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蓮
摘 要:新課程是一場以教育價值觀轉換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為:“以學生發展為本”“師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長”。《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求師生在教學行為上實現轉變,要由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學生自主探索和教師引導發現的教學方式。因此,實現教學行為的真正轉變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師備課;策略
一、概念解讀
概念解讀1——課堂教學行為
對于教學行為,不同的學者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對其概念進行了不同的界定。傅道春教授認為教學行為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經驗和教學內部關系,對實施中的可操作因素的選擇、組合、運用和控制的工作行為,它包括對各種教學要素的專業理解與教學運行中的設計、程序、手段、方式和方法。
概念解讀2——小學數學備課
備課歷來是教師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它對于教學活動的準備階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既是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和保證,又是減輕學生負擔的根本途徑。然而受傳統教育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在備課中出現了種種不合理的現象,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從備課的角度提升課堂教學行為的策略
新課程要求:課堂需要師生的“對話”。要“對話”,就要了解學生的想法,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才能起到“解惑”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以學生為主體”,首先應該體現在備課上。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基礎和前提,如何在備課的過程中通過精心預設從而促進課堂教學行為的改善呢?下面結合自己的實踐談一談。
(一)理論學習,達成共識
1.網絡交流
教師創建了專門的電子郵箱,經常積極上網學習,并把看到的好書、好文章和自己的觀點等上傳到郵箱,利用現代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打破時空界限,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共同提高。
2.個體自學
教師都各有自己的學習筆記本,每學期自學兩篇以上的課題相關資料。同時大力引導教師買書訂報,如《小學數學教師》《小學青年教師》《小學數學研究》等都是大家爭相傳看的刊物。通過各種方式、各種渠道的學習,老師對課題研究達成了共識,在理論和研究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3.課題組開展豐富多彩的自我培訓活動
多年來教師立足“校本”,多次開展“教師講壇”“教師沙龍”“教師經驗交流”等課題交流活動,組織“如何寫課后反思”“如何撰寫教育教學案例”“如何撰寫課題結題報告”等專題講座。
通過一系列的培訓,教師的理論知識、實踐操作、研究水平等都有了很大提高。
(二)立足課堂,行動研究
1.二次課例研究
我們研究立足課堂,以“二次課例”研究為龍頭,帶動常規課的研究。二次課例研究集大家智慧攻關重點問題,常規課鼓勵個人探索彰顯個性特色。課題組成員借助“二次課例”研討,開展多樣化的課堂教學研究。通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依托課例研究,構建有效課堂教學”的二次課例研究已成為課題研究的一大亮點和特色,如今已形成科學的操作模式:“個性化文本—集體備課—課例實踐—課后反思—互助交流—再度課例研討,形成二次課例”,并且編制“推進式”課例研究教學備課、教案表。
2.課例評析研究
開展理論學習與課例研究相結合的課例評析研究,教師在確定研究內容和目標后準備相關的理論知識和一個教學實例。研討時先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理論,然后進行聽課,接著以理論和課例為載體進行評析,研討教程中結合理念進行備、聽、思、評,使課例研究目標更加明確,也更加深入,促進實驗人員課堂教學實踐和反思的能力。
3.“與名師同上一節課”課例研究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研究的起點,深入進行課例的分析和鉆研。課題研究后期,我們采用“與名師同上一節課”的課例研究。就是先選定一個有價值的課例,實驗人員不借助任何輔助教材先獨立完成教學設計,然后觀看名師課堂實錄,比較和反思自己與名師的差距,共同關注的是哪些地方,名師的課堂教學有什么效果和特色,然后改進自己的教學設計并進行實踐教學,形成課例。這種課例研究的方法使實驗教師置身于課堂教學的最前沿和最高平臺上,不斷錘煉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操作,提高課堂教學實踐和反思的能力。
我們可以有統一的課程標準,也可以有相對統一的教材,但我們不可以有統一的教案。因為教學方案的形成——備課必定是一個手藝活兒,它是教師創造性勞動的成果,只有在這一環節用心思考、精心設計,才能在上課的環節中改變師生教與學的行為,讓學生的獨立性不斷地上升,教師的作用更彰顯其價值,從而促進整個課堂生態的完善與改變!
參考文獻:
魏華國.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思考與建議[J].課程教育研究,2018(3).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