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和樂呼 李春芳
【摘 要】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婦科最常見的婦科疑難病。目前其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近年來隨著對該病病理基礎和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蒙西醫治療取得很大的進步,近10年來蒙醫學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制及治療進行了一些研究。
【關鍵詞】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機制;蒙醫學病因病機;臨床治療
【中圖分類號】R711.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9--02
1 發病機制:
子宮內膜異位癥(EM)的發病機制,從現代醫學角度上依然未有明確的解釋。目前最為常見的發病機制的學說也有很多種,包括淋巴及靜脈播散學說、體腔上皮化生學說等。而最受醫學界認可的則是經血逆流種植學說【1】。據相關學者的解釋說明,其認為患者與健康人群的經血逆流以及經血中的內膜隨便,其是否具有粘附性、逆襲及生長的可能性,其最為關鍵的因素在于內膜。而根本差異則是在位內膜的差異。而發病的因素主要是與患者的在位內膜特性相關聯,這也進一步集成了前文所說的經血逆流種植學說【2】。在近兩年的研究中,很多血癥針對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血管生成素-2,以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進行了研究,并且探究了它們與子宮內膜異位癥之間的聯系,能夠為治療診斷上提供更有趣的思路和討論的方向【3-4】。在部分專家的建議中,他們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屬于病因不明去的疾病,并且其發生收到了內分泌因素、遺傳因素、免疫能力和外部環境多種問題的干擾。而更多的學者在研究上,對細胞、組織、分子生物學等進行了多個方面的探索,故而遺傳學、免疫異常學說等也在近幾年來受到了重視,有了對該疾病研究的新方向。
2 蒙醫學病因病機:
蒙醫“礎斯一布日勒都胡病”是蒙醫婦科的重要內容之一。諸家翻譯各不一樣、有的譯為“血脈病”,有的譯成“血潮癥”或“婦血癥”。《四部醫典》中指出“月經與黃水(沙日烏素)被風(赫依)所卷而產生的全身性及‘礎斯一沙日'性婦科總癥” 【6】。也就是血脈運行不暢凝聚停積在身體某一部分而產生的各種病癥。從現代病理學來看,礎斯一布日勒胡病(以下簡稱婦血癥)包括血液循環障礙,常見的則有雪霜、缺血以及水腫問題;在炎癥方面,則常表現為增生、萎縮、組織壞死等;此外可由于代謝障礙導致患者出現病理反應,其表現為組織的增生以及不良分化。異位癥的病理變化與婦血癥的上述病理變化相似,故可以認為異位癥是蒙醫婦血癥范疇內的疾病【7】。
3 西醫治療:
⑴期待治療:僅使用于輕度內異癥患者,采用定期隨訪。
⑵藥物治療:①口服避孕藥:孕激素和炔雌醇復合制劑。②孕激素:甲羥孕酊酮③孕激素受體拮抗劑:米非司酮④孕三烯酮:19-去甲睪酮巢體類藥物⑤達那唑:合成的17a-乙炔睪酮衍生物⑥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亮丙瑞林等
⑶手術治療:其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則為根治性手術。另外兩個方面主要是為了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一種則是保留生育功能,一種則是保留患者卵巢功能【1】。從現代療法上看,其治療措施主要是來調節卵巢功能,或者采用拮抗雌激素的方式來改善疾病的癥狀。但是,該治療措施長期使用后效果并不好,主要是低雌激素的副作用將會影響到患者的生育功能,以及排卵問題。在停止用藥后,也存在復發性高的風險。因此,在臨床治療方面尚沒有找到令人滿意的西醫治療方式。
4 蒙醫治療:
蒙醫中可以作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藥物則是婦科總劑安坤丸,該藥物以益母丸為主,以豆蔻補益散、六味大黃散等為輔助治療,其作用則在于通經止痛,能夠幫助患者調理氣血,從而緩解臨床疼痛的問題。從現代藥理學的角度上看,將蒙醫的治療措施用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其藥物作用可以有效地調節內分泌,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微循環調整,消炎止痛的作用。從臨床實驗結果上看,該治療措施也更為有效,可以消除、緩解臨床病癥,如痛經、不孕等。此外,該藥物在治療上副作用小,近期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目前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蒙醫婦科用蒙藥益母丸(蜜丸)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觀察大量病例取得了良好的療效。該藥為蒙藥、蜜丸、生藥、無添加劑、屬于非激素藥物、價格低、副作用小。蒙藥益母丸具有多種維生素成分,有營養子宮內膜組織、促進體內激素水平增長。①關于蒙藥益母丸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前期工作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觀察了大量的病例,效果可靠。②.蒙醫婦科門診有大量的患者來源。③蒙藥益母丸:由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蒙藥藥劑室供應,能做到送藥及時,藥品質量保證,價格患者能夠接受。
5 討論與展望:
近年來,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制有著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了研究,其內容更加深入,在治療方法方面也進行了多種實驗的比較探究。但是,不得不說,在根治性藥物的研發上仍然沒有較大突破。蒙醫治療有待于從發病機制上加以研究,做到精準防治。蒙西醫治療各有所長,優勢互補。隨著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制的深入認識,推出有效地治療措施,手術措施和用藥方式,促使該疾病的治療更加有效、安全,也是每個患者的期待。治療形式的個性化、規范化也是現代醫學的基礎要求。
蒙醫治療婦科病以調節赫依、礎斯功能為主,提升臟腑功能為次主要治療原則。現階段蒙醫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所面臨的是蒙藥制劑的改造及先進化,傳統蒙藥制劑以散、湯、粒劑為主要,隨著時代先進的步伐蒙藥方面也需要有所調整,在今后的研究當中,需要尋找一種更安全、有效、經濟的治療制劑,并且不斷的努力,分析探究病情發展機制,為患者的康復治療提供更多地選擇。
參考文獻
謝辛,茍文麗.婦產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68.272
朗景和.子宮內膜異位癥研究的深入和發展【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0.45(4):241-242.
俞丹華,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血管生成素-2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在子宮內膜異位癥中的意義【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5,16(2):101-103.
余靜,汪利群.子宮內膜異位癥病因、發病機制及其微環境的研究進展【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51(4):85-88.
宇妥·元丹貢布,四部醫典(蒙文)【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年.
金玉,薩出日拉,蒙醫婦科病學[ M ]赤峰:內蒙古科技技術出版社.2015;123-124.
吳蘭芬,楊玉秀.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進展.吉林醫學2012,33(3):61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