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彩云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的進步,國內外很多行業對高素質、高質量計算機人才需求越來越大,而人們計算機文化意識與應用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對于計算機專業而言,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實踐操作中,從而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應用型綜合人才。隨著教育教學的猛速發展,學校的生源地也愈加復雜,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采用標準化的教學模式顯然是行不通的,而分層教學方法的誕生無疑為計算機教學提供了選擇。
關鍵詞:分層教學;計算機教學;課堂教學;應用分析
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網絡已經普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計算機專業已成為現階段教育教學中一門重要的課程。雖然學生平時在家或多或少接觸過計算機相關的知識,但也有些學生從未接觸過,尤其是農村家庭的孩子,他們往往只在學校微機室里接觸過,無論是對于計算機最基礎的操作知識,還是相關的應用知識都少之又少。因而,在計算機教育教學中,教師要用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完全是行不通的,這不僅是因為新課程改革下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轉變,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不同群體之間的學習存在差異。所以,這就需要運用分層教學法開展教學。
一、教學對象分層,滿足學習需要
學生是構成整個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可見,對教學對象分層是實施整個分層教學的關鍵與基礎。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不同學生在學習能力上有著明顯的不同,有的學生基礎較好,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在具體分層過程中,教師可將這部分學生歸為A類;而有的學生不僅基礎好,更是擅長動手操作能力,這時可將這部分學生歸為B類;還有一部分學生更是具有極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善于破解一些難操作的知識,教師可將這部分知識歸為C類。通過對不同群體學生的分類,可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以此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教學目標分層,提高教學針對性
教學目標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行動指南,也是整個教學活動所需達到的目標。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是整個分層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環,同時也是提高計算機教學質量的基礎與關鍵。所以,在計算機專業中實施分層教學時,教師可根據分層結果,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也就是A層次的學生,教師可將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與上機基本技能作為A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對于基礎相對扎實的學生,教師可進一步提升教學目標,適當提升習題難題,拓展相關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總之,教學目標分層需要有針對性,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并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教學過程分層,提升教學質量
在計算機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對教學對象、教學目標進行分層,還需要對教學過程進行分層。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分層教學中,做好分層授課的準備,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下“一刀切”的教學現狀,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對不同群體的學生提出相應的教學要求。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中等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基準,提高A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提升其學習積極主動性,向其傳授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對C層次的學生就需要教師多加指導與鼓勵。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采用分層教學,還需要結合其他的教學方式,如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多種教學方式,細化整個教學目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讓其能夠不斷發展,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四、教學評價分層,發揮主體地位
在傳統教育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容易忽視對學生的評價,使得學生不能對自己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情況進行一個及時有效的了解,不能對自己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評價,造成學生學習能力低下。所以,在計算機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時,教師應結合相關的教學目標、教學對象以及教學過程分層,對整個教學評價進行一個有效分層,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公正、客觀的評價。做好評價分層工作,需要做到差異性、及時性與鼓勵性,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如對A層次的學生,教師要注重提升學生的競爭意識;對B層次的學生而言,則需要強調鼓勵性評價;而對C層次的學生,則需要以表揚與鼓勵為主,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與進步。
總而言之,分層教學不僅有助于優化教師的教學過程,更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以及學習目標的樹立。所以,在計算機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白分層教學的實質是因材施教,目的在于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與發展。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實際、學科特點,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想方設法將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調動起來,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從而促進不同群體學生的共同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青松.分層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3):145.
[2]楊俏煒.分層教學法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12(10):164-165.
[3]崔子燕.分層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6):258.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