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位授權點自我評估是目前研究生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本文針對高校學位點自我評估指標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評估指標體系設計應注意的環節,通過完善指標體系設計,提高學位點自我評估的實際效用。
【關鍵詞】學位點 自我評估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003-02
2017年,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了《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指出,到2020年,實現研究生教育向服務需求,提高質量的內涵發展轉型,基本形成結構優化、滿足需求、立足國內、各方資源充分參與的高素質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在如此高水準的研究生培養要求下,還提出了保持研究生培養規模要適度增長,在學研究生總規模達到290萬人的目標。而隨著研究生培養規模的不斷擴大,培養的質量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為了全面深化我國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保障學位點建設和研究生培養質量,教育部于2014年出臺了《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辦法》,明確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分為學位授予單位自我評估和教育行政部門隨機抽評兩個階段。之后一大批高校在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專家學者的指導下開展了學位點合格評估,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了不足。在此筆者結合自身參與學位點自我評估工作的實踐,對高校學位點自我評估指標體系進行一些反思和探討。
一、自我評估指標體系設計目前存在的問題
碩士學位點自我評估屬于診斷式評估,通過制定科學有效的評估指標體系,對本單位學位授權點的建設情況進行檢查,以發現現實存在的問題為目標,及時調整、完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和監督體系,形成“自我診斷、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的良性機制,為學科建設長遠發展提供決策基礎。通過這幾輪評估的實踐來看,發現學位點評估指標體系存在以下一些問題值得探討研究。
1.評估標準不考慮各學科特點,缺乏合理性
指標體系是考量學位點各項要素的一把尺子,通過這尺子來實現對整個學位點建設和發展成效的檢驗。然而,大部分高校的通常做法是用一個指標體系去衡量不同學科學位點的建設情況,沒有充分考慮不同學科在師資、硬件設施、專業建設上的特殊性,生硬的套用統一的評估標準,不僅不能客觀反映存在的問題,還阻礙了學科的正常發展。
2.學位點評估指標體系設計缺乏系統性
大多數高校自我評估指標要素的設計,都會考慮以《學位授權點抽評要素》為依據,目的是為了對接教育部門的學位點抽評。在制定指標要素時普遍比較微觀,如教師各職稱的比例、發表論文的數量、實驗室數量及設備設施情況、學生獲獎人數占比標準等等,而忽視了整個學術氛圍,學習氛圍等軟性指標的設計,而這恰恰是學位點內涵建設的關鍵。科研成果,包括各種設備設施等只是培養研究生的手段之一,這些指標不能完全反映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優劣。除此之外,課堂教學質量、社會實踐優劣也是培養研究生的手段,思想意志、合作意識、進去意識、社會影響等都能間接反映出研究生培養的質量。
3.評估指標設計與社會環境缺乏協調性
高校在制定評估指標體系時,容易忽視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密切相關,而評估指標就理應在課程設置、專業方向、教學研究等方面體現。隨著研究生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研究生在社會人才需求地位的不斷凸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社會利益訴求日趨多樣化。所以,學位點的評估指標體系勢必應該成為一根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引領學科發展的指揮棒,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高級人才。
二、優化學位點評估指標體系的思路
1.立足學校定位,以評估促發展
高等學校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基地,因此,學位點的評估指標體系必須要能促進學科的發展,同時要符合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不同的高校,發展定位的差異決定了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就要求不同的學科發展方向一定要清晰,對應的評估標準要能很好的引導學科按照這個方向提升水平。制定的學位點評估標準既要考慮從到學科、專業標準的共同性,又要考慮到特殊性。要結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來檢驗學科發展成果,不同的行業用人標準要被吸納進評估標準中來,要讓評估工作落地,產生實際效用。
2.進一步凸顯培養質量的核心地位
學位點是人才培養的平臺,因此學位點評估指標體系必須突出學生培養質量,強調培養過程中各環節的有機結合。培養過程包括導師遴選及管理、課程設置、課堂教學、學術交流、實習實踐、論文指導及學科參賽成果等,不僅要求硬件達標,還應積極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交流等柔性學習環境,不斷拓展研究學習的廣度和深度。要根據各學科的建設情況及時修定學位點評價體系中各評價要素的科學性,可操作性等等。另外,要逐步建立研究生培養質量數據信息庫,將研究生在校期間的各項培養環節數據化,探索影響研究生成長的關鍵因素,從中發現學生培養規律,為評估指標體系的完善提供決策依據。
3.積極引入多元主體參與評估
目前高校學位點評估以學校自我評估占主體,包括評估指標體系的確定,評估人員的選擇,評估結果評價等等環節,評估主體過于單一,缺乏社會參與,為了體現學位點評估的真正意義,充分發揮診斷性評估的作用,高校在評估主體的設計上,應拓寬社會參與的途徑,引入學術類、市場類評價組織,積極構建多元化參與的評估結構。只有開放式的評價,才能從多重視角進行全方位、系統性的體檢,找到“病源”,找準“病因”,逐步構建具有較高系統性、科學性的學位點評估體系。
三、總結
綜上所述,高校學位點自我評估是一項系統、繁瑣的工程,對此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實施學位點自我評估時,要從源頭抓好,對評估工作要有一個整體性的把握,對學位點自我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要從科學性、合理性、適應性和可操作性出發,既要公正客觀的反映出各學位點建設的現有水平,又能及時發現存在的不足并能在指標體系中能找到清晰的發展標桿,促進學位點后續發展,唯有如此,學位點自我評估才能真正對高校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戰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
[2] 周學軍,王戰軍 .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的產生、發展與未來趨勢[J].揚州大學學報,2005,(9):4.
[3] 何植民.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重構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13(7):2013.
作者簡介:萬春(1985-),男,漢族,四川大邑,成都大學旅游與經濟管理學院 教務辦主任 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