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娥
[摘要]高職院校的師資建設從雙師型過渡到雙師素質過渡到“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已基本達成共識,但是在“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建設中各高職院校根據自己的理解有著不同的做法,針對高職院校師資建設過程中關于“雙師”建設的問題,深入剖析“雙師”建設過程中的幾個誤區和不足,有針對性提出“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建議,期望對高職學校的師資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高職教育;機電專業;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師資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2-0042-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2.021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關于“雙師”建設,這是高職院校師資建設離不開的話題,目前高職院校構建“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在各個學校中已基本達成共識,也符合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要“注重教師隊伍的‘雙師結構”,“加強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文件精神要求。很多高職教育的學者、專家也在師資建設過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見解,提供了很多建設方案。但對于如何打造一支合理的雙師隊伍,許多的高職院校在認識方面還有所不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建設成效,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本文力求結合機電類專業特點剖析該專業在“雙師”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有針對性提出一定的建議,并以此為高職院校師資發展獻言建策。
二、高職院校機電類專業“雙師”建設過程中的幾個誤區
(一)機電類專業實訓與其他專業實訓的區別
與財經,旅游實訓作比較,機電類專業的實訓項目諸如車工技能、焊工技能、電工技能等對實際動手的要求更高,且在實際操作中具有一定危險性,需要長時間的反復訓練才能掌握。所以,機電類專業的實訓是不能同其他專業的實訓作同類比較的,同理這個專業的師資培養也和高職院校所開設的其他專業有所不同,是不能按一個模式來實行的。
(二)技術型與技能型人才的重新認識
關于什么是技術人才,什么是技能人才,高職學校應該培養哪類人才,在很多時候,我們的專職教師甚至是學校管理者都還沒有認識清楚,從而引起許多的討論。
浙江現代職業教育研究中心胡野教授對技術與技能進行過比較,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有很多不同:以手機游戲為例,開發軟件的人為技術型人才,用手機軟件的人為技能型人才。
將以上觀點引申開來,以汽車類專業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本科類高校開設有汽車相關專業,他們研究汽車構造,汽車設計,如何改進汽車,以及研究如何安全駕駛,研究怎么樣的汽車能夠保證安全的行駛,如何省油,如何有效制動,如何使乘坐者舒適等等,這樣培養的學生即為技術型人才,他們需要不斷的實驗,反復地論證,從而來得到一個最優的研究結論。與之對應的是,無論怎么樣的車,最終他的使用狀況,是跟他的駕駛員聯系在一起,駕駛員才是汽車這個機械產品的使用者和保養者,最終汽車的狀況怎么樣,全靠駕駛員這個操作者來決定,這個駕駛員即為技能型人才,只有他才能將汽車的最佳性能發揮到極致。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技能水平的高低,跟你的技術型能力關系不大。汽車駕駛,在一旁的人都能說該怎么開,怎么倒車,坡道怎么起步,應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而實際上呢?在坡道上的油門,離合,剎車該怎樣配合,倒車中對于四周環境的觀察,道路上的行車方式,這些手與腳的協調,大腦的支配,不是靠熟記駕駛指南就能辦到的,需要的是反復練習,不斷的實踐以及高水平駕駛員的指導才能獲得。其他諸如倒車中對于四周環境的觀察,道路上的行車方式,這些都需要不斷的實踐以及高水平的駕駛教師來進行引導。
