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見知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對小學生的智力開發有著很大影響,其中培養學生的讀寫興趣,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因此,以部篇版教材為例,分析了小學語文“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教學策略,希望對關注此話題的人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教學中,“讀”與“寫”處于相輔相成的關系,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掌握語言表達能力,培養語感,從而為“寫”做準備,而寫作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路,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讀與寫相互促進,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
一、合理運用讀寫教材
部篇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對閱讀課文進行了調整,增加了《秋天》《江南》《青蛙寫詩》《明天去遠足》《大還是小》《項鏈》《烏鴉喝水》《小蝸牛》等9篇課文。這些文章更加突出了經典性、時代性和文質兼美的特點,合理地運用其中的文章,作為培養學生讀寫的依據資料,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閱讀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閱讀,如文章《烏鴉喝水》的閱讀,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拼音,為學生大聲朗讀一遍文章,之后要求學生根據拼音自行閱讀文章,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還不能很好地掌握文章的語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站起來進行分段朗讀,這樣,閱讀的學生鍛煉了語言感悟能力和口語能力,而認真聽其他學生閱讀的學生也增強了對文章的感悟,學生對文章進行了充分的理解,便會產生自己的想法,這時,教師以提問問題的形式,促使學生針對文章內容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問的問題要由淺及深,如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烏鴉想過哪些喝水的辦法等問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便能找到答案,并進行解答,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充分利用從文章中獲取的知識,便可以對文章產生深度的理解,如此,學生的寫作思維也得到了鍛煉。
二、培養學生閱讀與表達興趣
小學的閱讀興趣培養是從文字教學開始的,如部篇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文章《小小的船》教學中,要求學生學會寫高頻字“月、兒、白、里”。文章《畫》教學中要求學生學會“水、去、來、不”,這些文字簡單易學,教師可以先從培養學生認識文字、理解文字開始,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在“水”字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演示水流的形狀,講述“水”字的歷史演變過程,為學生留下深刻的文字記憶,這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才能對“水”字有充分的理解。一些教師在文字教學中,忽略了學生對文字意義的了解程度,導致一些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出現理解偏差等問題,這很有可能引起學生反感閱讀。因此,想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就要做好文字教學,學生對文字感興趣,才會認真研究閱讀中的文字意義,從而對閱讀更加感興趣。
另外,教師可以與學生討論字詞在文中的用法,教師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對文字的認識,以及文字在文中表達的意義,學生會對自己能夠掌握的知識產生表達興趣,如此,教師與學生對閱讀中文字的溝通與交流,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感悟能力,學生對閱讀中的文字感興趣,自然會喜歡閱讀,同時喜歡針對文字的意義進行交流。
三、制訂讀寫目標
小學語文教學的讀寫目標制訂一定要科學、合理。目標不應超過學生和家長的能力范圍,這樣不利于學生的興趣培養,設立的目標要實際可操作,這樣學生可以享受每天完成目標的成就感,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教學課文減少,識字量也隨之減少,這將留給學生更多的課堂時間,如教材中語文園地設置的“和大人一起讀”欄目,教師可以為學生和學生家長制訂閱讀目標,如兒歌、故事、童話、童謠等,一些文字學生無法自行閱讀,則需要家長的幫助,如童話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求家長幫助學生記錄閱讀過程中學生不認識的文字,家長將這些文字記錄下來,方便學生掌握更多的新詞匯。教師也可以為家長和學生規定每天的閱讀范圍和閱讀時長,養成學生長期閱讀的好習慣,在童話閱讀中,教師可以設置以母愛為主題的文章閱讀,并讓學生與家長一起回憶在一起時最開心的事,讓學生先通過口述的形式表達出來,之后讓學生將這個故事以文字的形式進行表達,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適當鍛煉寫作技巧
小學語文“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教學策略,需要教師合理安排學生的閱讀和寫作,并適當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如讓學生每天堅持寫日記,日記的內容可以是記錄今天發生的事,或者是想對父母、老師、同學表達的感情。鼓勵學生將這些表達用文字的形式展現出來,并要求學生每天堅持寫日記。學生通過多聽、多讀、多看、多寫,會豐富自身的寫作經驗,并具備一定的詞語掌握能力,學生每日的日記寫作,是對寫作水平的不斷提升。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教學策略,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運用讀寫教材,培養學生讀寫興趣、制訂讀寫目標并適當鍛煉寫作技巧,實現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劉國剛,谷曉婷.以讀促寫,讀寫結合對提高小學語文寫作能力的研究[J].中華辭賦,2018(7):63.
[2]周學先.“讀寫結合,以讀促寫”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學周刊,2018(15):135-13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