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偉+王鵬+張陽
【摘要】新生入學教育是新生開啟大學生活的第一課,是學生了解和逐步適應大學生活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鍵起點。隨著95后、甚至00后進入校園,入學教育的內容和方式都與時俱進,不斷調整。本文從加強入學教育的有效性出發,分析高校入學教育的現狀和原因,探究提高入學教育有效性的新途徑,為高校入學教育長效機制的建立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校 入學教育 長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205-02
一、新生入學教育的有益創新
為了提高入學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很多高校和學者將95后群體作為研究對象,從思想觀念、生活經驗、人際交往等方面進行研究,相應的調整入學教育的內容和方式,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和創新,取得了一些好的經驗。
從教育內容上看,除了常規的開學典禮、軍事技能訓練、校史校情教育、校紀校規教育、學生管理規定之外,新增了思想引領的入黨啟蒙教育、防詐騙防傳銷的安全教育、關注未來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測試等等。從形式上看,除了沿襲固有的專家講座、名人座談等等,更多的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加強同輩教育,用優秀學長學姐的生動事跡、用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影響學生。從媒介上看,除了面對面的講座、開會,充分發揮微博、微信平臺的宣傳優勢,將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全方位的開展入學教育。可以說,入學教育的改革,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及努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事而新的新要求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生入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從最初的內容單一、形式單調的入學教育,逐漸轉變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入學教育,大多高校已經意識到入學教育應與時俱進,持續提高對新生入學教育的關注程度,積極探索新方法,將學生的所思所想納入到教育的全過程。但是除了內容形式,入學教育在教育理念、學校特色、培養目標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空間,這些問題也勢必會在00后進入大學校園中開展新生入學教育時提出新的挑戰。
1.時間相對集中、教育效果缺乏連續性
大部分高校的入學教育安排是在迎新之后、軍訓開始之前,由于受到相關安排的影響,除了軍訓,集中的入學教育通常10天之內完成,有的學校甚至只有3~5天的時間。這么短的時間要覆蓋多方面的內容,其效果顯然是不能保證的。學生還沒來記得消化吸收當天的教育內容,就又要去接受新的知識,入學教育像在趕場。此外,除了學校整體安排,各個學院也會安排專業學習、學生組織招新等相關活動,大量活動和安排扎堆在短短的幾天之內,很難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有時候連最簡單的知曉也沒有辦法實現,更沒有辦法從心理上好好的融入,入學教育與高校后續教育產生脫節。
大部分新生進入大學之后,都面臨重新適應一個新的環境,這本身就需要經歷較為漫長的時間去進行心理適應和認知重建,而95后的學生自身的適應力和調整力還不足,短暫而集中的入學教育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反而會增加他們內心的壓力和迷茫,出現情緒波動。
2.內容紛雜繁多、教育內容缺乏層次性
目前高校入學教育的內容安排大多采用的“填空”形式,哪個部門需要講一講就安排一下,只要學生有空就可以安排進去。從學校的發展歷程到學生的規章制度,從圖書館的圖書借閱系統使用到保衛處的安全教育,從學生的選課系統到心理安全知識講座,從學院輔導員團隊到學生組織歷年活動介紹,種種安排一窩蜂的呈現在新生面前。但是對于學生而言,有些了解的并不全面也不夠深入,當他們真正需要選課或者借閱圖書時,依然會面對許多具體的問題不知如何解決和應對。同學們有一種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感覺,內容零散沒有聯系,缺乏規劃和層次,學校理念不突出。
3.結構零散混亂,缺乏系統性
