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其中的各要素既復雜多變又相互聯結,每個要素都會影響到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高校教育中每一個因素都會產生巨大的作用,人文關懷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新視角,以對人的關懷和培育為著力點,把學生作為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核心,通過主流價值觀的培育和塑造,實現高校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人文關懷的內涵解讀
人文關懷的歷史淵源
“人文”一次最早出現在《易經》。“文明以止,人文也。”人的重要性在很早就被發掘出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高度強調了人性化的關懷對大學生的意義所在,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的發展不應只有“才”的積累,還要有“德”的塑造。以人文關懷的方式對大學生的成長和教育作出真誠的關切,把學生的發展看成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充分挖掘每一個學生的價值。
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強調人的力量和創造力,人之所以能成為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正是由于人無窮的推動力和革命力。同樣,一切社會活動都要滿足人民群眾生存、發展和享受的需要,要有利于其才能的全面發展。這里的全面發展不是單一的體力發展,也不是單一的智力提高,而是集體格、智力和品德素質于一身的共同發展。可見,馬克思主義站在人性整體的高度上,指出了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是統一的,關注人的創造力就是助力整個社會文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價值意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理論價值
以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學說為理論依據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本質學說的提出,相較社會中自然關系而言,社會關系與人的發展更加緊密。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這個載體,隨著其從事各個領域的社會活動,人在社會中承擔著越來越多的角色,因此人的重要性日漸突顯。
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功能為主要媒介
對人品質的塑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在對大學生的教育和管理中體現人文關懷能更好地發揮塑造功能。高校低年級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能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對他們進行正確的三觀教育。要通過主流價值觀的培育和塑造,并使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紛繁復雜的社會。可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在客觀上促進了人的品質的塑造和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實踐價值
適應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新時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加之大學生是我國人才資源寶庫的重要力量,所以大學生的發展和需求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發展任重而道遠,其重要環節就是大學生的素質發展。
完善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
以人為本是大學管理思想的基本依據,為了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就要在分析其個性特點和思想實際的基礎上,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真正做到關懷高校大學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充分發揮養成優良道德品質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促進其全面發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路徑
發揮主體作用,增強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實效性
培養學生的主體性離不開多個因素的相互配合,首先,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前提下,了解學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并加以適當的滿足,為大學生主體性的養成鋪平道路。二是以師生平等的原則對待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教育氛圍,使大學生暢所欲言,充分認識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意義。
理論聯系實際,以社會實踐形式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三觀教育
高校大學生要想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不僅要通過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還要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磨練把理論外化為自己的行動。社會實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占的地位日漸提升,于是開始了將社會實踐融入日常教學的有益嘗試。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置身于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對各種社會現象進行感知,能夠獲得大量的一手資料,通過對這些資料進行加工制作,能對社會大環境產生多維立體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正確的三觀教育。
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創新對大學生人文關懷的方式
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網絡的特性決定了它對大學生的影響已滲透到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首先要對網絡的雙面性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其次在網絡資源的過程中要有明確的指向性,對學生的思想作出正確的引導,建立一個學生喜歡上的網絡課堂,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去關愛和教育學生,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標。
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學研究基金項目立項合同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研究”(項目編號:201707)
(作者單位: 河北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李向軍.人文關懷視域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J].研究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
[2]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論[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
[3]馬娜.淺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實現[J].當代教育論.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