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逢春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個企業在管理方面都面臨著改革,制造業作為我國重要支柱型產業之一,如果相關企業不能及時進行管理技術的革新,尤其是在企業成本管理方面,將會很快面臨生產成本過高、核心競爭力下降,嚴重者還會面臨著資金周轉困難的困境。ERP系統是目前國內外最流行的成本管理系統,與傳統成本管理模式相比具有管理理念、管理方式與技術的先進性,在國內已經被多數從事制造型企業使用并和信息化管理融為一體。對此,本文將ERP系統理論知識與自身工作中的實際經驗相結合,分析傳統成本管理模式下企業所面臨的問題,最后論述ERP系統下的制造業企業成本管理,以期豐富我國成本管理相關研究內容,同時為廣大工作者提出具有參考性的意見。
關鍵詞:ERP系統;制造業;成本管理;探析
不論是公司還是企業,其各項經濟行為最終目的是保證企業利潤最大化以及保證所有者權益最大化,而經濟發展方式的快速轉變,是傳統成本管理模式逐漸不能適應新的發展要求。與傳統成本管理模式相比,ERP系統在成本管理方面可以彌補管理方式、成本管理技術和核算方法等方面的漏洞,同時還利用計算機技術將人力、物力、財力以及各項信息進行系統化的管理,該系統的產生能更好的引導各企業在成本管理方面的變革,不斷推進企業的發展,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一、ERP系統的概述
ERP的中文名是企業資源計劃,該系統主要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同時結合最先進的管理技術與管理思想,為廣大管理者以及員工提供系統性的、整體性的決策。經過大量的管理案例證明,該系統通過將企業內部所涉及的人力信息、物資信息、財務信息以及其他管理信息全部包含在內,涉及產品設計、采購和生產等過程,為企業創造一個整體化、系統化以及交互式的平臺[1]。對于制造企業而言,該系統包含供應、產出、銷售、儲存、人力、財務等方方面面,可以多層次、多角度為企業管理層提供具有更高參考價值的決策意見,避免管理層決策考慮范圍寬度較窄。
ERP管理系統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模塊:成本管理與核算模塊、生產制造模塊、質量與安全管理模塊、人力資源模塊等,同時還可以根據公司的實際需要進行模塊增減。該系統具有全面性、系統性、整體性、信息化以及高效便捷等特點,尤其是在成本管理方面打破傳統制造企業成本管理的限制,在供應鏈環節更能做到系統的合理的配置企業內部資源,該模式能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反映目前市場對企業資源的需求量,幫助管理者確定市場占有率,優化管理模式和運行模式,比如根據實際需要簡化業務流程、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價值最大化[2]。
二、舊模式下制造業企業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
傳統模式下的成本管理依舊存在許多問題,對此將從管理手段和部門信息交流兩個方面闡述,同時結合自身的實際工作中的案例進行詳細分析:
(一)管理手段不先進
傳統成本管理更多的是依靠人工主動計算的管理方式,尤其是人為處理這個方面,企業內部一旦發生成本問題就將會導致成本核算面臨重新開始、處理緩慢和周期較長。所以制造業傳統成本管理的管理手段方面大致可以分為人為因素占主導地位、成本核算周期長以及市場敏感性較低等問題。第一、人為因素占主導地位:舊模式下成本核算更多的是采用以人工處理為主的手算或者電算化,處理方式具有太強的主觀性,甚至更多的是依照財務人員的習慣而定,對企業各項成本費用不能做到可觀的歸集、計算以及分配,比如實際工作中公司將工資、車間經費全部按照直接材料進行分配,不能詳細的確認為管理費用和工資薪酬,在進行相關輔助材料的處理時按照產量分配以及期間費用按銷售收入金額分配,財務人員處理過于簡單化和依靠經驗,不能完全正確真實地反映企業產品成本的真實信息。
