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素娟
摘要: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追求物質與精神的有效統一。教育教學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小學教學作為教育的基礎階段,受到了更多的重視。語文教學是進行溝通的前提,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于語言的運用能力。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運用“語用”進行分析,由意義出發,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關策略,為“語用”的有效性提供幫助,強化語文教學。
關鍵詞:語用教學;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小學語文教學作為基礎階段,必須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語用能夠將目標落到實處,對學生的口頭與書面語言表達進行訓練;教師可以結合單元進行分配,通過實例先閱讀再進行語用教學,培養學生靈活使用語言的能力。閱讀教學成為重點,但是過多的教學實踐將語用教學的空間擠壓出去,所以如何更好的使用語用是當下教育改革的重點問題。語用教學能夠更好的喚醒相關知識,真正以為寫而讀,學以致用為目標,閱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語用則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它將閱讀與寫作聯系在一起,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
一、貼近學生,準確定位起點
語用型課堂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得到了更多的關注,教師通過對學生的了解,制定合適的教學方案,從學生實際出發,確保語用與學生生活相貼近,找準學習的起點。例如:《姥姥的剪紙》這一篇文章,圍繞剪紙將故事慢慢展開,主要表達的是我對姥姥間的懷念及姥姥的心靈手巧。在課前預設時,從學生的眼光來解讀課本,學生對那種知識感興趣,學生不擅長于什么?排斥什么。文章中為什么多次出現“老牛兔子”,其實是日常生活的再現,表達奶奶對自己的疼愛,引導學生知曉作者的深切情誼。用學生的眼光閱讀看待課本,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能夠更好的以文本交流,準確的定位語言使用的起點,為課堂的深入探討做好鋪墊。
二、感受語言的多重意義,培養學習語言的興趣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語文知識的實際運用,實現語用型教學。由于文字具有深厚的文化特性,對于不同語境中的文字也具有不同的意義,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與理解時要抓住關鍵的詞句,準確把握文字的意義,從而體會到語言運用的樂趣,激發學生對于語言學習的積極性。
1、從多個方面明確語意。為了更好地學習和理解課文,首先要做的就準確把握文章中詞句的具體意義,通常來說,明確語言的意義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學習:
首先,通過各類工具書了解詞句的字面意思。詞語是組成文章的基石,作為老師一定要提醒學生經常翻閱工具書,最好將工具書放在自己觸手可及的地方,便于在讀到難以理解的詞語時進行查閱。不僅可以降低閱讀難度、節省時間,還能夠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
其次,就是結合詞語出現的具體語境,最好可以結合生活情境對于詞語進行理解。很多時候,詞語的字面意思會隨著其出現的具體語境做出改變,所以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不脫離詞語字面意思的大前提下,結合語境進行思考。尤其是在課文的學習中,更是要聯系上下文,才能準確把握文字的意義,分析出作者要表達的內容與情感,感受到語言以及文字之美。而在理解語境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形成代入感,降低理解的難度,避免因為難以理解造成學生閱讀興趣的喪失。
2、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語言是傳遞感情的載體,因此文章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語都是帶有溫度以及感情色彩的,所以在閱讀文章時,了解作者的感情變化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文章理解的難度。尤其是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教材在選材時都是經過教研組仔細研究并挑選出來的,無一不是經典。而這些教材,不僅在向讀者傳遞著人性的真善美,弘揚著社會的正能量,還能讓學生感受到強大的精神力量,感受到強烈的人文關懷。所以在進行相關文章的教學時,一定要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產生共鳴,從而感受作者在文字中蘊含的深刻感情,讓學生學會透過文字的表象直擊本質感情,從而領悟到文字的深刻意義。例如:學習《水》這節課時,在學習“從頭頂傾注而下的水滑過了我們的臉,像一條小溪流,順著脖子緩緩地滑過了我們的胸和背,然后又滑過了我們的大腿和膝蓋……”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這句話所蘊含的深意。三個“滑過”可以用其他詞語替代嗎?學生通過怎樣的感受才能真正了解滑過的用意,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獲悉。通過品讀,體會用詞的恰到好處,深厚的情感也能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為語用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注重揣摩寫法,獲得語用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很容易出現咬文嚼字現象,但對于文章的整體順序、寫作手法會不夠重視。長此以往會阻礙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所以必須正確引導學生適度揣摩寫法。例如,《愛如茉莉》這篇課文,要引導學生從細節入手,感受父母間的平淡的深情。通過細節的抓取,動作、語言、神態和不同的環境進行揣摩。類似于動作“緊握”及晚上睡覺的時候也會隨時給予媽媽關注,看她是否醒來。其次從媽媽“嘴角掛著恬靜的微笑”感受媽媽的幸福。學生通過揣摩細節來感受看似平常卻包含深情的寫作手法。當然,揣摩寫法大部分關注點還必須從全文著手,從整體分析文章的構造,按順序將它們連貫起來,體會構思的巧妙,學習其表達方法,提升自己的運用能力。
四、讀寫結合,提升語用能力
對于語用型課堂的打造,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必須正確的引導學生對語言的運用。學習其表達方法,加強自己的語言駕馭能力。讀與寫相結合,是學習與提升能力的最佳方式,一個打基礎,一個注重繼續發展。兩者結合,將語言的運用落到了實處,對于讀寫訓練的安排要結合教材實際,將教材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例如:《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這節課,教師想要運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不僅要從課本知識進行了解,更要與實際相結合,落到實處。當讀到,司馬遷入獄受酷刑的原因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寫出自己的感受,學生必須充分了解發生情況及細節代表,發揮自身的想象與心理活動相匹配,這樣寫出來的才能是有感而發,并不是胡編亂造,信口開河。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給予了語用高度重視,利用語用來提升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是當下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劉仁增.小學語文教材模糊語言的語用功能與教學價值[J].教學與管理,2016(14):33-36.
[2] 宣路月.強化小學古詩“語用”價值的策略:以高年級教學為例[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5(9):23-24.
[3] 潘超.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J].新課程,2014,(3):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