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要從“導入、教學模式和創設游戲環節”三個方面論述如何增強初一文言文教學的趣味性。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通過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與創設游戲環節活躍課堂氣氛。
關鍵詞:趣味導入;小組合作;互動環節;趣味性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與語言性相結合的學科,它本身具有極高的文化內涵。在張岱年和方立克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中就講到“中國古代文學以生動而具象的方式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征”,文言文作為古代文學的主要載體,是我們了解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但由于現代的我們已經習慣使用現代漢語,要學習文言文就變得不再簡單。特別是一些與現代漢語迥乎不同的語法表達,以及一些古今異義的字詞,使接觸文言文不久的初中學生感到晦澀難懂,從而產生“畏難”心態。
針對這一問題,我開始不斷地嘗試,試圖使晦澀難懂、讓學生覺得枯燥可怕的文言文變得生動有趣,同時又兼具實用性與學術性。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嘗試之后,我總結了一些方法,下面我將結合我的一堂公開課《詠雪》來進行論述。
一、重視趣味導入
文言文由于其特殊的歷史性,以及與現代漢語不一樣的表達方式,難免讓接觸文言文不久的初一學生感到力不從心,不知如何下手,從而產生畏懼感。要讓文言文教學變得有趣,首先要讓學生放下心理防備,以樂意的心態去學習。
通過實踐發現,要使固化的文言文生動起來,可以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充分利用多媒體,使用“動畫、圖片、音頻”等方式進行導入。
在導入一堂文言文新課中,“動畫”導入模式由于其“聲像結合”的特點,能快速吸引學生注意力,并且能讓學生快速地理解文本,從而瓦解其認為文言文“無趣、讀不懂”的心理。我在進行《詠雪》一課的教學時,便采用了動畫導入的模式,我發現學生在觀看動畫時,注意力非常集中,比起單純的教師講述與介紹,他們更快地進入了學習狀態。并且在文本理解與翻譯環節,他們對課本的理解變得更容易了。
二、建立良好的小組學習合作表演模式
傳統課堂的文言文教學,以教師的講解為主,特別是初步理解翻譯環節,一般都是由老師帶著學生對文言文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這樣難免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而初中生自控能力不強,特別容易走神。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把課堂交還給學生,采用小組合作表演模式進行教學。在文言文初步理解翻譯的這一過程中,我先把翻譯的方法教給學生,然后在多媒體屏幕上展示出一些重點的字詞翻譯,讓學生用我所教的方法結合課本下的注釋與多媒體所展示的注釋,在小組組長的帶領下進行小組合作自主翻譯。在規定時間合作翻譯完之后,再抽小組進行表演展示答案,表演方式由小組自行選擇,可以由基礎差的同學讀原文,其他同學翻譯,也可大家分句子翻譯,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必須參與其中。
在我教授《詠雪》一文的翻譯理解時,我便采用了這種方法。我發現,學生的能力出乎你想象,他們完全有能力借助老師所給提示來進行自主翻譯。并且,我發現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有了顯著提高。在翻譯過程中,他們遇到不懂的也及時向我舉手提問,一改平時只有“我講他們聽”的情況,更讓我欣慰的是,在進行小組合作表演展示時,組內所有同學都參與其中,不像以前只有組長或成績好的同學發言,包括一些成績比較差的、平時不發言的同學都能參與到課堂中,整個課堂氣氛都活躍了起來。
三、創設游戲互動環節
在我的多次嘗試下,我設計了兩個較為可行的游戲,它不僅不影響學生對課本的理解,還促進學生主動思考與探究。這兩個游戲分別是“必答題”與“搶答題”。
我所設置的“必答題”規則是:“請同學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以下問題,限時8分鐘,然后進行舉牌搶答,答對小組每人加5分”。設置這個游戲的目的是,通過營造一個競賽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小組舉牌回答”這一形式,讓他們自主設計自己的組牌,這對初一學生來說比較有趣,并且讓他們具有小組歸屬榮譽感,能更好地一起合作。
在進行《詠雪》的深入理解分析時,我便采用了“必答題”的游戲形式,并設置了“(1)你認為,把“白雪紛紛”比作“撒鹽空中”好,還是“柳絮因風起”好?沒有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謝太傅到底認為誰回答得最好?為什么?從文中找答案。(3)“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4)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么用意?”這四個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討論,不懂的地方舉手提問,我給予引導與提示。
學生討論空前熱烈,能積極自主地去探求答案,并且能主動舉手提問,在展示答案的時候,幾乎所有小組都舉起了自己的組牌,課堂氣氛生動熱烈。而經過小組思考并統一收集的答案,比起以往單獨提問一個學生所得出的答案顯得更為全面與準確。
總之,文言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要讓學生學好文言文,必須讓他們了解、愛上文言文。如何使文言文課堂增添趣味性,除了以上論述的方法外,還需要教師擁有豐富的文言文知識儲備,做好課前備課,用心設計每一堂課。
參考文獻:
張岱年,方立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陳韻(1993—),女,漢族,廣東廣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