入學教育應該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集中安排,是一個適應教育,更是對于大學生活開啟的啟蒙教育,需要多部門支持、全員配合。而事實上,參與最多的是從事思想政治工作最前線的教師及輔導員,而與專業學科的老師參與極少,有事就是一次專業介紹之后就看不到了。這直接導致了入學教育全面性和系統性的缺乏,入學教育常常陷入尷尬境地,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新生入學教育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當前,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在組織的統一性、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上有所進步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我國入學教育在教育理念、組織運行、監督評估、安排的合理性上仍然存在亟待改進的諸多方面。
1.對于教育規律的認識不深,教育理念缺乏
入學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關鍵開始。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教書育人規律,要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教書育人的規律就是要循序漸進、潤物無聲,在教育的同時傳達理念,影響學生;學生成長的規律就是有階段性和順序性,同時也有不均衡性和個性化,總而言之,就是要以學生為本。
通過不斷的探索,立德樹人、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開始受到普遍認可,但是就實際情況而言,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實踐成果還不是很豐富,離依據學生特點提供人性化、個性化教育還有一段距離。忽視學生從高中到大學的成長規律和心理特點,還是以單向灌輸的傳統教育方式進行入學教育、扎堆趕場的安排活動和講座、簡述內容千篇一律、追求短平快的完成工作的想法等等,這樣的入學教育只會讓新生在整個入學教育過程中感到疲憊和被動,最后變成只是出席、去了就玩手機的機械應付,新生入學教育的實效性也無從談起。對于教育規律的認知不清,入學教育理念尚未完全確立,導致入學教育缺乏指導思想,未能貼近新生實際,直接影響新生入學教育的實效性。
同時,由于時代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學生群體特點變化也越來越快,隨著95年出生的學生陸續畢業走出校園,00后群體即將進入大學校園,對于入學教育對象的預先研究也變得尤為重要。endprint
2.對于入學教育的重視不足,系統組織欠缺
就重要程度而言,新生入學教育是一項涉及學校各個部門的系統性工作,需要高校黨政部門牽頭統一部署、周密規劃,需要各個部門及相關人員密切配合、落實工作。同時,教育者應該站在更高層面考慮入學教育的重要性,它是大學生四年學習生活的重要開始,和后續的學習生活是統一而不是分割開的,是學校教書育人工作的重要部分,而不是相對獨立的一項工作,只有發揮好入學教育在高中到大學之間的銜接作用,幫助學生有階段性的實現身份轉變,才能實現學校的培養教育目標。而實際情況更多的是,入學教育多集中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入學教育之后就是正常的教學,中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和過渡;同時,新生工作涉及涉及學校教務、財務、學工、保衛、后勤等多個部門,在具體實施環節上經常存在部門交叉、相互銜接的工作需要,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溝通,最終造成入學教育時效性低、學生主動性低等一系列后果;再者,缺乏入學教育監督反饋體系,對于工作開展的效果沒有定量的分析,不利于今后的改進和完善。
四、新生入學教育長效機制建立的對策
1.加強頂層設計,明確入學教育作用
新生入學教育是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重要銜接環節,尤其是在從高中的被迫“應試教育”到大學的主動“自我教育”轉變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學校整體的培養教育方案中,入學教育應該和正常的教學活動一樣,應列入教學計劃中,不應該是單獨拿出來、和其他的教學安排分開,甚至應該從人力、師資、時間上進行保障,預留出定一定的時間,將入學教育細化制度化,這關系到學校后續的人才教育培養是否能切實有效。從組織協調上看,入學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除了需要充足的人力、資金、技術支持,更需要將其制度化,建立相應的長效機制。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保證在新生入學教育出現情況和問題有領導能管,有領導負責;完善校、院建立兩級聯動機制,明確職責、充分調動資源、合理協調分工。院系成立針對新生入學教育的專職人員或者團隊,結合學院特色、專業要求,開展學院情況、專業知識教育。多部門齊抓共管,保證信息準確暢通,實現入學教育階段內的各項措施合理、有序的開展。
2.研究教育規律,歸回以學生為本
入學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即將進入大學的學生,在入學教育中應該遵循的首要原則就是尊重新生的心理變化、個體差異、遵循受教育者的實際和需要,想學生所需、做學生做缺,回歸以生為本、為新生服務的教育理念。
