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興
摘 要:初中階段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教師應該加強引導,對學生開展有效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在傳統(tǒng)的初中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把文化課放在首位,忽視了道德與法治教育,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這樣會影響學生的道德觀和人生觀的形成。隨著新課標實施的不斷深入,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需要教師調整教學策略,優(yōu)化教學模式,切實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過開展情景教學,能夠更好地保證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率。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實際情況,結合學生實際需要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切實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情景教學;教學效率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情景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參與到學習中的積極性。同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應用情景教學可以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學習的內容。同時還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參與能力,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得到提升。因此這就需要教師應該注重情景導入,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情景教學過程中,對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切實提升學生自身的道德與法治意識,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一、開展情景導入
初中生的身體和心理都處于快速發(fā)展的階段,對一些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會比較強。但是相對于其他課程來說,道德與法治課程比較枯燥,不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這樣的背景下,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應該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把教學中的內容更加真實、直觀地展現給學生,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真實的學習情境,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如在學習《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內容的時候,教師應該進行充分的準備,使用多媒體技術來開展課堂教學,播放身邊關愛他人的事件,可以是公益活動,如種樹、服務老人,也可以是社會活動,如在公交車上主動讓座,主動幫助同學解決難題等,結合生動優(yōu)美的解說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二、增強情景認知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中,教師永遠難以像講小說那樣用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或者電視節(jié)目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于學生來說,他們的生活閱歷和人生經驗還不夠豐富,所以難以在短時間內理解這些抽象的理論和概念。例如,在學習家庭禮儀或者社交禮儀的時候,由于學生還沒有過多地接觸到這方面的內容,所以在學生腦海中沒有形成完整的對社交禮儀的認識,這樣在理解的時候就顯得比較匱乏。這時候教師應該仔細地研究生活中各種實際交往的例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社交禮儀,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開展情景理解教學
新課標要求,初中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除了有理論知識的學習外,還應該進行相應的社會實踐,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重視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師在設計教學情景的時候,應該針對某一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分析,讓學生在小組中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調查和走訪,從而在課堂上進行深入的討論和分析。這些方式對于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理解教材中的內容有著重要的作用。如在學習《網絡生活新空間》的時候,教師可以模擬網絡上的信息,可以是有益的信息,也可以是負面信息,通過兩種對比,來考驗學生面對負面信息時的態(tài)度,從而讓學生知道面對負面信息時該如何處理,如何有效地避免沉迷網絡。
四、巧用故事創(chuàng)設情景
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能夠從故事中體會到許多做人的道理,故事可以給學生正確的啟迪,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這些內容,聯想到自己遇到類似情況應該怎么做,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的重要方式。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該注重運用故事的方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結合有密切聯系的故事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在不斷的思考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如在學習《做守法的公民》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一些故事,故事中講述未成年人犯罪的真實案例,讓學生認識到法盲對社會及個人的危害,以此來普及依法治國的必要性,讓學生更加重視普法教育。通過這樣的方式,會使學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并且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五、運用生活實例創(chuàng)設情景
許多時候學生對知識的認識積累的經驗都是從生活中獲取的,生活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可以學習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內容。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在課堂中運用生活實際,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原理,更加深刻地思考如何把教材原理應用到生活中。學生可以置身于教師所創(chuàng)作的實際生活情景中,從而對教學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該有效運用生活實例,創(chuàng)設情景,使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作用,成為情景中的主人公。這樣學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切實提高教學的要求。如在學習協調人際關系的時候,教師可以以班上的學生為主體,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情景中一個好朋友犯了錯誤,另一個朋友在考慮到底原不原諒他。通過弄清楚事實的真相之后,最終這個朋友原諒了犯錯誤的朋友,并且他們成為更加要好的朋友。通過這樣的事例我們可以看出只有用心交友,真誠地與別人交心,才能夠保證友誼之樹常青。教師通過向學生展示這種情景,可以充分地引導學生,對友誼有更加深刻的認知。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開展情景教學對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教學情況,結合初中生身體和心理的實際需要來設定教學情景,從而更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道德與法治的學習過程中,使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安華鋒.活動教學在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實踐初探[J].學周刊,2017.
[2]穆鈺.談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7.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