第二、成本核算周期長,舊模式下的成本核算都是進行月結,一般在月末對產成品進行各項成本費用的分攤,而在產品等生產完成之后才進行成本核算,核算周期直接延長至兩個月[3]。比如企業從事橡膠履帶的生產,這種高消耗的在產品如果不能及時分攤費用,不僅延長核算周期,還不能及時的反應企業目前實際的成本狀況;第三、市場敏感性較弱,成本分配按傳統的模式分配,原材料根據施工表定額核算,這將導致企業成本核算直接發生錯誤,財務信息不具備時效性、真實性和正確性。
(二)部門信息對接不協調
對于制造行業的企業而言,企業為了方便管理和滿足經營需求,內部各個部門信息交流甚少,這種相互獨立只是保證了部門之間的權責關系明晰,但是對于成本核算部門而言,物流信息、資金信息等就會出現信息無法及時傳遞、甚至造成不統一的局面。比如企業采購部門和生產部門的信息交流不順暢就會出現庫存量不確定、成本費用出現差錯,最終影響會計信息質量。這種信息孤島模式使得成本核算無法獲取準確的基礎數據。
三、ERP系統下的制造業企業成本管理的應用探析
制造業主要經過設計產品階段、采購物資階段以及生產產品階段,在ERP系統下,可以實現全階段的成本同步進行管理,詳細分析如下:
(一)設計產品階段
設計產品階段可以將其定義為事前控制階段,在該階段整個產品近乎已經確定基本成本價格(如果沒有大的修改),也是成本管理最重要階段[4]。不同設計方案在產品的技術、工藝、人工費用以及相關材料方面都會呈現不同的價格。改變舊的管理模式,在ERP系統下,通過模擬實驗進行虛擬的模擬生產,通過設置成本率及成本動因可詳細確定不同方案下的成本費用,并結合價值工程理念、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來為決策層推薦出最優的設計方案。這種系統為以下的采購、生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彌補了信息不對稱的缺口,做到既保證質量又簡化流程和優化用料。
(二)采購物資階段
采購物資階段處于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的交界處,在上一階段確定的設計方案中已經確定了產品的定額成本(材料標準定額+采購定額費用+其他),該定額主要是對采購物資階段的材料費用、采購費用進行約束。運用ERP系統,可通過數據分析尋找出成本超支的原因、確定材料性價比以及多角度、全方位(比如可從材料消耗量、價格、作業動因量等)的分析成本差異形成的原因,這不僅避免了各部門之間無法及時進行信息交流的問題,還形成最客觀的分析報告,提高了整個制造業的工作效率。
(三)生產產品階段
生產產品階段是整個成本形成的過程,ERP系統最為注重的就是產品定額的構成,它會為成本控制提供詳細的資料信息,比如制造費用、人工費用、材料費用和輔助材料費用等[5]。比傳統成本管理模式更加細分和重視定額成本的構成;在成本計算過程中,由于該系統包含企業各個職能部門的信息,可以將實際資源消耗狀況分配到各個生產部門,避免了成本核算周期長的問題;最后該系統還能將實際成本與之前的定額成本從結構層面進行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對于超支費用,財務核算系統可從價格和使用量上來分配到個環節和產品中,月末核算時直接材料成本差異按標準成本的比例分攤,結轉完工產品的差異。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模式的快速發展,ERP系統在制造業中的使用將會更加普遍,利用先進的信息網絡化系統,將整個制造企業的成本信息包含在內,還能在設計階段通過客觀數據分析確定最優方案,極大優化了生產流程,提高制造業成本管理水平,為企業實現最大化利益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信敏.ERP系統在制造企業成本管理中的應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8 (02):9-10.
[2]吳光良.ERP系統下制造企業成本管理問題及改進[J].中國市場,2017 (36):180-181.
[3]劉阿千.ERP環境下現代企業成本管理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 (23):55-56.
[4]鄭貞.ERP環境下制造企業成本管理優化的新構想[J].會計師,2016 (03):71-72.
[5]張超.基于ERP的制造業成本管理的控制研究[J].工業c,2016 (8):00038-0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