職業不分貴賤,技術人才與技能人才沒有高下之分,只是從事的工作領域不同。機床的設計者、改進者即技術型人才,需要創新思維,機床的操作者為技能型人才,需要熟練的操作技能。機床的設計者是否能成為一個很好的機床操作人員,這其實是一個不必要的命題,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各司其職,做好自己工作即好。
這樣一來,高職學校應該培養哪類人才,就應該呼之欲出了。筆者曾到美國、加拿大進行職業教育的學習,接觸了許多國外各類職業院校,職業技術教育的精神實質是“以職業能力作為教育的基礎、目標和評價標準,教育必須適應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這也正是我國職業技術教育改革所需要的指導思想。
(三)“雙師”素質教師的培養
高職院校對于教師的進修和成長都非常重視,一方面需要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希望提升其專業的技術能力。
局限于高職院校教師人才考核指標中對于研究生比例要求以及科研要求,大多數高職院校在師資引進的時候均有研究生學歷以上的硬性要求,一線的操作型技能人才很難有到校工作的機會與渠道,大量的擁有豐富理論知識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來到了高職院校。對于這類教師的培養,促進其“雙師”素質養成,讓他們掌握機電領域的專業技能,其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師資轉型,但這里面存在著諸多問題。
從主觀上講,這些研究生經過多年的理論學習,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讓他們從事一線的技能實踐教學,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的不情愿;從客觀上看,他們沒有實訓經驗,沒有一線的加工經歷,特別對于機電類專業的專項技能只能靠日積月累的反復練習,光靠觀摩、了解、走訪、調研,甚至短期的企業頂崗都無法解決的,因此難以具備扎實的技能水平,無法承擔實踐教學。
這里我們需要明白幾點,第一,技能是要靠日積月累的反復訓練得到,教師簡單的頂崗學習不可能達到高技能的目標;第二,在實際頂崗學習中,學校的受訓教師和企業的管理人員有時會達成一種默契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使然,頂崗學習的過程往往成了一種形式,頂崗學習的效果打了折扣,沒有達到預期目的;第三,高職院校教師取得技能等級證書相對容易,學校本身就具備這樣一個平臺,作為技能鑒定考核的組織者,考評方,教師較為容易獲得相關技能的等級證書,往往手里持有技師等高級技能等級證書,但其實際的操作能力和技術還有一定的差距;第四,高學歷人才經過多年的高校培養,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讓他們轉型從事一線的技能實踐教學,如何從心態上進行轉變和引導,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障礙。endprint
(四)教師技能一定比學生強,否則就不勝教
職業教育的教學者,必須掌握專業的核心技能,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們的技能水平一定要比受教者強,這卻是值得商榷的。
在某些學校管理者看來,教師的專業技能一定比要比受教強,否則就不勝教。古語有云: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教者,以教學能力為重,技能次之。試問劉翔的教練能否在競賽中勝過劉翔?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這樣的例子也不勝枚舉。
所以,教師的作用更重要的在于傳授與指導,他的價值更加體現在能夠指導出優于自己本身的后來者,將專業領域的技能朝更高的方向傳承下去,甚至是做到新的創新。
(五)重科研輕技能
為了能夠在辦學中獲得較為突出的成就,有些高校在辦學過程中較為重視那些容易出成果的建設項目而忽略了內涵建設,沒有按照職業技術培養的規律辦學。教師職稱評聘標準仍然沿用普通高校本科的相關標準,注重教師的學術科研水平,對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的考核指標缺失,不利于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提高。最終的體現便是抓科研,重學術成果,輕基礎訓練,高校往往成為了新聞工作場所,而非教育工作陣地。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下,某些高職院校甚至提出“科研興校”的口號,大力提倡教師做課題,發論文,在師資建設的導向上走入一個極端,忽視了高職學校作為技術教育的本質,走向了學術性高校的發展道路。
