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燕敏
【摘要】教育部有關文件指出:改革考試方法要注重學習過程考查和學生能力評價。本文以我校經管類課程為切入點,分析目前高校課程考核的現狀及原因,探索如何利用互聯網的技術手段,改變傳統單一的考核方式,引入科學的考核評價方式。本文綜合使用經驗總結和調查的研究方法,在最后提出課程考核改革的思路,試圖對高校經管類課程考核改革提供借鑒和思路。
【關鍵詞】經管類課程 課程考核 考核方式 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026-02
一、引言
課程考核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既是檢查學生把握課程綜合知識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檢驗教師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具體體現[1]。目前高校課程考核普遍存在考核方式單一、考核過程簡單、考核手段落后等問題。本文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經管類課程為例剖析考核存在的問題,思考考核改革的方向,提出利用互聯網技術輔助課程考核改革的建議。
二、目前高校課程考核的現狀分析
1.考核目的過于功利。對于教師而言,課程考試結束意味著教學任務的完成。在課程教學中,教師“教什么考什么”,學生“考什么學什么”。授課內容的局限性和高校唯“分數論”,容易將學生引向“突擊復習,砍獲高分”或“為獲高分挺而走險”的錯誤方向。
2.考核形式單一。受傳統教育考核模式的影響,高校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仍停留在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的考核模式。平時成績包括考勤和作業,期末考試或閉卷或開卷。然而單一的考核形式無法全面地檢測學生對學科知識的運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考試內容局限。考試的內容多出自教材,考核專業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考題不僅減弱學生對前沿的專業知識的感知力,也不利于實踐能力的養成和創新思維的發展。久而久之,形成教師教和學生學都跳不出教材的局面,
4.考核評價模式不盡科學。課程成績=平時成績+期中成績+期末成績。期末成績仍占絕對的比例,一般占60%,有些課程甚至高達80%。這是弱化對學習過程,重視對學習結果的評價。
5.考核評價手段落后。經管類的班級學生人數多,一般在55~75人之間。教師使用傳統的手工批改作業。不僅工作量大、反饋過程慢,而且分析統計數據不夠精確,難以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無法及時做好“導”,因此學生也容易失去學習的方向和興趣。
基于上述分析,明確了課程考核改革的思路,從考核觀念、形式、內容、模式及手段著手,使考核真正成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成為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手段。
三、考核改革的具體思路
1.推行“以導促學”、“以評促學”的過程評價是考試改革的關鍵環節。改變“以考促學”的局面,避免出現平時學習松散,考前突擊復習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網絡平臺完成作業練習、測評,課堂上討論、小組報告、實踐操作等。邊練邊學,邊學邊考,將研究、學習和測評貫穿課程學習的全過程。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弱化“一考(期末考試)定分”制的做法。以我校《基礎會計》課程為例,單元練習占成績比重的20%,單元實訓占20%,考勤討論占10%,期中考試占10%,期末考試占40%。評價體系遵循學習的循序漸進的規律,注重學習的全過程。
2.建立以應用能力為主的考核評價體系是考試改革的核心內容。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對學生學習評價不僅要考核基礎理論知識、基本應用技能、基本職業素質,還要考核學習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改革傳統考核評價體系。以能力為主導的多元、開放性的評價體系,改變過去僅憑試卷成績評定學習質量的做法,改變單一的“終結性”考核方式,實行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評價——“形成性”和“終結性”相結合的考核方式。
3.加強考試命題的科學性和全面性是考試改革的具體措施。以經管類課程為例,所命試題不僅要考核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掌握程度,測評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能力,還要有考量創新和創造能力的要求。在題型設計方面,要有引導學生重視基礎知識,就要有考核記憶類知識的基本題,要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就要有綜合題,要引導學生對自已創新力的開發,就要有一定難度的拔高題[2]。科學合理的試題對引導學生全面發展起積極的作用。
4.增加考核的形式和內容。經管類的課程考試在常見的開卷、閉卷或論文形式的基礎上,可增加上機操作、實驗、實操、項目展示等形式。不同類型的考試形式相結合,全面地檢測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及專業素養。考核內容不但關注教材內容,還要關注學科專業前沿信息。在期末試題中增加開放性試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3]。
5.網絡輔助平臺是實現考試改革的必要技術手段。在“互聯網+”時代,過去的傳統教學輔助手段,顯然無法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世界各國紛紛利用互聯網用于教育,以此提高教學質量。任何課程的學習都可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手段隨時隨地進行有效的學習,培養學習主體信息處理的素養是當前教育的培養目標之一。利用互聯網、電腦、手機在網絡課程輔助平臺進行有效學習。如《基礎會計》課程考核方式,除期末考試外,平時的學習均可通過電腦、手機登錄網絡平臺(微信公眾號)完成。網絡課程輔導平臺含課程學習、且學且練、擴展視野。將“學習、練習、拓展”緊密結合。將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及學科前沿信息融入其中。教師可快速通過數據分析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成效等情況,便于做好教學內容的調整和個體學習者的輔導。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不再依靠傳統的紙質書本,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四、結論
目前實行課程考核改革的數門課程已取得初步的成效,從根本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造力,達到課程的考核目標。教師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提高教學質量,改變傳統的考核形式,結束手工作業的評價手段,實現了對學生學習全面客觀的考核評價。然而在教師的走訪調查中發現,考核平臺的建立需要學科教學團隊花大量的時間編寫題庫、收集學科前沿信息、組織學生積極使用、分析反饋數據、調整教學進度等,比傳統的考核的工作挑戰性更強,對教師自身的專業能力要求更高。除此外,更需要網絡技術的支持,對于考核平臺的功能作進一步的完善,進而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考核體系。高校要切實推動考核的改革,不僅要要有制度保障、經費支持,更要技術支撐。這些將成為今后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胡益波.王志錚.高校課程考試改革初探[J].高教論壇,2005(5).
[2]李爭一.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考試制度改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7)
[3]文佑云.基于微信公從移動平臺的考核改革實踐研究——以基礎會計課程考核改革為例 [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3):2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