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龍
摘 要:隨著現代社會快速發展,勞動關系也趨于變革。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與職工之間經濟關系日益復雜化,企業在不斷發展,工會也有必要轉變思想觀念,優化工作模式,以改善工會工作質量,做好企業職工維權工作。本文主要從普法宣傳、健全機制、法律監督、人員素質提升這幾個方面入手,探討新時期如何做好企業職工維權工作,僅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新時期;企業職工;維權工作
現代社會發展新時期,市場環境呈現出復雜化特征,企業經營與管理也面臨著新的形勢,為更好地維護企業的綜合效益,促進企業良好形象的樹立,要正確處理好企業與職工之間的關系,規范開展企業職工維權工作,以更好地應對社會發展新時期對于企業的多元化要求。
加大普法宣傳力度,促使職工學法用法
為推進企業職工維權工作的規范化開展,工會要切實加大普法宣傳力度,確保企業職工能夠主動學習法律、掌握法律并運用法律,為企業與職工之間和諧關系的營造打下良好基礎。也就是說,工會在開展普法宣傳的過程中,可科學運用新媒體技術,開設專欄或者微信公眾平臺,比如工會之窗、職工之家等,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普法宣傳,強化企業職工的法律意識,通過職工維權典型案剖析、法律知識講座以及企業法律培訓活動等,鼓勵并引導企業職工學法用法,促進企業職工法律水平的提升。與此同時,為增強普法宣傳力度,可將職工維權窗口合理設置于社區、工地等場所,滿足不同層次群體的維權需求,便于社會群體就維權進行咨詢,從而達到理想的職工學法用法效果,為企業職工維權工作的高效開展創造有利條件。
健全職工維權機制,規范落實政工維權
在現代社會發展新時期,為切實做好企業職工維權工作,要積極健全職工維權機制,為職工合法權益的維護提供可靠支持。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要積極做好勞動關系協調組織工作,將企業職工維權工作的基礎加以夯實,保證勞動關系的全面性與細節化,以確保企業職工維權工作得以準確落實,這就要求工會積極與人社部門協調配合,結合實際情況組建勞動關系協調組織部門,將勞動關系協調組織覆蓋至村級,為不同層次企業職工提供全面化的維權服務。企事業單位要定期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以營造和諧勞動關系為宗旨,明確長期與短期規劃,建立職工維權工作目標,并將具體措施加以細化,通過典型的方式來對企業形成良性激勵,為企業職工維權工作的開展營造優良的社會環境。在健全職工維權機制的過程中,不僅要確保基礎的堅實可靠,還要注重職工維權水平的提升,通過對現代社會發展新時期的社會資源加以優化整合,將高素質人才整編為職工維權隊伍,設立職工維權接待窗口,定期組織并提供職工維權服務,包括法律咨詢、文書代寫等,以高效推進企業職工維權工作。工會要對職工維權加以正確引導,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優良的氛圍,確保勞動關系處于規范化狀態,從而切實維護職工權益。
強化法律監督,落實工會參與,維護職工現實利益
在社會發展新時期若想要規范開展企業職工維權工作,要強化法律監督,需要工會積極與人社局等相關部門協調配合,對企業勞動活動實施法律監督,讓企業充分認識到未經民主程序的勞動規章并不具備法律效力,針對這種情況所引發的勞動爭議,在進行仲裁的過程中必須對企業規章制度進行審查,確保其符合法律規范且制定程序標準化。為推進企業職工維權工作的有序開展,要科學調整職工維權服務狀態,工會要積極參與到職工維權的過程中,包括協商調解、裁前調解以及訴前調解等,通過這種方式為職工合法維權提供全程援助。在這基礎上,可將服務前移與陣地前移進行協調運用,以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為依據,在法律監督的過程中,以勞動用工為對象,制定社會監督管理辦法并出臺風險防范與應急處置預案,確保工會參與到企業職工維權工作中,切實維護職工的現實利益。
提高工會干部與企業職工素質,高效推進職工維權工作
做好新時期下職工維權工作主要取決于工會干部的素質。工會干部應具備較高的思想素質、任勞任怨、關心職工疾苦,積極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一大批知識型人才,這就要求工會干部從維護職工的根本利益出發,呼吁企業重視提高職工素質,培養職工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工會組織應動員和教育廣大職工以企業發展為重,在保持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維護職工利益。
結語
通過以上研究可知,現代社會發展新時期,企業勞動關系也具有一定復雜性,可以說,企業與職工是利益共同體,為切實做好企業職工維權工作,必須要加強普法宣傳,健全職工維權機制,落實法律監督與工會參與,并提高工會干部與企業職工的素質,確保工會參與職工維權得以有效推進,通過多種措施的協調來維護職工權益,改善企業職工維權工作質量。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錦西石化公司)
【參考文獻】
[1] 崔敏偉. 工會組織在職工維權中的作用探討[J]. 東方企業文化,2013(10).
[2] 楊小娟.淺談企業女職工的維權工作[J]. 企業導報, 2012(05) .
[3] 侯海英.維護企業女職工合法權益的探討[J]. 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