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劍東
摘要:企業收購是企業在逐漸發展過程中擴大規模的重要措施,能夠增強企業實力,提高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在市場經濟變化的大環境下,企業收購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是企業收購并不一定成功,在收購后如何實現不同企業的整合一直是各界經濟學家探討的重點。企業財務整合是企業整合的重點內容,本文針對財務整合,簡要分析其概念、特點,并對企業如何進行財務整合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企業收購;整合;財務整合
一、財務整合概述
企業收購后的財務整合,包括了財務制度整合、公司財務績效整合等在內的總稱。財務整合覆蓋范圍廣泛,不僅僅包括收購和被收購企業兩方的會計核算與財務制度的統一管理、資金的交接協調,還包括了企業對資產重組、資本結構的統籌協調等等。收購后的財務整合幫助企業擴大業務、實現相互融合、增加企業經營利潤、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
財務整合的最終目標終是為了企業更好的實現收購,而企業收購的原因都是為了擴大企業規模、吸收技術和優秀資源,最終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或者增加投資者的收益。因此,財務整合也要為了企業擴大規模的目標而進行工作。
二、財務整合的意義
(一)加強企業對被收購企業的控制
對被收購企業的控制是企業完成收購的重要保障,只有掌握了被收購企業的控制權,才能將被收購企業用于企業的生產、價值創造中去。財務整合可以通過重新規劃被收購企業的財務制度、財務管理流程、會計核算方式等等手段來將被收購企業的財務管理與企業相互融合統一,以便收購企業能夠掌控住被收購企業的經營管理、財務管理,被收購企業按照收購方的要求重新規劃發展戰略。
(二)實現收購雙方的協同效應預期
在進行收購活動之前,企業一定進行了調查規劃,設定了收購后企業的經營目標,合并后的企業應該實現共贏,達到1+1大于2的目標才能意味著收購活動的成功。收購企業為實現目標應該通過財務整合來對企業與被收購企業的資產進行審查融合,重新規劃資金使用方向,提高資金投資效率、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投融資成本,以期實現收購活動的預期作用。
(三)財務整合通過合理規劃,降低企業財務風險
收購活動一般是為了實現企業多元化經營的目的,幫助企業進行分散投資、擴大企業的品牌知名度,特別是跨國合并可以將企業品牌知名度擴散到國際市場,增加市場占有率。同樣,跨國、跨行業的收購有時不僅是為了經營的需要,也是為了分散投資,降低資本風險。財務整合能夠通過價錢內部控制制度、現金流整合、稅收籌劃等方式來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和資金風險,增加企業的市場價值。
三、企業收購后財務整合的原則
(一)統一性原則
統一性原則是指企業在進行財務整合時,不僅要把企業集團作為一個整體,還應該將被收購企業視作企業集團的整體,對企業整體集中進行規劃,包括發展戰略、階段計劃、資源優化等等;與此同時,不能忽視企業內部的協調,將內部控制制度、會計制度、審核評級制度都進行統一,建立一個完整的執行體系。只有建立起統一的標準和制度,才能為企業的收購整合建立起基礎。
(二)戰略匹配原則
戰略匹配原則是指企業在管理被收購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負債、所有制權益等內容時,要將其核算標準和業務設置和企業的發展目標相互匹配,企業管理層在收購協調時要注重雙方的資本規模、結構等是否協調,注重資本結構的穩健,相互匹配的資本等才能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實現收購的統籌協調效用。
(三)靈活和強制并行原則
企業進行財務整合,必然會涉及到傳統制度和政策的變更、部門職能和權力的調整,但凡改革必然會遇到阻礙,這時,企業強有力的執行力就尤其重要,在處理阻礙改革執行的糾紛時,必須堅持強制性原則,在財務整合過程中,吸收學習兩方企業中更為優秀科學的制度模式,在確定了新制度后,就必須強制推行,不能隨意變更。
在堅持強制性的同時,不可過于僵化。由于實際市場情況總是在不斷變化的,企業也需根據實際情況對整合方案進行靈活的調整。
(四)及時有效原則
