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家倡導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政策引導下,作為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創業學院的導師,筆者參加了由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舉辦的教師創新創業高級研修班,在研修班的課程當中,有以下幾方面的收獲:創新創業方面,接受了“創客和steam教育及體驗”、“新背景下高職院校的雙創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的若干問題”的課程學習;教學方法方面,接受了“依托信息化技術的高質量教學”和“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的課程學習;在教職工作方面,接受了“國學智慧與和諧人生”、“壓力管理與心理調適”和“領導者語言藝術”的課程學習。學習領悟,總結以做創新創業教學工作的指導。
【關鍵詞】清華大學 創新創業 高級研修班 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236-02
作為我校創新創業學院的第一批導師,我參加了由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舉辦的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創新創業高級研修班,盡管學習的時間很短,卻讓我領略到了清華之所以為全國知名學府的精神所在、內涵所在。“走出清華門,帶走清華魂”,這句話成為伴隨每個清華學子一生的精神引領,正因為此,此次清華之行成為了我人生中最富意義的一次求學經歷。
梁啟超先生在清華的一次演講中,引用了《易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來勉勵清華學子樹立“完整人格”,此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被定為清華大學的校訓,也是清華之精神所在。
而我在清華的洗練也正是從這句話開始的,從教師的崗位回歸學生的角色,是一次身份的洗禮;從物質的生活回歸精神的追求,是一次內心的洗塵;從固有的定式到觀念的更新,是一次認知的洗心。清華此行,感觸萬千,辭窮而難以達意,僅以“洗禮”、“洗塵”、“洗心”片面而概。
一、洗禮——清華印象
朝陽樹影,同學們每日穿梭東南門,迎著校訓進入校園,緊張的學習節奏讓我再一次得到回歸。早起追趕草坪的香味兒,就為奔赴不落的考勤;課前朗朗的誦讀,就為來時的不忘初心;課后的歡快交流,就為離時能帶走銘心的記憶。
正午炎炎,卻舍下那午間片刻的休息,騎上單車,定要去感受清華園內沁人心脾的點點滴滴。在古典優雅的二校門下走過,從那門頭上風雨斑駁的“清華園”手跡中感受清華的歷史;在日晷的臺座前肅立,從清華大禮堂的文藝復興時期古羅馬和古希臘建筑藝術中感受清華的思潮;緩緩走過富有韻味的清華學堂和老圖書館,感受歷屆國學大師和文人志士的足跡……
落日余暉,竊得少許閑步。當是坐在水木清華前的荷花池旁,遠望以觀林山變幻、靜坐以賞環攏秀水,望垂楊掩古亭,嘆水木湛清華,翻開斜陽的扉頁,開始靜靜品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二、洗塵——清華拾珍
坐在清華的教室,每個老師,每節課,每分鐘的聽下來,每每讓人醍醐灌頂、意猶未盡。
教育工作,離不開對宏觀局勢的了解。馬剛大校的“當前國際戰略形勢與我國安全環境”一講,從歷史的洪流中梳理當今世界大國的興衰榮辱,以及大國關系的變化,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了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從世界格局看中國當前發展正處在的“三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時期(前所未有的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的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目標和前所未有的具有實現民族復興的能力和信心),從政治、經濟和軍事三方面論述了中國在國際的影響力,讓我們更深入的了解當今中國的歷史定位和國際定位;從國家安全的角度提出了維護國家安全的新思路、支撐大國地位的新支柱、應對美國挑戰的新視角、戰勝戰略對手的新能力,并強烈警示中國國內軟實力嚴重缺失的憂慮,讓我們認識到國家安全面臨的現實挑戰之艱巨與危機。馬剛大校的一堂課,讓我們意識到作為高校教育者,守住民族的政治底線,引領教育工作政治正確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創客的培養,首先是創新意識與創造力的培養。高云峰教授的“創客和steam教育及體驗”一課,首先以“紙橋過車”、“把力放大十萬倍”、“彈簧秤稱人”和“自動行走的小鴨”等富有挑戰的案例,給予了我們很多啟示。其中最讓我感到深刻的是“紙橋過車”案例告訴我們如何既簡單又巧妙的解決問題,以及“彈簧秤稱人”案例給予我們的啟示:“知識本身并不是力量,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更重要!”。然后,高云峰教授還通過泰勒丈量金字塔的案例、電工上電桿的案例強調要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告訴我們:創新能力是可以培養的。要善于觀察現象,思考本質,解決問題。最后高老師與我們分享了其創客培養平臺的項目與教學,在活躍的互動課堂上我們興趣盎然的明白了創客教育是如何與STEAM教育融合的手段和方式。
從事高職教育,要“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在邢暉教授的“新背景下高職院校的雙創教育”課上,邢老師第一時間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句話。邢暉教授以其對國家職業教育政策的了解和研究,為我們打開了對自身職業和崗位認知的右一扇大門。在課上,邢暉教授首先對我們提出了四點學習的建議: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思路比結論更重要、問題比答案更重要、體驗比接受更重要。正因為我們都身處職教崗位,所以我們很快就進入到了對職業教育本身的國家政策的學習和思考狀態中。新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狀況、新世紀中國職業教育的推動、中國職業教育的法規政策框架、中國職業教育的改革創新和實踐探索等,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職業教育的前景,看清了我們職業教育工作的方向。職教改革的重點熱點、職教面臨的多重困局以及十三五現代職業教育的新要求,讓我們意識到了自身工作的擔子和責任,讓我們讀懂了自身崗位的危機和機遇。