(1)避免“入學教育周”,將時間向前向后延伸,做好時間安排
入學教育從時間上來說,應該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狹義的入學教育,就是只新生在入校后,從辦理入學手續開始,按照學校和學院安排,進行的一系列了解相關信息的活動和安排。而廣義的入學教育應該是為了幫助一個學生成功的從高中生轉變為大學生,在生活、學習、心理、專業等方面進行的一系列有先后順序、逐漸深入的教育活動。而實踐經驗證明,只將入學教育作為一個短期安排,學生受到教育的有效性不高。
學生的大學生活,其實從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入學教育工作要提前部署,最好在招生錄取階段就開始。有的學校給新生寄錄取通書時,還附帶上一封校長寄語,拉近新生與學校之間的距離;有的學校還附帶“新生輔導員有話說”的一封信,拉近新生與輔導員的心理距離,便于后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2)取消“一視同仁”,教育內容有先有后,系統內容規劃
新生入校后,不能對新生進行“填鴨式”的講座或者課程安排,要結合新生的思想特點和實際需求,循序漸進地開展入學教育工作。一般新生進校后首要解決的是適應問題,就是如何在大學校園中完成基本的生活,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學生班主任、班導師以班會、集體活動、校園游等方式,解決新生初入校園不熟悉、不習慣、不適應的情況,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的生活,畢竟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大學之前沒有集體生活的經驗。
3.協調多方力量,全員全方位育人
(1)利用新媒體拉近和新生的距離
在網絡化、信息化時代成長95后以及00后的新生,他們從小習慣于利用網絡獲取信息和表現自我,利用新媒體和學生進行線上交流就成為入學教育的重要前奏。一方面,需要在暑假期間提前做好迎新工作的版塊,在正式開學之前,通過新媒體平臺(微博、微信、QQ等)使學生提前感受學校的熱烈氛圍,同時加強互動性,為新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建立新生互動的交流平臺,利用微信、QQ、微博等討論組、討論群、班級校友群的圈子,為新生交流提供平臺,把入學教育的部分內容先引入談話中,方便學生在入校之后盡快適應校園環境,同時也可以鍛煉新生人際溝通的能力
(2)發揮學生社團和團隊的作用
為了更好的開展新生工作,除了班導師隊伍,很多高校也實施學生班主任制度,即推薦優秀的高年級學生作為新生班級的學生班主任,發揮和新生年齡相近、便于溝通的優勢,同時也是作為班導師和新生之間的橋梁。入學教育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班主任的作用,一方面作為教育活動的間接組織者,同時也是教育內容的初級檢驗者,通過他們適當調整教育的內容或者方式,以適應新生的需求和特點,提高入學教育的實效性。除此之外,很多學生社團會在入學教育期間進行組織宣傳或者主題宣講,以及優秀學長學姐的經驗分享會,院校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和親和力,開展多種形式的同輩教育,將入學教育的內容和相關的宣講相結合,潛移默化將入學教育滲透在新生所進行的活動中,避免學生反感情緒,使入學教育切實有效。不論是學生班主任還是學生社團,都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培養的能力,增強入學教育的實效性。
入學教育是一個細致入微的系統工程,事關高校人才培養的基礎,我們應該加大對受教育群體特點和需求的調研,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構建全面、系統、長效的入學教育體系,在提高多樣性的同時推進入學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探索入腦入心的入學教育內容和方法,使新生們能夠順利地完成社會角色的轉變,朝著一流人才的培養目標不斷邁進。
參考文獻:
[1] 李霞,徐媛 .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J]. 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0(8):43-45.
[2] 慶承松,陳發祥. 澳大利亞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研究 [J]. 中國地質教育,2007(3):34-38.
[3] 徐曉澤,劉偉.團體咨詢在大學新生入學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 ,2012,25( 5) : 46-48
作者簡介:王建偉(1983年-),女,漢族,山西。講師,博士研究生,天津工業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思想政治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