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仕淞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收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果把語文比作一個人的話,基礎語文知識是它的雙足,閱讀則是軀體,寫作是脖子,聽說是腦袋。沒有雙足,人難立,沒有軀干,難昂首。因此閱讀教學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中絕對是重中之重。常見的語文教學模式中,學生所能接觸到的閱讀叫“閱讀理解”,先通讀,后熟讀,最后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并回答一些問題。學生接觸的閱讀素材無非兩種:課文、試卷。這些夠嗎?顯然不夠。這樣靠灌輸和機械訓練的閱讀教學有效嗎。學生能學會閱讀嗎?能的。能學好嗎?可能是不能的。必須讓學生成為真正的閱讀主體,教師只能是閱讀世界的看門人。削弱閱讀的功利性,凸顯閱讀的人文性,學生的閱讀不能局限于教科書的范圍,要以其為源,舉一反三,開拓學生的閱讀面,縱覽課內外書籍,方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
關鍵詞:興趣學習;自我思考;尊重想象;寫作訓練
一、拋玉引磚
讀書要玩味。——程顥
美國心理學家斯奇卡列說:“好奇是兒童的原始本性,感知會使兒童心靈升華,為其探究事物藏下本源。”一開始,孩子們對閱讀既不厭煩,也不會特別感興趣。作為老師,我們最重要的責任就是激起他們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你為學生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時,他會慢慢地,最后獨立地在那個世界里奔跑。作為老師應立足于課堂,以課文為切入點,在講授的同時,發揮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感情培養,認真對待他們的思考,不辜負他們的想象。在積極引導中,化抽象為形象,化平淡為神奇,化枯燥為活潑,使學生入“迷”。要用有趣的故事和語言告訴學生,語文是有趣的,閱讀是有趣的。在不知不覺中把徘徊在門外的學生帶入閱讀的世界,潛移默化中激起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增強學生對閱讀的渴望。比如,在教授語文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的《憶讀書》一文時,課文里出現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三國演義》《聊齋志異》《西游記》等。可以適當把這些作品的精彩之處略作敘述,吊足學生的胃口,激起他們的興趣,勾起他們迫切閱讀原著的欲望。在這樣一個由課內自然而然地過渡到課外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激發出來,我們也用美好的“玉”引出了學生的“磚”。
二、拋磚引玉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葉圣陶
如果僅僅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然后任由他們獨自去奔跑,那么這樣的老師是不合格的。奔跑的前提一定是先走路。在激起學生興趣后,應趁熱打鐵把基本的語文閱讀技巧、閱讀方法和答題技巧教授給學生。要點概括、感想啟迪、詞句品味、句子仿寫、文段結構分析,使用特定的答題格式,盡量做到語言準確。在講解文章時一定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情感基調,教會學生如何從字里行間讀出作者想表達的意思。當然,我們也可以在解讀文章的同時聽取學生的意見,讓他們發揮充分的想象,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一個問題。答案中只給出了參考答案,和參考答案大相徑庭的答案也不一定是錯的。有個真實的例子:一個學生寫的文章很優秀,并且登了報,結果成了他某次語文考試的閱讀理解,有一題問“作者想通過這一句表達什么?”他寫的沒什么。很遺憾,雖然事實如此,可專家們不是這樣解讀的。也許這個事情讓人覺得啼笑皆非,可是其中的功利性卻是值得思考的。某些文字被專家過度解讀,他們“將心比心”地揣測作者的寫作意圖,反而適得其反。應試技巧固然重要,但我們不能把下一代培養成產品,一樣的批次,一樣的思考,一樣的答案,一樣地喪失了思想的自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們拋出所謂的“磚”,告訴學生這是答案的敲門磚,但我們更希望學生有自己真知灼見的“玉”,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把閱讀局限于應試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不僅是教書,更要育人。
三、拋玉引玉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顧炎武
閱讀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在閱讀中會不自覺地積累一些好的詞句、語法、描寫技巧,甚至掌握一定的語感。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平日的閱讀積累中,要學會摘抄,好的寫作技巧、描寫技巧、情感表達方式都是值得記錄的,這些記錄將會是閱讀初級階段積累的原始資本。但這樣的積累很難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儲備,被吸收消化。因此,閱讀與寫作應該是有機結合,相輔相成的,在閱讀的同時,應該嘗試動筆寫作。可以嘗試著對自己喜歡或者感興趣的文章或句子進行仿寫,或者單純地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相同的中心思想,然后和原文對比。從閱讀里反推寫作意圖,在寫作時思考閱讀技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能一開始我們寫不到別人那樣好,但我們肯定會進步。一直到最后,總會做到拋玉
引玉。
從功利性的角度出發,閱讀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拔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在應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從人文性的角度來看,閱讀教學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更好地解社會、自然、歷史、藝術、科學等,更是培養學生健康高雅的審美情趣。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逐步營造一個以興趣為向導的自我學習氛圍。使學生成為獨立思考,富有創造性的讀者,主動學習語文,熱愛語文,真正做到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參考文獻:
[1]宋瑞琴.我們要閱讀教學更加“藝術化”[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20).
[2]李林倉.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47).
[3]崔允甫.如何提高初中生閱讀的水平[J].信息教研周刊,2012(18).
[4]姜學瑞.立足課堂突破初中生語文閱讀低效的枷鎖[J].新一代(下半月),2013(5).
?誗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