信息化教學就是未來。鄧俊輝教授的“依托信息化技術的高質量教學”一課,刷新了我們對信息化教學手段的認識。在鄧教授分享了其“學堂在線MOOC平臺”的項目實踐后,我們才意識到了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我們是何其后知。在信息化的時代,我們必須更新自己的觀念:教學通透化是對信息時代的順應、知識碎片化是對時代規律的尊重、進步可視化是對學習過程的洞悉。鄧教授在教學方法和思路的分享之后,還提出了他對此的哲學理解:“眾生不齊心、道者不言法”,“只聞求學、不聞往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大學之道、以豫為先”等,從中國傳統求學和治學之道,激發我們對教與學辯證關系的思考。endprint
身心健康才健康。余玲艷博士通過對心理健康標準的講解、對心理動力模型的詮釋和對壓力管理與心理調適方法的介紹,為我們深入了解自己、剖析自己提供了很好的維度。其中,維護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就是“知行合一”,不虛偽、不掩飾的真實表露是心理健康的良好基礎。要做到心理健康,還要做到“凡事先接納,才能掌握”。從心里出發,接納了才能掌握和改變,才能不讓心結變成心病。“壓力管理與心理調適”這門課,讓我們更加清楚導致情緒變化和心理疾病的外在影響因素,也明白了如何對內心進行壓力管理和心理調適。
“駕馭演說,讓生命遠航!”。李真順教授聲情并茂、生動風趣的為我們講演了一門語言藝術課。“領導者語言藝術”這門課,不僅僅是一門課,更是一次語言藝術的展演,也是一次語言藝術的欣賞。在課上,我們不僅真實的領略到語言的力量和感染力。還在互動和練習當中得到了言語能力的鍛煉和提升,為我們的職業教育從業能力添上了一抹藝術的彩筆。
“做國家和人民滿意的人民教師!”。張學政教授在“談教師師德和素養與教學方法和藝術”的課上,以飽滿的為師熱情和嚴謹的治學精神為我們做了很好的身先示范案例。讓課堂充滿激情、智慧和歡樂是張學政教授給我們教職人員分享的教學要旨。課程主要圍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采用適當教學方法、注意課堂語言藝術、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熱愛教學為人師表和怎樣做一個好教師六方面展開,很好的詮釋了《師說》中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為師之道。
中國需要天才, 更需要產生和培育天才的 “泥土”, 尤其需要的是一種文化的 “泥土” 和精神的 “泥土”。謝維和教授在“創新人才培養的若干問題”課上,介紹了中國高等教育當前教育教學領域不斷深化改革、 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更新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局面不斷發展的現狀。并引用了魯迅先生在 《未有天才之前》 一文中關于天才與環境的論述,論述創新人才培養中“天才”與“泥土”的辯證關系。提出了戒急躁、戒功利的創新人才培養教育反思和建議,為我們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指明了方向,設定了坐標。
三、洗心——清華余香
走出清華門,帶走清華魂。學習終結,所獲良多,然“行勝于言”,清華之校風如此。將學習之得來咀嚼反思,付諸于“行”,當是我清華學習拾珍歸來之首要任務。
馬剛大校的課是為人才培養之“舵”,任何人才的培養都需以家國人民為服務,為方向;高玉峰教授的課是為人才培養之“技”,人才培養的創新意識培養需要講究方式方法和技藝;邢暉教授的課是為人才培養之“根”;人才培養離不開國家對教育的支持,離不開國家教育法規和政策的宏觀環境;鄧俊輝教授的課是為人才培養之“術”,在信息化時代下的教育應當注重教學知識的信息化手段解構和重組,應當注重教學過程的監控、再現和評估的新技術運用;李清泉教授的課是為人才培養之“道”,國學的傳統其“內化于心”的智慧是解決人才培養中技術不能企及的人心內在問題的最好辦法;余玲艷教授的課是為人才培養之“理”,管理壓力、調理情緒,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理順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李真順教授的課是為人才培養之“藝”,口才與講演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必備的語言藝術和談吐修養;張學政教授的課是為人才培養之“規”,師德為先,律己方能育人,是作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素養;謝維和教授的課是為人才培養之“本”,優秀人才的產生和出現并不單純是知識或者能力的累積,而在于思想、文化和精神的深耕細耘之土壤為根本。
四、結語
我校創業學院的創新創業教學工作方為起始,在這片將孕育杰出人才成果的土地上,我們早已秣兵厲馬,正如清華之人文精神所說:“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我們當肩負敬業報國和育人愛崗的師德訓誡,定將清華之玉化作我們新的能量,擼起袖子,迎接我們既富有挑戰,又富有意義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作。
參考文獻:
[1]高云峰.創客與STEAM教育結合的實踐[J].力學與實踐,2016,38(01):74-77.[2017-09-25].
[2]邢暉,佛朝暉,郭靜.當前職業院校的定位困惑與政策建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03):52-54.[2017-09-25].
[3]謝維和.就“天才與泥土”議拔尖創新人才產生的環境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2014,(10):5.[2017-09-25].
[4]馬剛.2009年國際軍事形勢的“變”與“不變”[N].解放軍報,2009-12-29(003).
[5]李真順.打造你的演說魅力[N].經理日報,2006-09-01(010).
作者簡介:趙飛樂(1977.12-),男 漢族 廣東南雄人 廣州美術學院 文學碩士,副教授,從事室內設計、展示設計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