三、高職院校機電類專業“雙師”建設過程中的幾點建議
以上提到的幾點建設誤區,是筆者認為目前制約高職院校“雙師”建設的主要因素,除了達成一致走出以上誤區,針對目前“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的不足,本文再補充以下幾點建議:
(一)明確的辦學方向,樹立正確的教學導向
就高職院校大力提倡做科研的問題,其實本科大學與職業教育的工作屬性應該涇渭分明。大學就是做學術、做研究的地方,是科研開發的重要場所,而職業教育院校則任務主要在于職業技能的培養,培養出會做事,能做事的專業技能人才。二者之間互不干涉,界限明顯,絕不越界培養不屬于自己規格的學生。作為高職院校,即使在政策引導下升級為本科院校,其本質也是應用型本科而非學術型本科,因此,在師資建設的引導上,在職業技能領域,高職院校應該是以會工程應用,能以技能解決一線實際問題的技能型人才為側重,而不以學歷作為評價人才的標準。
(二)人才引進注重實效,不拘一格進人才
在人才引進方面放開學歷的門檻,注重個人的實際技能,不拘一格選用優秀人才,引進技術能力突出的技師。其實,以筆者親身感受為例,目前企業中35-40歲這個年齡的人員,即使只有中專文憑,但是考慮到全國高校擴招,以及當時中專學校的考試難度而言,這批人才在今天應該是大學本科,甚至絕大多數應該是重點本科的就讀水平,而他們走進企業一線也成為了行業的佼佼者。這批人員,絕非今天的中專層次學生同日而語,這個說法并不是否定今天的教育,但確實是一個客觀的比較。
我院機電工程系于2014年從某國企破格引進一名鉗工高級技師,該教師曾經在市級的技能競賽中獲得第一名。自從該教師進入學校以來,除了完成自身的實踐教學工作以外,系部實習車間的所有設備包括車床、銑床、焊機等機械設備的安裝、調試、維修等工作都可以由他牽頭完成,改變了以往需要外協的被動情況,大大改善了整個系部的實習運轉狀況。
(三)深刻理解“雙師結構”團隊內涵,不從形式上強求“雙師素質”培養
“雙師素質”的培養很有必要,但是不能為了雙師而造就雙師。人無全人,每一個人都有自身的擅長與特點,不可能面面俱到樣樣精通,與其在師資建設過程中為了達到“雙師素質”這樣一個稱謂的目的而去構建師資,還不如切實構建“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充分利用團隊成員各自特長,物盡其用,才更有利于課程教學和專業發展。具體可考慮從以下四個大類組成“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第一類是理論教學型教師,這是任何一個類型的學校都必須具備的師資力量,他們需要熟練掌控所授課程的理論知識系統并掌握一定的實驗實訓技能,給學生帶來理論知識的引導,例如力學類課程,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課程,通過這類教師的授課,讓學生們掌握企業各項工作所必須認知的最基本原理,從而達到理論指導實踐的目的。
第二類是技能教學型教師,他們需要掌握適應企業一線工作所需要的一些專業技能,每個教師至少能掌握兩種以上的核心操作技術,經過他們的教學讓學生們達到企業所需求的動手能力,讓高職學校的學生一出校門便能直接達到企業崗位需求。
第三類是課改型教師,他們以指導專業建設和承擔課程改革為主體任務,需要實時掌握高職教學的最新動態,提供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建議與支持,承擔課程課件的開發與創新、精品教學資源庫建設,為高職教學提供策略和技術支撐。
第四類是科研型教師,作為高職院校還承擔著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功能,這類教師主要為企業提供技術與智力支持,與企業合作完成橫向科研課題,解決企業在管理、生產、設計、制造等過程中的各種技術難題,幫助他們攻堅克難,并通過這些應用型的科研項目來反作用推動學校教學的改進與發展。
這樣一來,從原來的多專多能型的師資培養思路朝一專少能的專攻方向師資建設發展。人得精力有限不可能在以上四個方向面面俱到,盡善盡美。讓我們的教師精通某一方向的教學技能和特長,在團隊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才是真正體現雙師結構團隊優勢的建設構想。在團隊中做到相互補充,相互支撐,雖然沒有得到完美的個人,卻能夠組建一個完美的團隊。
四、結語
高職教育對人才的培養任重而道遠,師資建設尤為重要,確定師資建設的方向性是具有指導性的意義的課題。本文力求結合高職教學的特點剖析在“雙師”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有針對性提出建設“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構想與建議,并以此為高職院校師資發展獻言建策。endprint