財務的整合是為了企業的收益最大、成本最低,因此財務整合注重實效性。由于收購過程拖得越長,企業為其支付的管理費用越多,企業自然追求更快的完成財務整合,這樣才能較快收回投資成本,減少成本支出。但是,欲速則不達,追求更快的整合速度必然要基于合理科學的整合規劃,不能一味追求迅速,而不考慮決策后果,可能會為長久經營帶來隱患。因此,企業在財務整合時及時有效是要求企業在慎重決策的基礎上,加強執行效率。
(五)成本效益原則
企業收購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企業投資者收益增加或者企業價值最大化,所以收購活動需要保障盈利,為了這一目標,財務整合過程中,要堅持成本效益原則,即要求在整理被收購企業的資產、負債、人力、資源時,均要考慮其取舍的成本與收益。當然,考慮企業的收益并不是只關注眼前的短期收益,要目光長遠,考慮企業不同階段的戰略目標,也就是說企業成本效益原則不能越過戰略匹配原則,避免損害企業的長期利益。
四、企業財務整合的主要內容
(一)內部控制制度的整合
內部控制是企業進行經營管理、資產管理的重要方式,加強企業內部控制能夠降低企業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因此收購后進行整合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講被收購企業和收購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進行統一管理。
首先企業要對被收購企業的原有的內部控制制度進行梳理,明確被收購方的生產經營流程以及其中的關鍵點,然后將被收購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與收購方的內部控制流程進行比較,找出兩者之間的優劣處,相互學習借鑒其中優點,改革現有的缺陷。其次可以引入信息系統,將財務整合過程標準化,記錄執行流程過程,方便加強對流程的控制,信息系統可以將重復業務整合成一個標準業務處理系統,減少工作重復性。另外,要建立內部控制審核機制,在整合流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操作失誤,因此對內部控制流程進行跟蹤審核時加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手段,設立反饋機制,保證內部控制的執行效果能夠及時反饋到管理者手中,以便其及時調整財務整合流程。
(二)會計制度的統一
由于跨國收購的普及,被收購企業與收購企業很可能不處于同一區域,也很可能不屬于同一個行業,就很導致兩者的會計制度不同。會計制度的不同對于企業會計核算有重大影響,被收購企業的會計核算方式與收購企業的會計核算要相互調整適應,必須重點關注持續經營或清算以及會計分期的統一。在考慮被收購企業的持續經營或清算時,要將其與收購企業的業務相分開,避免出現會計核算的一致性問題和業績衡量失真問題,這樣也有利于更好的進行有限資源的合理配置。在會計分期的問題上,我國主要以公歷1月到12月為一個會計年度,因此若是國內企業之間的收購則很少存在會計分期的矛盾問題,但國際上很多國家的會計年度設置不統一,有的國家例如日本的會計年度為本年4月至來年3月,例如澳大利亞則是本年6月至來年7月。這樣不統一的會計年度就會干擾到企業財務報表合并,影響企業財務信息的準確性。
(三)稅收籌劃管理
在財務整合過程中,如何進行不同企業之間的稅收籌劃也十分重要。不同企業所在地的稅收政策差異、債務融資的利息抵稅等內容均要考慮在內。雖然很多研究認為稅收籌劃的節稅效應不顯著,但稅收籌劃并不是不必要的,企業在財務整合的過程中,仍需要考慮稅收優惠的地區來保存利潤優勢,并通過了解相關稅收政策通過合理定價轉移來增強節稅的作用,減輕企業的負稅負擔。
參考文獻:
[1]陳穎倩.企業并購后財務整合問題探討[D].江西財經大學,2018.
[2]由婧.企業并購財務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7.
[3]蔣怡雯.并購后企業財務整合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5.
[4]楊鴻渝.我國上市公司跨國并購的財務整合績效評價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5.
[5]王文佳.企業跨國并購財務整合問題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4.
[6]李勝.企業并購的財務整合研究[D].武漢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