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建亮
摘 要: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提高生物教學質量,對于學生形成科學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義。以農村地區初中生物教學為切入點,分析了農村地區生物教學現狀以及對策,相關建議如下:倡導研究性學習,促進個性發展;引入生活案例,激發學習興趣;滲透情感教育,形成健全人格。
關鍵詞:農村地區;初中生物;山東版;發展現狀
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課程是國家統一規定的、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領域之一。本人從事農村初中生物教學工作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希望與廣大教師分享一下。
一、農村地區初中生物的發展現狀
首先,農村初中生物面臨教學方式落后的問題。傳統的灌輸式教育仍然可以從課堂教學活動中窺見蹤跡,教師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始終在教師的鞭策下被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其次,學生學習興趣低下也是一個突出的問題。由于廣大農村地區經濟面貌較為落后,因此教師所能提供的教學資源十分有限,那種一板一眼式的教學內容難免讓學生心生厭倦。最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的割裂又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少教師沒有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的達成,只注重前兩個教學目標的達成,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非常不利。
二、對策
(一)倡導研究學習,促進個性發展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指出:“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組織農村初中生物課堂活動時,教師應當大力倡導研究性學習,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課堂實踐,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八年級下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這節課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閱讀資料分析“轉基因鼠的啟示”,合作研究如下問題:材料中被研究的性狀是什么?控制這個性狀的是什么基因?轉基因鼠的案例說明性狀和基因之間有什么關系?嘗試推測,生物傳宗接代過程中,傳下去的是性狀還是控制性狀的基因?學生先獨立閱讀材料思考這些問題,然后在小組內進行討論。這個環節為他們提供了研究性學習機會,有效促進了他們的思維能力發展。
(二)引入生活案例,激發學習興趣
雖然農村地區經濟面貌暫時比較落后,但是這里擁有廣袤的自然資源,為生物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教師可以嘗試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與農村生活相關的案例,這不僅會消除學生生物學習的陌生感,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八年級下冊“生物的變異”教學中,我以農村學生常見的花生為案例導入教學,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上課之前,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兩個品種花生,請學生分別觀察這兩個品種花生,談一談發現了哪些不同?我準備了兩大捧花生放在講臺上面,學生通過實物觀察很快得出結論:這兩個品種的花生在顏色、大小、形態方面都存在明顯區別。有人還指出:味道肯定也不一樣。趁此時機,我馬上導入課題:這兩個品種的花生明顯存在差異,那么這些差異究竟是偶然形成的還是由于品種不同形成的?學習了本節課的“生物的變異”部分內容之后,相信大家就可以找到答案了。到這一步,“變異”的概念自然而然導入,學生大大提高了學習興趣,接下來的教學活動都進行的異常順利。
(三)滲透情感教育,形成健全人格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還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學習,學生將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初步形成生物學基本觀點和科學態度,為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必要的基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三維教學目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農村初中生物應當滲透情感教育,促使學生形成健全人格。
八年級下冊“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教學中,我出示了一些威脅生物多樣性的資料,然后要求學生扮演瀕危生物,敘述自己遭遇的不幸和委屈。這個角色扮演的方式不僅讓更多學生參與到了教學活動之中,還促使學生對威脅生物多樣性的因素等問題有了深刻認識,有人說道:“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正是由于人們的不關注,已經有很多生物永遠離開了我們。面對生物多樣性受到的威脅,我們應該從自己做起,做一個愛護環境和動物的人,保護好生物生存的家園,避免讓更多生物離開我們。”學生漸漸明白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本節課教學目標也順利達成。
本文探究了農村地區初中生物教學現狀以及對策的相關問題,希望可以為諸位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提供有益幫助。在今后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本人也會繼續展開相關教學研究,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努力促進學生生物素養的全面發展,同時也為農村教育貢獻自己的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岑文娜.初中生物教學方法[J].讀寫算(教研版),2013,7(11):123-124.
[2]董相英.王復興.分析初中生物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5(3):80-81.
?誗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