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銀華
【摘要】目的:就臨床護理專業營養學教學中互動教學法的運用效果進行探究。方法:于我校選取90位女性護理實習生,時間為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方法進行營養學教學,觀察組采用互動教學法進行營養學教學,對比兩組患者的測試成績及護理的總滿意度。結果:觀察組的測試成績比對照組高(P<0.05);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度優于對照組,且P<0.05。結論:將互動教學法運用于臨床護理營養學教學中,能有效提高護理實習生的學習效率,具有推廣與運用價值。
【關鍵詞】臨床護理專業 營養學教學 互動教學 傳統教學法 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091-02
一、前言
隨著我國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醫療衛生服務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強護理人員的職業教育,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1]。目前,臨床飲食護理已成為護理內容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臨床治療、護理過程中,其對改善患者的病情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該學科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與抽象性,未經過系統學習的護理學生難以掌握這門學科的內容。鑒此情況,本文就臨床護理營養學教學中互動教學法的運用效果進行探究,現將具體研究情況作以下報告。
二、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我院選取90位護理實習生,時間為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為45例。所有實習生均為女性,其中,對照組45例實習生中,年齡最小與最大分別為17歲、21歲,平均年齡(20.14±1.36)歲,文化程度:大專與中專分別為32例、13例;觀察組45例實習生中,年齡最大與最小分別為18歲、21歲,平均年齡(19.89±1.28)歲,文化程度:大專與中專分別為29例、16例。對比兩組的一般資料,發現P>0.05,有統計學差異存在具有可比性。
2.教學方法
對照組的45名實習生運用常規教學方法進行營養學教學。帶教老師在接到教學指令后,必須要先熟悉教學內容,做好教學準備工作,如劃出課程的重點、理清營養學課程內容的順序等。若該課程需要學習的內容過多,教師可事先準備好講課的提綱,在課堂上進行演講。在進行教學時,演講的內容要條理清晰,方便實習生理解與記憶,同時,實習生應對重點內容做好筆記。教學過程中,以講課教師為主導,實習生主要以聽為主。
觀察組45名實習生運用互動教學法進行營養學教學。主要通過以下3種方式進行教學:
(1)“問--答式”互動教學法:將問答式的教學方式運用于營養學教學中,可有效提高實習生的學習效率。帶教老師在進行課堂授課之前,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計劃進行細化與完善,確保教學的整體質量,并事先劃出營養學教學的重點,同時將重點內容設置成易于理解的常規問題,并讓實習生根據自身的知識儲備與學習經驗進行回答,教師在根據實習生的回答情況做出總結,從而將教學內容由難化易,教學質量自然有所提高。其中,教師必須要學會換位思考,其設計問題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實習生的具體情況,如生活閱歷較少、資歷尚淺等,從而使問題的設計更具有科學系、合理性,且適合當前教學的需要。在對實習生的回答進行點評時,教師要始終保持中肯的態度,不過度批評,亦不能全為表揚,應從實習生的回答中找到亮點,并對其進行鼓勵,同時應分析回答中存在的不足或欠缺之處,讓實習生能樂于接受,并受到教化。在課堂問答完成之后,教師已經大致了解實習生的學習情況,并據此對往后的教學計劃與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不僅能提高實習生學習營養學知識的積極性,還能提高營養學教學的整體質量。
(2)“答--問式”互動教學法:該教學方式與問答式教學法有顯著的差異。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護理實習生先對課程內容進行預習,并將不理解的部分或有疑問的知識點圈出,在課上進行提問,教師再根據實習生的提問做出回答,讓實習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師則輔助實習生進行學習,通過回答實習生的提問,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問題得到盡快解決,并使得教學更具有針對性,提高實習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習滿意度。“答--問式”教學方式多用于營養學基礎教學,教師在進行教學前應先熟悉課程內容,提前思索實習生會對哪部分內容心存疑惑,并對該部分內容進行深入的了解,同時做好教學規劃工作,使得營養學“答--問式”互動教學得以有序進行,讓實習生的學習能逐步達到登堂入室的效果。
(3)討論式互動教學法:討論式互動教學法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著極大的不同,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以教師為主,實習生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如此,實習生的學習效率自然會有所降低;互動式教學法則是通過分組讓實習生相互間進行交流與討論,讓實習生學會取長補短,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教師應先對課堂討論的問題進行設定、思考,并根據實習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組,隨后再分配每組討論的題目,以豐富課堂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氛圍。小組成員收到討論的題目后,隨即進行組間討論,一般而言,每組討論的題目最好存在差異性,且題目可涵蓋本院的臨床常見的護理案例,要求小組成員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護理方案,并指出制定該方案的理論依據與現實依據。在討論結束后,小組派出代表說說本組方案的制定依據,教師再根據討論情況進行總結點評,指出各個方案的優點與缺點,從而提高實習生的學習效率,并通過讓實習生能通過對臨床案例進行討論,提高其實踐操作能力。
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測試成績(診斷、體檢、臨床護理、問診)及護理的總滿意度。護理實習生在醫院進行臨床護理營養學學習期間,教師應對其學習效果進行檢測,測試內容包括診斷、問診、臨床護理以及體檢,每項內容的總分均為100分,得分的高低與測試成績的高低成正比。此外,采用學校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調查的內容包括學習熱情、自學能力、思考能力及師生互動情況等,從而綜合評定實習生對此次學習的滿意程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