定是一無所獲的。此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孩子生活中的事物、現象來啟發他們理解,讓孩子的思維真正能夠快速地跳動起來。我在《分數的意義》教學中的片斷:
師:一個桃子可以用自然數多少來表示?一個蘋果呢?
生:一個桃子、一個蘋果都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
師:8個桃子還能用自然數表示“1”來表示嗎?
此時,孩子異口同聲地說“不能”,應該用“4”來表示。
師:拿出一個空布袋,將8個桃子都裝進去了。此時,老師手里提的桃子還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嗎?
生:能,是一袋桃子,所以可以用“1”來表示。
可以說“此時無聲勝有聲”,孩子理解了“許多物體組成的整體也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在對不同的單位“1”理解的過程中,學生們拾階而上,思維不斷地得到推進,以至完全理解。
二、 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培養孩子內在的數學素養
(一)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反過來它又服務于生活;因而小學數學就要把孩子的數學學習和孩子的整個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孩子能夠在數學學習中回歸生活。比如:在學習《平行與相交》一課時,我能就地取材,讓學生尋找教室中蘊含的“平行與相交”等事物。如:黑板相對的兩邊、窗戶相對的兩邊、桌面相對的兩邊……互相平行;窗戶防護網上鋼絲、黑板上邊與左側邊……是相交的。在課堂上把蘊含數學知識的事物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他們會在思維新舊交替中發現:在自己的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與規律。啟發學生把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引入數學學習中來,從而激發了學生自主去發現,去探索數學知識的強烈欲望。
(二) 數學中時時有生活
數學是一門極富智慧的學科,但是仍要和其他學科相互滲透,才能實現它存在的更大價值,同時也在豐富自身的內涵。比如:在《圓的認識》教學中,我能在最后的知識提升時,給孩子滲透中華民族大家庭團圓思想,使孩子們理解圓的知識更具有內涵,增強了學習數學中的人文素養。在《圖形的變換》學習中,孩子們通過欣賞美麗的圖片,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明白了數學中的美來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演繹著特有的作用,為數學學習融入了生活美的生命力。
三、 賦予學生充裕的思維時空,讓學生實現自我“成長”
“學習絕不是簡單地將信息塞入孩子的頭腦,而是需要學習者自身的心理參與和操作。”數學教學活動要為學生留有足夠的觀察、猜想、動手和交流的時空,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與獲取的過程,讓孩子在自主理解和探索活動中實現思維的提升。例如一位教師的探究圓的特征時教學片斷:
請大家拿出準備好的圓片,對折,打開;再換個方向對折,再打開;反復折幾次,你發現了什么?互相說一說(生答:折痕交于一點,并且有很多條折痕),那么這個點叫什么,這些折痕又叫什么?小組內互相說一說。學生探究后匯報。
學生在充裕的時間內進行小組合作、交流與探究,學生的智慧火花不時地在思維的時空中綻放。在這樣的課堂中,師生一起參與了整個知識發現、體驗與探究過程。對知識的理解是自發的,學生在快樂、合作的氛圍中完成了知識的學習。
生活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大舞臺;數學學習是孩子智慧提升的必經之路。如果說“生活即教育”,那么就可以說“數學即智慧”。我們應讓孩子在生活中體驗數學,在數學中感受生活;真正能夠使孩子在生活教育的大舞臺上學習數學,獲取“自我成長”之能!
參考文獻:
[1]鐘啟泉著.《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
[2]M·希爾伯曼著.《積極學習》[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版.
作者簡介:
江成剛,江蘇省宿遷市,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南劉集鄉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